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凯煌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汕头市医疗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DGF-BB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探讨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和30例正常直肠组织中PDGF-BB和D2-40的表达;分析PDGF-BB在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淋巴管密度的关系。结果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组织(55.0%vs.6.7%,P<0.001);淋巴结阳性组的PDGF-BB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77.3%vs.42.1%,P<0.05);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12.19±2.22)vs.(7.33±3.02),P<0.05];PDGF-BB的表达与LMVD、淋巴结转移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s=0.712,P<0.05;rs=0.501,P<0.05)。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vs.(8.13±2.99),P<0.05];LMVD与淋巴结转移亦呈显著性相关(rs=0.699,P<0.05)。结论 PDGF-BB在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可能促进其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 林凯煌陈维荣蔡高阳
- 关键词:直肠癌PDGF-BB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
- 直肠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微淋巴管生成关系
- 2009年
- 目的:研究直肠癌的微淋巴管生成情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计数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关系,探讨TAM与MMP-9在直肠癌微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41例直肠癌标本微淋巴管密度(LMVD)、TAM密度及MMP-9的表达,并分析LMVD、MMP-9与直肠癌其它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关系。结果:①直肠癌组织LMVD、TAM密度、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②TAM浸润与MMP-9表达和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相关(P<0.05)。③三者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TAM与MMP-9、直肠癌微淋巴管生成在直肠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MP-9很可能是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始动因子之一。
- 詹庆华陈维荣蔡高阳陈业晞廖梓群林广荣林凯煌
- 关键词:直肠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微淋巴管生成
- 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 2009年
-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而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地位。淋巴管生成因子正逐渐成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 林凯煌陈维荣
- 关键词:淋巴管生成因子淋巴管生成肿瘤淋巴道转移
- 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炎症反应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常规化疗联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治疗(3次/d,3片/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失调、体液免疫指标(血清IgA、IgG、IgM、补体C3、C4)、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胃肠道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例数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例和10例,P<0.05)。观察组化疗前后IgA、IgG、IgM、C3、C4、C反应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化疗后,C反应蛋白升高(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例数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例和18例,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影响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缓解胃肠道反应,减少炎症反应。
- 沈伟涛蔡高阳罗颖李志杨林凯煌辜红妮林伟鑫陈业晞
- 关键词:结直肠癌化疗微生态制剂肠道菌群
- 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在胃癌和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该次研究选择该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41例胃癌患者和39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主体,胃癌患者为甲组,大肠癌患者为乙组,选择同期进行检测的33名健康人作为丙组。对入院的人群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对比3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及其亚群的检测结果。结果甲乙两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3+水平[(25.81±10.55)、(28.94±9.28)%]高于丙组[(0.81±0.97)%],甲乙两组T细胞CD3+水平[(53.62±13.83)、(55.95±10.67)%]低于丙组[(72.06±7.82)%],甲乙两组T细胞CD4+CD3+水平[(29.83±9.72)、(33.74±9.03)%]低于丙组[(38.78±5.07)%],甲乙两组T细胞CD8+CD28+CD3+水平[(1.58±1.98)、(1.92±2.62)%]高于丙组[(0.04±0.03)%],甲组T细胞CD8+CD28-CD3+[(16.07±6.95%)]以及CD4/CD8水平[(1.15±0.54)%]低于丙组[(20.55±6.55)、(1.35±0.32)%],乙组T细胞CD4+CD25+CD3+水平[(19.75±6.88)%]高于丙组[(13.71±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术前术后除CD3+和CD28+CD3-之外的T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以及胃癌患者的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增高,在胃癌患者中CD4+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在大肠癌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 高旭陈维荣蔡高阳李彦冲林凯煌
- 关键词:T细胞共刺激分子T细胞亚群胃癌大肠癌
- 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TAPP患者67例,其中32例使用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缝合为倒刺线组,采用传统可吸收线缝合35例为传统缝线组,比较两组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倒刺线组术中缝合时间(6.72±2.80)min、手术时间(63.00±5.44)min均短于传统缝线组的(15.04±1.19)min、(78.18±6.44)min,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72,、15.572,均P<0.01)。所有患者出院后复查腹股沟区超声均未见复发,亦未诉特殊不适。结论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TAPP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缩短腹膜缝合时间及手术用时间,降低术中腹腔镜下腹膜缝合难度,缩短手术学习曲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 林广荣徐志杰陈维荣蔡高阳郑培鸿李彦冲林凯煌
-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缝线
- 含植物同源结构和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含植物同源结构和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UHRFl)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UHRFl在50例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UHRFl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UHRFlmRNA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上调(P=0.001),3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UHRF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64%比22%,P=0.000),肝细胞癌组织中UHRFl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转移及复发等病理参数相关,且UHRFl高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UHRFl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林凯煌陈维荣蔡高阳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mTOR抑制剂AZD2014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mTOR抑制剂AZD2014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先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ZD2014(10、100、500、1000 nmol/L)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再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含植物同源结构和环指域泛素样蛋白1(UHR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10、100、500、1000 nmol/L的AZD2014均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P<0.0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500和1000 nmol/L的AZD2014可显著降低肝癌细胞内UHR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AZD2014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内UHRF1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林凯煌蔡高阳刘新城
- 关键词:MTOR抑制剂肝细胞癌增殖抑制作用
- 直肠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BB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vs 3.3%,P<0.05;PDGF-AA:40.0%vs 13.3%,P<0.05;PDGF-BB:55.0%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vs 50.0%,P<0.01;PDGF-BB:77.3%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 vs(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mm^2 vs(6.32±2.41)/mm^2,P<0.05;PDGF-AA:(11.89±2.46)/mm^2 vs(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mm^2 vs(7.33±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_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_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_s=0.320,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 林凯煌陈维荣陈喜贵
-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