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玉科

作品数:20 被引量:11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6篇震源
  • 4篇尾波
  • 3篇地震定位
  • 3篇地震序列
  • 3篇尾波Q值
  • 2篇地磁
  • 2篇地震精确定位
  • 2篇噪声
  • 2篇震区
  • 2篇震源深度
  • 2篇震源位置
  • 2篇震中
  • 2篇山西北部
  • 2篇双差地震定位...
  • 2篇汶川地震
  • 2篇西北部
  • 2篇发震
  • 2篇发震构造
  • 2篇北部

机构

  • 18篇山西省地震局
  • 12篇太原大陆裂谷...
  • 5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0篇靳玉科
  • 7篇马金平
  • 6篇贾海玉
  • 6篇张青玄
  • 5篇梁向军
  • 4篇张小涛
  • 4篇马广庆
  • 4篇赵虎明
  • 4篇侯玉文
  • 3篇张玲
  • 3篇宋美琴
  • 2篇王秀文
  • 2篇张建国
  • 2篇苏金蓉
  • 2篇吕坚
  • 1篇曹文强
  • 1篇孙晴
  • 1篇宁亚灵
  • 1篇王晓山
  • 1篇苗春兰

传媒

  • 8篇山西地震
  • 3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代县地磁台阵GM4磁通门磁力仪参考背景噪声研究
2023年
选取2015-2017代县地磁台阵5个子台:代县、繁峙、应县、怀仁、山阴的地磁数据进行参考背景噪声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5个子台噪声值非常稳定,表明各子台仪器工作状态非常稳定。代县子台的H和Z分量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它4个子台噪声值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台阵中噪声值最小的是代县地磁子台,三个分量全部小于等于国家地磁台网的平均噪声值。噪声最大的是繁峙子台的Z分量,一直保持0.09nT的高值,背景噪声较大的子台应该是该台地下介质电性结构和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靳玉科贾海玉张青玄马金平
关键词:地磁背景噪声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邯郸-邢台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7
2008年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km,平均深度为14.9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张小涛吕坚马广庆韩丽萍靳玉科
关键词:震中震源深度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张小涛韩利萍吕凤章马广庆孙晴靳玉科
关键词:QC值
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2020年
通过对大同-阳高震区1989-1999年间发生的3次显著地震序列进行双差精定位,研究发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位置呈NNE和NNW两个条带分布,序列空间位置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结合地震烈度图与前人研究成果,认为3次地震序列分别发生在NNE大王村断裂和NNW团堡断裂上,平均震源深度比山西地震台网定位深度有所加深。
靳玉科张青玄马金平杨甜贾海玉侯玉文
关键词:地震序列双差定位法震源位置
大同震区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初探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对大同震区1989年6.1级、1991年5.8级、1999年5.6级3次地震地震序列进行了震源位置和震源区速度结构反演,以确定3次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3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W向的团堡断裂,两条断裂表现为交替发震;3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平均为10.06 km,其中以6~15 km为发震优势层;研究区速度结构与大的地貌特征相符,沿大同盆地第四纪沉积层表现的不间断低速带,从大同县一直延伸到阳高、天镇等地。在中部山自皂台附近出现了一高速区位置与大同火山群分布区相近。大同—阳高3次地震序列分布在相对高速区上,表明这一区域为应力集中地区。
靳玉科梁向军靳玉贞宋美琴王焱张玲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震序列
山西代县震群尾波Q值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2006年4月至5月间山西代县及邻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本文简称代县震群),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原理和朱新运等开发的Q值软件,对雁门关数字地震台记录的代县震群波形资料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代县震群的QC值变化较为稳定,总体上拟合的误差较小,表明该地区当时的构造运动并不活跃,原震区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靳玉科赵虎明梁向军
关键词:尾波SATO模型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山西中小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山西省内2001—2005年间发生的ML≥2.0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得到410个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参数。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条带状,且更加集中。定位后的平均震源深度为9.35 km,其中又以地面下2 km^14 km为发震优势层。
靳玉科范瑾赵虎明宋美琴张玲董春丽
关键词:中小地震震中震源深度双差地震定位法
代县台宽频带倾斜仪观测效能评价
2019年
通过对代县台VP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出目前主要存在的干扰因素及其特征。分析忻州及周边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后仪器观测资料有无异常变化及其主要特征,研究近震和远震发生前观测数据是否存在趋势性变化和短周期变化。对仪器观测资料进行内精度计算,找出影响观测质量的原因,提高代县台垂直摆的观测质量。
张青玄马金平祁振东贾海玉靳玉科杨甜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43
2008年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吕坚苏金蓉靳玉科龙锋杨雅琼张致伟汤兰荣李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发震构造
利用Aki模型对山西地区尾波Q值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运用单次散射Aki模型,计算得到山西地区尾波Q值,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其中,右玉、代县、夏县、东山4个地震台站属于低Q值、高η值,为特质的构造运动活跃地区的尾波性质。
宁亚灵靳玉科许家姝
关键词:尾波Q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