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荣胜

作品数:46 被引量:272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遥感
  • 9篇地质
  • 5篇油气
  • 5篇盆地
  • 4篇海岸
  • 3篇地层
  • 3篇地貌
  • 3篇地形
  • 3篇地质构造
  • 3篇源岩
  • 3篇砂矿
  • 3篇珊瑚礁
  • 3篇湿地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岸线
  • 3篇滨海湿地
  • 3篇SURFER
  • 2篇岛礁
  • 2篇地形地貌

机构

  • 36篇广州海洋地质...
  • 12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中国矿业联合...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6篇万荣胜
  • 11篇李学杰
  • 11篇黄文星
  • 10篇姚永坚
  • 7篇张伙带
  • 7篇陈洁
  • 7篇朱本铎
  • 7篇韩冰
  • 5篇杨楚鹏
  • 4篇冯志强
  • 4篇万玲
  • 4篇张金鹏
  • 3篇温宁
  • 3篇郝天珧
  • 3篇刘丽强
  • 2篇李波
  • 2篇李刚
  • 2篇李刚
  • 2篇徐行
  • 2篇陈太浩

传媒

  • 9篇南海地质研究
  • 4篇海洋地质
  • 4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海洋测绘
  • 1篇地质学刊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2013年全...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分布及形态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福建浅海海砂资源丰富,沿海岸线分布广且资源量大,主要以潮流沙脊为主。对潮流沙脊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海砂资源的勘查开发以及对资源量进行合理评价。基于福建海域多波束全覆盖资料,利用ArcGIS的ArcMap对多波束资料进行配准和数据化,对区内潮流沙脊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形态上长宽分别在2.8~31.3、1.9~12.3 km之间,面积在3.7~200.9 km 2之间;分布上由北往南、自西向东,走向由东西向变为北东—南西向,沙脊发育规模逐渐增大且沙质变好,近岸以粉沙为主,远岸以沙为主。对比沙脊主体长与宽,将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划分为A型(长度>10 km,宽度>5 km)、B型(长度>10 km,宽度<5 km)和C型(长度<5 km,宽度<5 km)3种类型。综合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分布及形态特征,海砂资源勘查时可优选南部远岸区域。
贾磊蔡鹏捷万荣胜万荣胜李佳伟夏真
关键词:浅海海砂潮流沙脊
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与烃源岩特征:IODP302证据被引量:1
2008年
北冰洋首次大洋钻探(IODP302)在罗蒙诺索夫海岭获取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为认识该区的沉积环境演变及烃原岩特征提供依据。该区晚白垩世以来有两次大的沉积间断:晚白垩世—晚古新世(80~56Ma)和中始新世—早中新世(44~17.5Ma)。有沉积纪录的晚古新世—中始新世(56~44Ma),平均沉积速率为12.8m/Ma;早中新世以来(0~17.5Ma),平均沉积速率11.4m/Ma。从沉积物特征及有机碳含量来看,该钻孔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处于还原环境,TOC含量很高,为1.77%~6.30%;上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颜色呈条带状,主要为氧化环境,TOC含量很低,<0.4%。对全岩进行Rock-Eval指标测定,表明中始新世富有机碳沉积物大多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而晚白垩世、晚古新世生烃潜力较差。T_(max)与R_o值表明,钻孔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物有机质尚处于未成熟状态,没有生烃;因此中始新统的中部较高的S1值,可能是由于烃类产生于其他更成熟的层位后运移至该处聚集的结果。
李学杰万荣胜万玲
关键词:沉积环境烃源岩
卫星遥感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2013年
近几十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突出,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卫星遥感以其实时、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海岸带类型划分、岸线提取、近岸水深探测以及近岸悬浮泥沙、海表温度(SST)盐度(SSS)、叶绿素浓度反演等环境地质内容。本文简要介绍这些应用的主要原理方法和不足。
黄文星万荣胜
关键词:卫星遥感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
EUR-18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古地理及古构造演化(一):约旦西南Ras—En—Naqb陡坡的演化
2008年
本文对约旦西南RasEn—Naqb陡坡的岩性学、地貌和构造演化提出了一个报告。该陡坡,形成了一个壮观的700m高的西南向陡坡,包括几个部分,并大致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至少65km,有约20-25km宽。它分开两个独特的地貌和环境区域:西南的沙漠和东北部的石灰岩高原。陡坡周围陆地海拔从南到北的突然变化,在气候、残积土、植被覆盖和岩。
Maryam Al - Shumaimri万荣胜万玲(校对)
关键词:陡坡RAS古地理
