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薇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4篇2型糖尿
  • 4篇2型糖尿病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肾病
  • 3篇糖尿病肾病
  • 3篇细胞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罗格列酮
  • 2篇罗格列酮治疗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10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0篇郑薇
  • 4篇王季猛
  • 2篇郭宝强
  • 1篇黄干
  • 1篇曹运长
  • 1篇张秋菊
  • 1篇董晨珊
  • 1篇王建平
  • 1篇邓珊珊
  • 1篇呙劲松
  • 1篇唐业华
  • 1篇周智广
  • 1篇孙蓉
  • 1篇李晶

传媒

  • 2篇南华大学学报...
  • 2篇美国中华临床...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浸润性突眼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浸润性突眼,即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又称恶性突眼,是一种难治性内分泌疾病,可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为浸润性损害累及眼眶内容物所致。眼部征状较重,多数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显像技术的发展,如眼眶CT扫描、眼眶超声检查等,发现本病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但已明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不满意,我院采用大剂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唐业华郑薇王季猛
关键词: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浸润性突眼GRAVES眼病内分泌疾病大剂量激素恶性突眼
衡阳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筛查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衡阳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病程1年以内非酮症起病的初诊T2DM患者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同时测量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血压,检测空腹血糖、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超敏促甲状腺激素(u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比较GADA阳性患者与GADA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与生化特征差异。结果初诊T2DM患者GADA阳性率即LADA患病率为9.8%(10/102);与GADA阴性患者比较,GADA阳性LADA患者BMI较小,空腹C肽水平较低,uTSH异常检出率与TPOAb阳性率增高(均P<0.05)。结论衡阳地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LADA患者;对于BMI较小、胰岛功能较差的初发T2DM患者应及早检测GADA。
王建平李晶邓珊珊孙蓉呙劲松郑薇董晨珊黄干周智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东莨菪碱与葛根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06年
目的:在应用维生素B12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东莨菪碱和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与单用维生素B12治疗比较。方法伴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199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和葛根素与维生素B12联合治疗组(治疗组)和维生素B12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采用丹麦DISA1500型肌电图仪监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MCV比较,P<0.01。结论东莨菪碱和葛根素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郑薇郭宝强
关键词:葛根素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单纯2型糖尿病(DM)组76例,DN组81例,健康对照(NC)组60例。UNIQ-10柱提取全血基因组DNA。标本基因型的判断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验各组基因频率的群体代表性。结果(1)DN组VEGF-460和+405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M组和NC组。(2)-460位点CC基因型DN患病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405位点CC基因型DN患病率明显高于CG和GG基因型。(3)显示VEGF-460和+405基因多态性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VEGF-460C/T基因多态性与DN发生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DN易感基因。(2)VEGF+405G/C基因多态性与DN发生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DN的易感基因。
郭宝强曹运长张秋菊郑薇王季猛
关键词:多态性糖尿病肾病
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科58例4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予以一般治疗、胰岛素治疗及口服苯那普利。治疗组联用罗格列酮4 mg/d,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血压(SBP/DBP)、Upr、UAE、BUN、Ccr、FG、血β2-MG、尿β2-MG。结果: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SBP、DBP、Upr、UAE、Ccr、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联用罗格列酮治疗DN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提示两药联用在延缓DN进展方面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起到协同作用。
郑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苯那普利罗格列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随机选取我科2004.9-2006.6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
郑薇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基因多态性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文献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006年
糖尿病(diabetes)的慢性并发症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泌尿、肌肉运动、消化系统等,微血管病变是导致这些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危险性的同时,也导致了视网膜病变、肾病及神经病变等特殊的微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反映了潜在的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细胞因子,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缺氧、胰岛素、糖基化终产物、血管紧张Ⅱ(angiotensinII,AngII)、内毒索、生长因子等均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等过度表达VEGF。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VEGF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关,现简单综述如下。
郑薇王季猛
关键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内皮细胞迁移内皮功能异常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罗格列酮,共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及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肾功能改变,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比较各指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FBG、HbA1c、LDL-C、FINS、TG、Fib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显著降低2hBG和UAER(p<0.01),同时提高HDL-C水平和ISI(p<0.05)。结论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疗效显著。
唐业华郑薇
关键词: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人尿酸增高与脂质紊乱和体重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尿酸增高与肥胖和脂质紊乱的关系。方法 用酶法和放免测定法测定糖尿病人和非糖尿病人尿酸、血脂、肾功能、尿白蛋白排泄率,并测定血压和体重指数。并计算尿酸与各因素的相关系数。结果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尿酸、血压、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尿酸增高与血脂和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人血清尿酸、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尿酸增高与血脂和肥胖有关。
郑薇王季猛唐业华
关键词:2型糖尿病尿酸增高脂质紊乱体重指数肥胖
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伴胰岛素抵抗的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比较辛伐他汀与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伴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96例高脂血症伴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Qd;另一组给予非诺贝特100mg,口服,Tid。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降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辛伐他汀组与非诺贝特组治疗后比较其降低TC、LDL-C以及升高HDL-C更显著(P<0.01),而非诺贝特降低TG水平较辛伐他汀更显著(P<0.01),辛伐他汀治疗前后比较及与非诺贝特治疗后比较显示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二者FBG、ALT、Cr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均是有效的降脂药物,辛伐他汀在治疗高脂血症伴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具有更好的前景。
郑薇
关键词:辛伐他汀非诺贝特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疗效观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