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佳
-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病例137例,根据是否行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不保留LCA组和保留LCA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75例患者不保留左结肠动脉,62例患者保留左结肠动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不保留LCA组患者术中未见结肠残端缺血而追加切除肠管,保留LCA组患者术中未见因吻合口张力过高而追加行脾曲游离和高位结扎。术中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与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与高位结扎是相当的,并可同样彻底地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 池良杰林达佳郑羽王襄瑜许超曾长青薛芳沁黄良祥
-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手术
- 121例结肠癌患者预后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 目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各个临床病理因素,并研究p5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1.资料收集:以病案室查阅病历的方式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
- 林达佳
- 关键词:结肠癌临床病理预后机制COX回归分析P53蛋白
- 文献传递
- 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技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研究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只比格犬,实施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术,通过消化道造影及术后进食和排粪情况,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0只比格犬中28只完成实验。术后消化道造影提示,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术能够完全阻断肠内容物进入远端肠管。拔除导管后进食排粪正常,消化道造影提示,肠管通畅,未见明显狭窄及梗阻表现。对28只实验犬进行手术解剖,发现腹壁伤口及腹腔内窦道粘连良好:肉眼下观察卡压肠管血运及肠管蠕动情况与近远端肠管比较无明显异常。卡压肠管宽度(15.0±1.1)ml/1,未卡压肠管则为(15.4±1.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3,P=0.152);卡压肠管周径(28.5±2.1)mm,未卡压肠管则为(29.3±2.0)m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445,P=0.154)。结论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技术是有效和安全的。
- 许超陈林昊王襄瑜曾长青黄良祥李建党薛芳沁黄海啸郑羽池良杰林达佳
- 关键词:有效性安全性
- 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3年
- 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时.进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由于风险大和并发症多,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即使术中行肠道灌洗后切除吻合,其手术时间长,易污染,梗阻近端肠管水肿明显,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仍很高。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和肠道金属支架的应用.为左半结肠癌伴肠梗阻的一期切除吻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福建省立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对收治的25例左半结肠癌伴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后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陈林昊林达佳黄良祥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急性肠梗阻肠梗阻导管一期切除
- 腹部弧形切口行乙状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术5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腹部弧形切口行乙状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接收的乙状结肠、直肠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腹部弧形切口进行肿瘤切除,对照组患者应用腹部纵行切口进行肿瘤切除,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6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弧形切口行乙状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较好,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 陈林昊林达佳王襄瑜
- 关键词:乙状结肠肿瘤直肠肿瘤
-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19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的原因,总结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610例。结果 610例患者中并发术后出血19例,其中15例为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出血,4例为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手术、介入血管栓塞等综合治疗后,19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原因复杂多样,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先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给予紧急手术或血管栓塞等综合处理,以拯救生命。
- 黄海啸陈黎奇林达佳池良杰黄良祥李建党
- 关键词:腹腔镜辅助胃癌术后出血血管介入栓塞
- 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安全性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从组织学层面探讨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以28只完成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术的比格犬为研究对象,手术于盲肠根部对系膜侧打孔置入带球囊的特制造瘘管,以双线结卡压法前后固定.术后14 d拔除造瘘管后,通过消化道造影及解剖观察初步评估此术式的安全性;将设置缝线卡压处小肠组织作为实验段,近端非缝线卡压处小肠组织作为对照,进一步比较两段犬的小肠标本组织学染色及S-100蛋白、c-kit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化染色情况,同时定量比较肌间神经丛、Cajal细胞(ICC)和肠壁平滑肌细胞.结果 术后14 d拔除造瘘管后,实验犬进食及排粪均正常,消化道造影提示肠管通畅,未见明显狭窄及梗阻.术后21 d对实验犬进行解剖,见腹壁窦道口愈合良好,腹腔内窦道形成良好,肉眼下观察实验段小肠血运、形态及运动功能与均近远端非实验段肠管无区别. S-1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段与非实验段的S-100蛋白阳性细胞和"空白区"细胞形态及其分布一致;计数肌间神经丛,实验段(3.62± 1.82)个/视野,非实验段(3.27±1.62)个/视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20). c-kit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组c-kit阳性细胞的分布一致;对肌间神经丛内的ICC数进行计数,实验段(2.96±2.57)个/神经丛,非实验段(2.49±1.80)个/神经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7).α-SM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段与非实验段小肠组织全层肠壁平滑肌(黏肌层、纵肌、环肌等)细胞形态及分布一致;对环肌层α-SMA染色切片进行平均吸光度值检测并定量分析,实验段为0.15± 0.03,非实验段为0.14±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25).结论 从组织学角度显示,可控式回肠管式造口技术是安全的.
