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安平

作品数:16 被引量:2,435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物种
  • 5篇丰富度
  • 4篇物种丰富度
  • 3篇种子植物
  • 3篇海拔
  • 3篇海拔梯度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地形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遥感
  • 2篇植被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
  • 2篇树种
  • 2篇树种多样性
  • 2篇碳循环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6篇陈安平
  • 13篇方精云
  • 4篇朴世龙
  • 3篇王志恒
  • 3篇赵淑清
  • 3篇朱彪
  • 2篇刘增力
  • 1篇饶胜
  • 1篇胡会峰
  • 1篇郭兆迪
  • 1篇崔海亭
  • 1篇李光照
  • 1篇李轩然
  • 1篇杨元合
  • 1篇沈海花
  • 1篇慈龙骏
  • 1篇吉成均
  • 1篇唐志尧
  • 1篇左闻韵
  • 1篇柯金虎

传媒

  • 5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Acta B...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7
  • 5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被引量:333
2002年
Science杂志于 2 0 0 1年发表了方精云等人关于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的论文 (Fangetal.,2 0 0 1,2 91:2 32 0~ 2 32 2 )。该文利用大量的生物量实测数据 ,结合使用中国 5 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的统计资料 ,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 ,研究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这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的工作 ,涉及一些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尺度转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 ,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些问题。为了帮助理解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给出了论文中涉及生物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对数据和计算方法等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生物量换算因子的连续变化、区域森林生物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由样地实测到区域推算的尺度转换构成该项研究的 3个主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换算因子的连续变化是关键。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慈龙骏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
广西猫儿山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被引量:55
2004年
沿海拔梯度设置 16个样地 ,对广西猫儿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 16个样地中共调查到乔木 4 4科 79属 184种 ,其中常绿阔叶树 12 1种、落叶阔叶树 6 1种、针叶树 2种 ;(2 )随着海拔的上升 ,整个乔木层以及不同生活型的最大树高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而乔木树种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以及立木密度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3)物种丰富度在海拔 135 0m以下变化不明显 ,但 135 0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明显下降。在研究的海拔范围内 ,物种丰富度呈非常显著的单峰分布格局 ,最大的丰富度出现在中海拔群落中 ;(4 )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似 ,但没有后者显著。Shannon Wiener指数(H′)和海拔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均匀度Pielou指数 (E)在取样范围内并没有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5 ) 135 0m以下的相邻群落之间的Jaccard指数 (CJ)大于 135 0m以上相邻群落之间的Jaccard指数 ,最小值出现在中海拔的植被过渡带。Cody指数也有类似的趋势 ,原因在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6 )在本研究的海拔范围内 ,海拔比坡度和坡向对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丰富度以及α多样性的影响更大。而在局部尺度上 ,人为干扰以及小地形而导致的生境异质性对群落?
朱彪陈安平刘增力李光照方精云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Α多样性Β多样性
南岭东西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的比较被引量:45
2004年
根据沿海拔梯度设置的样地的调查资料 ,对南岭东段的莽山和西段的猫儿山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莽山和猫儿山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大 ,但相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随海拔的上升 ,两山体乔木的最大树高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猫儿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以及立木密度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莽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海拔呈明显的负相关性 ,而立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这种单峰曲线格局或负相关关系与中尺度上的海拔高度以及小尺度上的土壤特性、小地形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有关。在海拔 10 0 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和 170 0m以上的山顶矮林群落 ,莽山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均明显高于猫儿山。两山体的乔木种数与海拔之间都显示出负相关性 ,但莽山由于高海拔群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 ,这种相关性不显著。乔木层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并且在两山体之间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本文最后还对两山脉低海拔区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导致猫儿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 (S)和α多样性 (H′)明显低于莽山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 ,而且落叶阔叶树种和毛竹
朱彪陈安平刘增力方精云
关键词:物种组成树种多样性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
Seasonal Dynamic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被引量:33
2003年
Study on seasonal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to climate changes is to help understand feedback between climate systems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mechanisms of increased NPP in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 this study, time series dataset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corresponding ground-based information on vegetation, climate, soil, and solar radiation, together with an ecological process model,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seasonal trends of terrestrial NPP and their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China from 1982 to 1999. As the results,. seasonal total NPP in China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or all four season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during the past 18 years. The spring NPP indicated the largest increase rate, while the summer NPP wa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magnitude. The response of NPP to climate changes varied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increased NPP was primarily led by an advanced growing