Landsat ETM影像的近海水深反演方法及其在北部湾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近岸极浅水区的水深复杂多变,因受调查条件所限,往往成为测量的盲区。本文利用Landsat ETM多光谱影像,结合实测数据,探讨其对近岸水深反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北部湾海域,ETM2是适合水深反演的最佳波段,水深Z与光谱辐射值L_2及深水辐射值L_(S2)之间存在以下关系:Z=-17.19 ln(L_2-L_(S2))+56.40。从反演效果来看,总体上能反映水深的变化趋势,同时一些小的地形变化,如潮沟等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对近岸较清澈的海域,遥感影像的水深反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测的不足。
李学杰万荣胜黄向青陈太浩
关键词:遥感测深
中国近海砂矿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相关战略建议
文章叙述了中国近海砂矿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近海海砂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了近海海砂勘探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对近海海砂资源的综合利用。
张金鹏万荣胜朱本铎
关键词:资源利用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海南岛南部海岸线变迁及其成因被引量:10
2018年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有限的地区。海岸线的变化情况研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遥感技术对海岸线的动态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挖掘,对1991—2013年岸线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解译出5个时相的海南岛南部海岸线,统计了岸线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典型区岸线变化原因。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岸线总长度在1991—2013年间变化不大,在560~600km之间,波动很小;但局部岸线变化比较大,主要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围海造地、码头建设以及鱼塘围垦所引起的。
李刚李刚万荣胜唐江浪陈泓君
关键词:遥感海岸线
湛江东海岛地表温度遥感反演
2015年
地表温度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参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地表温度分布状况。本文利用Landsat5卫星的TM6波段热红外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对湛江东海岛地区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从反演结果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分布状况。
万荣胜黄文星刘鑫张伙带
关键词: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单窗算法
东南亚地区烃源岩特征与主控因素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烃源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其中,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是东南亚主要的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生油岩分布局限,但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以新生代河流-三角洲近岸沉积环境、含陆源干酪根的煤系和碳质页(泥)岩为主,其次为湖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有机碳含量均已达到中等-好的源岩标准,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大部分烃源岩都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新生代烃源岩主要受盆地演化阶段和沉积环境两大地质因素控制,与区域海侵作用的方向和规模密切相关.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东南亚地区多类型油气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姚永坚吕彩丽康永尚杨楚鹏殷征欣韩冰万荣胜徐巧越
关键词:烃源岩盆地石油地质
南黄海北部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认识被引量:11
2011年
南黄海北部坳陷是研究中朝板块和下扬子板块在海区碰撞效应,以及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资源前景的重点地区.该海域虽经历了40多年的调查与研究,未获得油气的重大突破,与早年调查研究方法的单一、技术手段的落后和对基础地质构造认识不清、勘探思路的偏颇有关.近十年来,通过对新的地球物理资料及已有钻井的综合分析和再认识,认为南黄海北部在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机制下,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前碰撞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_2)、苏鲁碰撞晚期前陆盆地与变形阶段(J_2-K)、碰撞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_2t-E)和区域沉降阶段(N-Q);它们分别对应5个超层序或构造层,每个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地层组合、构造变形特点和地震反射特征.
徐行姚永坚冯志强郝天珧陈春峰张拭颖万荣胜
关键词:南黄海地震反射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