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华桥
- 作品数:37 被引量:24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自膨胀节段覆膜非均称网隙支架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颅内动脉瘤自膨胀节段覆膜非均称网隙支架,通过两根螺旋状对称排列的主支撑杆和非均匀排布的V形连接环连接组成网管状镂空结构骨架,外敷膜材裹覆在骨架上形成该支架。支架释放方式为自膨胀释放,便于通过微导管系统...
- 朱悦琦李明华王建波谭华桥罗七一谢志勇
- 文献传递
-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 陆靖李永东李明华孙贞魁谭华桥王武顾斌贤陈元畅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侵袭型肺曲霉菌病CT影像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侵袭型肺曲霉菌病(IPA)的CT征象演变,提高对侵袭型肺曲霉菌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并且行一系列CT复查的侵袭型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结果:在IPA诊断第1天,"晕征"的出现率为82.5%;在中位天数3天、7天、14天,"晕征"出现率分别为68%、22%和19%,"新月形空气征"的出现率分别为8%、28%和63%,非特异性肺实变的出现率分别为31%、50%和18%。在IPA诊断后第1~7天(中位天数),病灶体积和数目逐渐增大;7~14天,病灶大小维持相对恒定,而病灶数目则呈下降趋势。结论:"晕征"是IPA早期征象,"新月形空气征"是IPA的晚期征象。"晕征"持续时间较短,对高度怀疑为IPA的患者,胸部CT扫描应及早进行,理想的CT扫描时间应在IPA发病5天以内,在早期积极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积极恢复骨髓造血功能。
- 袁建南谭华桥郭克裕张汉良
- 关键词:曲霉菌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慢性下肢重度缺血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57条患肢中,31条(54.4%)有组织缺损,51条(89.5%)肢体表现为静息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足背动脉或者足底动脉的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在行内膜下成形技术前后进行比较。随访过程中评估伤口愈合、截肢和靶血管的再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评价接受治疗患者的肢体挽救率、生存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57条患肢共66处踝下动脉病变中的55处(83.3%)成功行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平均动脉搏动评分和ABI从术前的0.33±0.54和0.31±0.19分别改善为术后的2.04±1.05和0.80±0.14(P<0.01)。术后30 d内1例患者(2.7%)死亡,5例(13.5%)患者发生包括出血,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痉挛等轻微并发症。12个月随访时,Kaplan-Meier评分显示肢体挽救率为94.6%,免截肢率为89.2%,生存率为97.3%。结论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的内膜下成形技术对于具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而不适合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挽救率是有效的。
- 徐英朱悦琦赵俊功王建波谭华桥程英升李明华王珏程永德
- 关键词:动脉闭塞严重下肢缺血足背动脉
- 巴曲酶预防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较,是否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介入成形术后的血管内再狭窄。方法 52例症状性膝下血管闭塞的糖尿病患者,在成功施行血管成形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患者接受巴曲酶治疗(5 u/d×6次,隔天应用)。在以12个月为终点的随访过程中,通过下肢血管磁共振成像(MRA)或者血管超声证实治疗血管再发狭窄或者闭塞。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以及踝-臂指数(ABI)在术前、术后,并在随访过程中逐次比较。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以评价患者血管的无狭窄率,肢体挽救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在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成形血管的再狭窄/再闭塞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2.0%和34.5%(P=0.0307);ABI两组相比,术前、术后(P<0.05)和12个月随访时(P=0.0094)时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巴曲酶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及组织愈合的患者数分别为23和19例(P=0.0544)。12个月随访结束时,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两组患者成形血管的无再狭窄率分别为74.0%和54.8%;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6.2%和92.3%;无截肢率分别为84.6%和84.6%。结论结果表明应用巴曲酶可以有效的预防膝下血管病变成形术后的再狭窄,提高临床疗效和缓解患者症状,但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和降低截肢率。
- 薛波张培蕾王珏李明华赵俊功朱悦琦谭华桥王建波
- 关键词:巴曲酶再闭塞膝下动脉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 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神经鞘瘤
- 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病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选择10例糖尿病踝下病变患者,其中5例(研究组)行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治疗,5例(对照组)行内膜下或常规腔内成形术治疗,两组手术前后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资料,并随访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截肢发生,保肢均成功,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研究组2条靶血管闭塞,患者无临床症状出现;对照组2条靶血管狭窄,2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结论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踝下闭塞性病变效果优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吴正阳朱悦琦谭华桥赵俊功程永德
- 关键词:糖尿病腔内成形
- 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模型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建立犬动物模型,研究特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动脉壁退化是否会导致动脉瘤发生发展。方法建立18只犬颈总动脉(CCA)新分叉模型,随机分组为弹力蛋白酶处理组(EBG,n=9)和分叉模型对照组(CBG,n=9);同时设弹力蛋白酶处理直段CCA对照组(ESG,n=3)。术后即刻,术后12周、24周分别行血管造影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术后12周和24周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血管造影显示EBG组5只犬模型CCA分叉顶部出现新生动脉瘤形成,瘤体平均直径(3.2±0.4)mm,CBG组和ESG组均未观察到新生动脉瘤形成;EBG组新生动脉瘤在随访期间未见破裂。组织学分析显示EBG组内层弹力膜不连续、弹力纤维断裂、肌层变薄、平滑肌细胞减少,炎性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MMP-2、MMP-9表达增多(与CBG组和ESG组对比,P<0.001)。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EBG组分叉顶部壁面切应力减低、血流速度减慢、相对压力和总压力最高,动脉壁重塑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本实验表明动脉壁退化和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作用可导致犬模型新生动脉瘤形成。
- 李菁王珏谭华桥
- 关键词: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
- 经动脉途径低浓度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经动脉途径低浓度(14%~25%)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CCFs)的可行性。方法8例DCCFs患者均经动脉入路,使用微导管嵌顿技术注入低浓度NBCA行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经静脉入路栓塞失败者,3例为不可行静脉入路栓塞治疗者。结果5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DCCFs完全消失;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管造影未发现DCCFs复发。3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DCCFs残留,但血液分流量减少;随访3个月,血管造影血液分流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2例,血液分流和临床症状均消失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眼部症状恶化、第Ⅵ脑神经麻痹,经治疗后3d症状消失。结论经动脉采用微导管嵌顿技术低浓度NBCA栓塞DC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经静脉入路栓塞失败或不能经静脉入路治疗的患者,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 谭华桥李明华方淳王武程英升杜倬缨王珏
- 关键词:动静脉瘘氰化物栓塞
- 肝癌穿刺活检并发动静脉分流及其对TACE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癌穿刺活检并发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穿刺肝活检证实且行TACE的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65例和临床确诊为HCC行TACE的患者160例。比较穿刺活检患者和临床确诊患者肝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以及TACE的疗效,并分析穿刺活检引起动静脉分流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24例(36.9%)发生动静脉分流,对照组20例(12.6%)发生动静脉分流,研究组和对照组动静脉分流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组TACE的碘油积聚良好患者56例(86.2%),对照组碘油积聚良好患者140例(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动静脉分流可能与肿瘤的大小、穿刺进针次数相关。结论肝癌患者穿刺活检明显增加了动静脉分流的发生率,但并不影响肝癌TACE的疗效。
- 王祁谭华桥何忠明张敏王慧
-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数字减影介入放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