season for broadleaf evergreen forest, needle-leaf evergreen forest, and needle-leaf deciduous forest, whilst that was mainly due to enhanced vegetation activity (amplitude of growth cycle) during growing season for broadleaf deciduous forest, broadleaf and needle-leaf mixed forest, broadleaf trees with groundcover, perennial grasslands, broadleaf shrubs with grasslands, tundra, desert, and cultivation. The region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spring NPP appeared mainly in eastern China, while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summer NPP occurred in most parts of Northwestern China, Qinghai-Xizang Plateau, Mts. Xiaoxinganling-Changbaishan, Sanjiang Plain, Songliao Plain, Sichuan Basin, Leizhou Peninsula,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and south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 In autumn, the largest NPP increase appeared in Yunnan Plateau-Eastern Xizang and the areas around Hulun Lake. Such different ways of the NPP responses depended on regional climate attributes and their changes.
朴世龙方精云陈安平
生物生产力的“4P”概念、估算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88
2001年
生物生产力是指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生物圈等不同生命层次的物质生产能力 ,它决定着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也是指示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表示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有总初级生产力 (GPP)、净初级生产力 (N 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 EP)和净生物群区生产力 (N BP) ,本文简称“4P”。主要探讨“4P”概念的内涵和估算以及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通过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建立“4P”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对若干衍生概念进行定义。尽管生态系统的最终产物 (N BP或现存量 )占光合总产量的很少一部分 ,但它是决定物质再生产的资本 ,维持和决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再生产。
方精云柯金虎唐志尧陈安平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全球变化碳循环
极端气候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被引量:104
2019年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碳循环是驱动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过程.准确理解和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能为人类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文章以干旱、极端降水、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为例,系统总结了极端气候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已有研究表明,干旱是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胁迫因子,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呼吸都存在压制作用,但生产力对干旱的敏感性一般高于呼吸对干旱的敏感性,从而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削弱,甚至使之变成碳源.不同模型对干旱导致的碳循环变化模拟结果差异很大,显示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干旱机制的认知有限,尤其是干旱对热带植被生长的影响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极端降水事件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一般认为,极端降水促进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碳积累,却不利于湿润地区生态系统固碳;但目前对极端降水导致的土壤碳侧向输移和土壤养分流失等间接影响过程的了解十分有限,致使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也通过不同的机制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影响程度与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存在密切关系,但这一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已有认识,建议未来关于极端气候事件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关注其长期效应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作用机理,并加强基于多数据、多途径的多尺度集成研究.
朴世龙张新平陈安平刘强连旭王旭辉彭书时吴秀臣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碳循环植被生产力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572
2001年
利用 1949年至 1998年间 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结合使用森林生物量实测资料 ,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 ,推算了中国 5 0年来森林碳库和平均碳密度的变化 ,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CO2 源汇功能。结果表明 ,7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由于森林砍伐等人为作用 ,中国森林碳库和碳密度都是减少的 ,碳储量减少了 0 .6 2PgC (Pg =10 15g) ,年均减少约 0 .0 2 4PgC。之后 ,呈增加趋势。在最近的 2 0多年中 ,森林碳库由 70年代末期的 4.38PgC增加到 1998年的 4.75PgC ,共增加 0 .37PgC ,年平均增加 0 .0 2 2PgC。这种增加主要由人工造林增加所致。 2 0多年来 ,由于人工林增加导致碳汇增加 0 .45PgC ,年平均增加吸收 0 .0 2 1PgC/a。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也显著增加 ,共增加了约一倍。这除了人工成林增多外 ,气温上升和CO2 浓度施肥也可能是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因子。
方精云陈安平
关键词:碳平衡碳密度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被引量:937
2007年
利用森林和草场资源清查资料、农业统计、气候等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并参考国外的研究结果,对1981-2000年间中国森林、草地、灌草丛以及农作物等陆地植被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对土壤碳汇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森林面积(郁闭度为20%)由1980年初的116.5×10^6ha,增加到2000年初的142.8×10^6ha;森林总碳库由4.3PgC(1PgC=10^15gC)增加到5.9PgC;平均碳密度由36.9MgC/ha(1MgC=10^6gC)增加到41.0MgC/ha;年均碳汇为0.075PgC/a.中国草地面积约为331×10^6ha,总碳库1.15PgC,总碳密度3.46tC/ha,年均碳汇0.007PgC/a.中国灌草丛的面积为178×10^6ha;年均碳汇为0.014-0.024PgC/a.中国农作物的生物量按0.0125-0.0143PgC/a的速率增加.(2)在1981-2000年间,中国陆地植被年均总碳汇为0.096-0.106PgC/a,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14.6%-16.1%.利用国外结果对中国土壤碳汇进行了概算,为0.04-0.07PgC/a.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总碳汇(植被和土壤)将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20.8%-26.8%.(3)文中的碳汇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土壤碳汇的估算.为此,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
关键词:草地灌草丛农作物陆地生态系统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被引量:33
2002年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赵淑清方精云陈安平崔海亭
关键词:洞庭湖区地理信息系统景观指数土地利用遥感
奥那司酮合成方法的研究
该论文包括两个部分,论文一题目为奥那司酮合成方法的研究,论文二题目是地塞米松的未知杂质的结构鉴定.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 38486)是一个重要抗孕激素药物,是第一个上市的抗早孕药.其缺点为抗早孕活性不...
陈安平
关键词:米非司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