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楼文辉

作品数:11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胰腺
  • 9篇肿瘤
  • 7篇胰腺肿瘤
  • 7篇腺肿瘤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5篇磁共振成像
  • 3篇胰腺癌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切除
  • 3篇腺癌
  • 3篇病理
  • 2篇导管
  • 2篇导管内
  • 2篇导管内乳头状...
  • 2篇胰头
  • 2篇胰头癌
  • 2篇胰腺导管
  • 2篇胰腺导管内乳...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靳大勇
  • 11篇楼文辉
  • 7篇纪元
  • 7篇曾蒙苏
  • 5篇王冬青
  • 4篇史讯
  • 3篇李纫晨
  • 3篇饶圣祥
  • 2篇匡天涛
  • 2篇张志勇
  • 2篇陈财忠
  • 2篇王单松
  • 1篇叶彤
  • 1篇朱雄增
  • 1篇沈继章
  • 1篇倪晓凌
  • 1篇曾海英
  • 1篇吴文川
  • 1篇施晨晔
  • 1篇陈才忠

传媒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被引量:1
2007年
患者女性,51岁,因“反复低血糖发作1年余”入院。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发作,主要症状包括心悸、出冷汗、手抖、乏力及神志改变,发作时测血糖3.1mmol/L,C反应肽2.21ng/ml,胰岛素16.4U/L,自行进食后症状缓解。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发病过程中,患者食欲正常,体重稍有上升。入院检查:血生化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甲状腺功能正常,磁共振成像未发现垂体占位性病变,增强CT检查提示胰腺体尾部实质内结节灶,大小约10mm,胰腺体尾部富血供肿瘤,考虑胰岛细胞瘤可能性大。
施晨晔靳大勇楼文辉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体尾部混合性甲状腺功能正常腺泡
^(125)I内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胰头癌
2002年
靳大勇倪晓凌楼文辉吴文川
关键词:晚期胰头癌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的术前鉴别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比较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sms,IPMN)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资料完整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IPMN患者中,良性21例(腺瘤15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49例(原位癌8例,浸润癌41例);良恶性病例组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体质量下降、无症状患者、糖尿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癌抗原19-9(CA19-9)升高、血糖升高、血总胆红素升高)]及影像学特征(囊肿附壁结节病例所占比率及肿瘤和主胰管平均直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两者在性别、肿瘤部位、腹痛及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癌胚抗原(CEA)异常比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术前两者的鉴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
匡天涛王单松楼文辉靳大勇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CT和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SPTP好发于20~40岁女性,胰尾、胰头为好发部位。影像学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较大(≥5cm)。平扫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实性结构边缘分布为主,部分呈乳头状或壁结节样突起。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轻度强化,后期呈渐进性强化。13例肿瘤均有包膜,多伴有出血及囊变,出血在MRI上多呈现为特征性的“分层现象”。所有病灶无论其大小及在胰腺所处位置,均未见胆管、胰管扩张,罕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脏器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CT和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包膜方面更具优势。
史讯曾蒙苏张志勇靳大勇楼文辉纪元
关键词:胰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应用MRI评价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预测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评价MRI判断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程度的价值,探讨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最佳界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4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7例加做冠状位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术前根据MRI表现,判断胰周血管侵犯情况,按照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程度的不同,采用1级、2a级、2b级、3a级、3b级和4级进行评价,统计各分级血管的条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以2级和2a级作为可切除判断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最佳界点。结果41例患者中,切除22例,其中20例为根治性切除,2例为姑息性切除。与手术结果对照,MRI共误诊7条血管,其中动脉3条,静脉4条。以1级、2a级、2b级、3a级和3b级作为可切除的标准,判断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分别为78.3%、84.8%、67.4%、56.5%和47.8%。ROC曲线显示,以2a级作为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的最佳界点。结论胰周血管侵犯2a级可作为MRI预测胰腺癌可切除的最佳界点。
王冬青曾蒙苏靳大勇楼文辉纪元饶圣祥史讯陈财忠李纫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胰腺肿瘤手术可切除性