- 王襄瑜许超陈林昊黄良祥曾长青薛芳沁郑羽池良杰林达佳谢礼锋
- 关键词:直肠肿瘤组织学安全性比格犬
- 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特点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4.0%(114/259),而回肠周围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仅为5.0%,其中盲肠部位肿瘤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状态在肿瘤位置(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3)、TNM分期(P<0.001)、N分期(P<0.001)、脉管侵犯情况(P=0.001)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盲肠部位的肿瘤其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风险是其他部位肿瘤的6.97倍(P=0.001,95%CI:2.246~21.626),且N分期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回肠周围淋巴结在右半结肠癌中转移率较低,与其他部位的右半结肠癌相比,盲肠癌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高N分期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 林达佳吴健生曾长青陈林昊黄海啸
-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
- 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对结直肠癌患者肠腔内脱落癌细胞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术前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代替传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腔内脱落细胞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5月间前瞻性入组142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试验组于术前3 d起给予30 kcal/(kg·d)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不进行灌肠、不口服泻药及抗生素;对照组进行传统肠道准备,包括术前流质膳食、口服泻药及抗生素、清洁灌肠。两组于肿瘤切除后吻合前对远端肠管用1 500 mL生理盐水灌洗远端肠管,收集肠腔冲洗液1 000 mL,迅速送检。比较两组患者肠腔内灌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为15.5%(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20/71)(P=0.040)。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分别66例和64例,随访时间20~48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6.1%(4/66)和7.8%(5/64),(χ2=0.155,P=0.694)、远处转移率7.6%(5/66)和7.8%(5/64)(χ2=0.003,P=0.96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78.8%和(50)7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结论术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可减少结直肠癌患者肠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但不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率。
- 林达佳陈林昊曾长青黄海啸黄良祥
- 关键词:结直肠癌脱落癌细胞
- 微小RNA-203通过锌指神经转录因子2的靶向作用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NA,miR)-203通过锌指神经转录因子2(SNAI2)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胃癌细胞SGC7901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DMEM)培养基,在37℃、5% C02培养箱培养.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iR-203 mimics转入胃癌细胞SGC7901,转染48 h后,提取SGC7901-miRNAcon、SGC7901-miR-203 mimic两组细胞总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转染效果,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侵袭和凋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203后在胃癌细胞中SNAI2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siRNA)干扰胃癌细胞SGC7901中SNAI2的水平,Western blot验证敲减效果,并检测敲减SNAI2后细胞侵袭和凋亡.转染miR-203 mimics后,脂质体转染SNAI2表达质粒,检测细胞侵袭和凋亡.结果 (1)胃癌细胞SGC7901转染miR-203 mimics后,miR-203的表达水平(6.68±0.53)明显高于miRNA con组(0.84±0.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miRNA con组的凋亡率(9.25±1.19)%比较,转染miR-203 mimics组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率为(32.73±5.94)%,较miRNA con组明显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miRNA con组比较,转染miR-203 mimics 48 h后,胃癌细胞株SGC7901、MGC-803、BGC-823中SNAI2的表达都下调,分别为16.52±3.28、13.37 ±3.06和14.93 ±3.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敲减SNAI2之后,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siRNA con组、siRNA-1组和siRNA-2组的侵袭细胞数量分别为(71.04 ±6.83)×10^6/L,(20.47 ±2.37)×10^6/L和(23.29±2.58)×10^6/L,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流式细胞术的结果表明,转染SNAI2后,miR-203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促凋亡作用被反转,siRNA con组、siRNA-1组和siRNA-2组的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74±1.26)%、(30.73±5.58)%和(16.29±2.14)%,siRNA-2组的
- 陈林昊林达佳王襄瑜
- 关键词:胃癌脱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