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宁

作品数:73 被引量:700H指数:1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文化科学
  • 21篇文学
  • 14篇艺术
  • 9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戏剧
  • 11篇文学
  • 11篇跨文化
  • 10篇文化
  • 8篇形象学
  • 8篇西方现代性
  • 7篇意识形态
  • 7篇后殖民
  • 6篇东方主义
  • 6篇殖民主义
  • 6篇后殖民主义
  • 5篇文明
  • 5篇乌托邦
  • 4篇帝国
  • 4篇跨文化研究
  • 4篇华文文学
  • 3篇代文
  • 3篇史剧
  • 3篇世界文明
  • 3篇他者

机构

  • 71篇厦门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1篇周宁
  • 2篇钱林森
  • 1篇朱水涌
  • 1篇朱玉宁
  • 1篇何颖
  • 1篇张春晓
  • 1篇俞兆平
  • 1篇周云龙
  • 1篇易中天
  • 1篇李勇
  • 1篇杨春时
  • 1篇黄鸣奋

传媒

  • 11篇厦门大学学报...
  • 7篇东南学术
  • 5篇戏剧(中央戏...
  • 4篇学术月刊
  • 4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3篇人文杂志
  • 3篇艺苑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戏剧艺术
  • 2篇华侨华人历史...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福建艺术
  • 2篇粤海风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9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5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被引量:11
2014年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周宁
关键词:文化自觉
鸦片帝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一种东方想象被引量:7
2003年
浪漫主义时代的东方想象中 ,鸦片帝国是一个表述某种彻底的“东方性”的神话。鸦片具有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东方性”,而中国形象又在地理经验与心理经验上通过鸦片梦幻将这种“东方性”表现出来。鸦片 -梦幻 -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东方性的“表述系统”,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从诗歌到自传 ,其意义也不断被哲学与历史文本证明 ,从而将不同文本同一的内在结构与文本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结合起来 ,使浪漫主义时代东方想象中的“鸦片帝国”变成西方文化构筑“他者”的话语。
周宁
关键词:文化他者
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被引量:14
2008年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从"黄祸论"开始,到"中国威胁论"结束。在西方的想象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乐园般光明的中国,另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或者稍加变化地出现在各类文本中,几乎成为一种原型。在西方文化中,中国的真实含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有特定政治伦理意义的"他者的空间",具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特征。
周宁
关键词:意识形态乌托邦
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被引量:9
2004年
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对戏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戏剧符号学研究、戏剧人类学研究、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戏剧研究、文化唯物论与新历史主义戏剧研究、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戏剧研究。
周宁
关键词:社会科学理论戏剧学后结构主义文化唯物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被引量:2
2006年
中国思想参与构建西方现代启蒙经验,不仅影响到启蒙运动中最活跃的阶层与人物、最主要的思潮与论争,而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从天启神学到自然神学、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启蒙思想从中国获得灵感,但中国并不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思想的方法,启蒙运动不断利用并不断扬弃中国形象,最终完成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自觉。
周宁
关键词:文化利用
“反写”即“正写”:“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的思想陷阱——以《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后学"思潮背景下西方的"反写""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悖论,那就是这种话语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又在建构并不断重建这种理论,其方法表现在知识与价值两个方面:从知识上看,越是证明西方学习"东方"并不断受益于"东方",就越能证明西方拥有的知识优势,原本知识是没有固定"所用权"的,谁掌握了它,谁就拥有它,当西方成为"东方知识"的主人时,西方的文化优势便无从置疑了;从价值上看,西方越是承认"东方"拥有的文化优势并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就越能证明西方文化自信开放与谦逊包容的主体意识。在一个西方中心的现实语境中"反写""西方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文化诡计,"反写"的结果是"正写"。笔者并不是从动机上判断这种文化诡计,而是从事实与功能上讨论它,以《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为例分析这种诡计的运作方式,可以让我们看清"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写"与"正写"的辩证结构以及这种辩证结构赋予"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强大力量。
周宁
“巨大的他者”——日本现代性自我想象中的“中国”被引量:16
2011年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周宁
关键词:他者
西方戏剧理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2021年
反叛新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戏剧运动,具有深远的社会思潮背景。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个性主义,反对宗教与世俗领域的一切权威,塑造了浪漫主义的反叛性格。从文化层面上讲,是古今之争与现代性的确立以及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培养的自由主义精神;从美学层面上讲,是希腊古典艺术与民间艺术精神的再发现;从戏剧层面上讲,是民族戏剧意识的觉醒。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主要有三个核心范畴:客观真实、理性批判以及追求自由与真理。随着社会民主精神的崛起,知识分子要求以理性批判的精神来审视日常生活,理性批判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最后,19世纪民主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阶层自觉的社会批判意义以及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成就了经典现实主义戏剧的精神价值。现实主义剧作法理论是对西方戏剧理论史悠久的剧作法理论传统的总结,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则是对西方现代表演理论的开创。
周宁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政治化与美学化:戏剧观念的正题与副题——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基本问题之一被引量:4
2013年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是政治与美学的二难选择的问题,戏剧观念的总体取向是政治话语强势,压倒美学,戏剧的社会政治性作为正题贯穿始终,美学性只是间或出现的副题,它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修正或减弱政治强势,但从未彻底颠覆或取代前者。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有个百年传统,即戏剧政治工具论传统,还有一个千年传统,即戏剧审美娱乐论传统。有人意识到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的真正问题是戏剧工具论,应该回归戏剧的美学本体,发掘戏曲的美学资源,以此对抗现代话剧的政治工具论。
周宁
想象中国:西方现代性期望中的三种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西方现代思想中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现实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表达特定文化批判立场的乌托邦。西方现代性想象在不同时期有目的地推崇中国,形成特定的"中华乌托邦"话语谱系。它先后表现出三种意义类型:孔夫子哲学塑造的道德理想国,充满东方情调的牧歌田园,表现人类进步的美好新世界;经历了从社会现代性期望到审美现代性期望、复由审美现代性期望回归社会现代性期望的两次转型。"中华乌托邦"形象出入文学与政治之间,表现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为西方现代激进思想提供了批判的立场,也暴露出中西跨文化交流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乌托邦根基。无论是以"乌托邦"的想象来推崇或美化中国,还是以意识形态偏见来贬低或妖魔化中国,西方的中国形象往往与中国的现实相去甚远。研究西方乌托邦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不仅可以理解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观念特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内在结构与生产机制,而且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批判的乌托邦立场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周宁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