胰腺囊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2005年间手术切除的92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2002年 WHO 胰腺肿瘤分类标准将其分类。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法,借助一组抗体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在92例囊性肿瘤中,发病年龄16~80岁,男33例,女59例。其中,浆液性肿瘤18例,黏液性肿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6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8例,导管腺癌囊性变4例,胰腺内分泌肿瘤囊性变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无特异性标记物可以完全区分各类型,常有交叉和重叠。浆液性囊腺瘤表达 MUC-1,黏液性囊性肿瘤表达 MUC-5AC为主,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表达α-抗胰蛋白酶、α-抗胰糜蛋白酶、波形蛋白及孕激素受体,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表达 MUC-2,囊性恶性肿瘤主要表达 MUC-1。结论胰腺各类囊性肿瘤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均有一定特征,但均无特异性,需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纪元朱雄增楼文辉王冬青靳大勇曾蒙苏曾海英
关键词:胰腺肿瘤肿瘤囊性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和MRI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CT和MRI资料。结果(1)分支胰管型7例,均位于胰头和钩突,CT和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强化。(2)混合型5例,4例为胰头或钩突分支胰管扩张合并主胰管扩张;1例同时伴有胰体分支胰管扩张,扩张的主胰管直径为4-7 mm。(3)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胰腺炎。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王冬青纪元史讯饶圣祥叶彤靳大勇楼文辉曾蒙苏
关键词:胰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可切除性判断标准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可切除性评价的方法,试提出新的评判标准,分析该标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方法:搜集3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病例,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后行CTA成像。术前根据胰周血管受累周径及长度拟定的新CT评判标准,采用1、2a、2b、3a、3b和4级共6个等级进行评判,并同手术结果对照。以不可切除作为阳性、可切除作为阴性,分别分析各等级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绘制ROC曲线。比较以2级及2a级作为可切除性判断标准的差异,分析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35例患者中,切除16例,另19例不可切除。与手术结果对照,以1级、2a、2b、3a和3b级作为可切除性判断标准,肿块不可切除的敏感性分别为80.1%、86.4%、69.5%、55.6%和45.2%。ROC曲线显示以2a级作为CT可切除性判断标准为最佳临界点。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出现“泪滴征”或胰周小静脉的扩张、侧支血管形成的共5例,其中仅有“泪滴征”1例能够切除。结论:新的CT评判标准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可切除性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a级可以作为CT可切除性判断标准为最佳临界点。
史讯曾蒙苏张志勇靳大勇楼文辉纪元
关键词:胰腺血管
2D和3D MRI结合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 探讨多种MRI成像技术和改良增强扫描方案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9例胰腺癌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分别为T1 WI2D快速小角度单次激发(FLASH)、T1 WI3D屏气容积内插法(VIBE)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和T2WI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脂肪抑制MR胰胆管成像(MRCP);增强扫描方法为3DFLASH冠状位与T1WI3D VIBE横断位交替扫描方式,即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采用冠状位扫描,胰腺期和延迟期采用横断位扫描;最后采用T1WI 2D FLASH完成整个上腹部扫描。冠状位原始图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分别获得胰腺周围主要动脉和门静脉影像,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胰腺及周围组织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结果 (1)在3D VIBE平扫中,45例肿瘤为低信号,4例为等信号;在2DFLASH序列中,46例肿瘤为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脂肪抑制TSET2WI3例肿瘤为等信号,其余46例均为等和略高信号,并与周围胰腺实质均无明显分界。(2)胰腺期增强扫描,除1例肿瘤为等信号外,其余均呈相对低信号,39例肿瘤周围呈环形强化,其中24例肿瘤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结节样和内部分隔样强化。6例延迟强化呈等和略高信号。动脉期肿瘤均未见明显强化。(3)37例手术探查的患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误诊7条血管,包括3例肠系膜上动脉和4例肠系膜上静脉,其余血管均判断正确。结论 应用2D和3D MRI结合技术1次检查即可同时了解胰腺肿瘤、胰胆管和血管等多系统的情况,对胰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王冬青曾蒙苏靳大勇楼文辉纪元饶圣祥陈财忠李纫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胰腺肿瘤
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匡天涛靳大勇楼文辉王单松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腺切除术预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