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鹭

作品数:9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肺癌
  • 6篇细胞
  • 6篇小细胞
  • 6篇非小细胞
  • 4篇晚期
  • 4篇细胞肺癌
  • 4篇小细胞肺癌
  • 4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预后
  • 3篇肿瘤
  • 3篇晚期非小细胞
  • 3篇肺肿瘤
  • 2篇抑制剂
  • 2篇预后分析
  • 2篇制剂
  • 2篇晚期非小细胞...
  • 2篇肺内
  • 2篇肺内转移
  • 1篇第二原发癌
  • 1篇多态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教育部
  • 1篇河北省胸科医...

作者

  • 9篇杨鹭
  • 8篇安彤同
  • 7篇吴梅娜
  • 6篇段建春
  • 6篇赵军
  • 5篇王洁
  • 4篇刘叙仪
  • 4篇王志杰
  • 4篇郭庆志
  • 3篇卓明磊
  • 3篇王玉艳
  • 2篇白桦
  • 2篇方健
  • 2篇王洁
  • 1篇危志刚
  • 1篇张洪兵
  • 1篇龚继芳
  • 1篇卢启应
  • 1篇王书航
  • 1篇任军

传媒

  • 4篇中国肺癌杂志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王洁白桦段建春王志杰王书航王玉艳卓明磊赵军安彤同杨鹭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吉非替尼、厄罗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多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已经证实EGFR突变是预测TKIs疗效的强有力的分子标志物。...
关键词:
关键词: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治疗9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总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9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期和毒副反应,分析与疗效、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91例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化疗周期数为6(1~17)周期,68例(74.7%)患者至少经过二线方案化疗,疾病仍进展;Ⅳ期76例(83.5%),其中42例(46.2%)至少有2个转移部位。口服吉非替尼剂量为250 mg/d。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客观有效率为20.9%(19/91),疾病控制率为63.7%(58/91),症状改善率为72.7%(40/55),ECOG评分稳定及改善为71.4%(65/91)。腺癌、至少接受二线方案化疗及出现皮肤毒性者与疾病控制率呈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4、0.02及0.00)。中位TTP 5.0个月(95%CI为3.26~6.74),中位随访7.5(1~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56.4%。目前仍存活56例(61.5%),其中29例(51.8%)仍处于疾病控制中,20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12~18.5个月)。对生存有益的单因素为不吸烟、疾病控制、出现皮肤毒性及吉非替尼治疗过程中控制转移灶。经Cox回归分析发现,不吸烟、疾病控制是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1和0.00)。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对传统治疗失败的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明显疗效,有改善症状及延长生存期作用,且耐受性好。
杨鹭刘叙仪方健安彤同吴梅娜
关键词:吉非替尼
β-caten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检测乳腺癌术后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总生存(OS)、无疾病生存期(DFS)及5年复发率的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手术切除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β-catenin的表达;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catenin主要定位于细胞膜,高表达者15例,占34.9%。β-catenin高表达是对OS及DFS不利的单因素,P值分别为0.049及0.0395。β-catenin高表达在腋淋巴结转移>4、脉管癌栓(+)、ER(-)时更为常见,但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发现,ER(-)伴β-catenin高表达与分期是OS(P值均为0.018)及DFS(P值分别为0.007、0.010)的独立预后因素。ER(-)伴β-catenin高表达、腋淋巴结转移>4、分期为Ⅲ与5年内复发正相关,P值分别为0.029、0.018、0.021。β-catenin高表达标本中CD44+/CD24-染色占66.7%(10/15),高于β-catenin低表达标本中42.9%(12/28);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Wnt信号途径的异常活化与乳腺癌肿瘤干细胞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结论:β-catenin作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重要作用Wnt经典途径的主要成员,可成为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杨鹭任军龚继芳
关键词:WNT信号途径Β-CATENIN乳腺癌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鉴别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内转移与第二原发癌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利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肺内复发转移与第二原发肿瘤(Second primary tumor,SPT)的分子遗传学差异以助鉴别诊断。方法 1994年1月至2002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Ⅰ~Ⅲ_A 期 NSCLC 患者,术后2~7年(中位2.8年)发现病理类型与原发 NSCLC 相同的肺内孤立肿瘤(腺癌7例,鳞癌14例),将之与相应的原发 NSCLC 石蜡包埋组织配对,以非恶性肺组织为对照,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分离其 DNA,应用 PCR 为基础的微卫星分析方法检测8个定位于染色体3p、9p 及17p 区域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确定每一位点在相应配对肿瘤组织中杂合性丢失的异同,并结合临床特点分析肺内孤立肿瘤是复发转移还是 SPT。结果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点,9例患者肺内孤立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其中7例配对肿瘤组织在3p、9p 及17p 8个微卫星标志上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位点相同,提示肺内孤立肿瘤与原发 NSCLC 具有共同的克隆起源,支持肺内转移癌的诊断。4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倾向 SPT,其配对肿瘤3p、9p 及17p 上8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条带不一致,表明肺内孤立肿瘤克隆起源相异于原发 NSCLC,支持临床 SPT 的诊断。另8例肺内孤立肿瘤患者术前不能判定系 SPT 还是肺内转移,其中6例配对组织3p 或3p 与17p 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模式一致,但9p 或17p 杂合性丢失不一致,临床随访发现该6例肺内孤立肿瘤术后6~13个月内可见肺内或远处转移,支持肺内孤立肿瘤为转移癌的诊断;2例配对肿瘤虽有一致的9p 或17p 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但3p 的杂合性丢失模式不一致,临床倾向 SPT。结论对 NSCLC 术后肺内孤立病灶,3p、9p、17p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有助于鉴别系肺内转移还是 SPT,其中3p 的杂合性丢失可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需扩大样本进一�
王洁Charles Lu刘叙仪张洪兵赵军杨鹭郭庆志安彤同吴梅娜
关键词:杂合子丢失微卫星分析
老年与青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及青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的异同。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胸部肿瘤内科1995年3月至2007年5月住院的晚期NSCLC399例,其中老年(≥70岁)256例,男199例,女57例;青年(≤45岁)143例,男77例,女66例,均接受一线化疗。采用Kaplan—Meier及Cox回归法分析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1)青年组及老年组均以男性、腺癌、Ⅳ期患者居多,但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女性[46.2%(66/143),22.3%(57/256)]、腺癌[71.3%(102/143),54.7%(105/256)]、Ⅳ期患者[72.7%(104/143),61.7%(158/256)]所占比例高;青年女性吸烟率高达95.5%(63/66);(2)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与年龄无关;含铂联合化疗有利于疾病的控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毒性分级标准3~4度血液学毒性的病例数两组无差异;(3)老年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49d(95%CI为119.5~178.5d),青年组中位PFS为126d(95%C1为84.0~168.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老年组中位生存期为398d(95%CI为330.3~465.7d),青年组中位生存期为424d(95%C1为359.7~488.3d);(5)东方肿瘤合作组评分为0~1、一线治疗达到疾病控制、以三代新药或靶向治疗为二线治疗者等因素是有利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青年组中,女性、腺癌、Ⅳ期患者所占比例较老年组高;青年女性NSCLC发生率的增加可能与吸烟有一定关系;年龄与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PFS及总生存期均无相关性。
杨鹭卢启应吴梅娜安彤同赵军郭庆志段建春王洁
关键词:青年人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扩增在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中作用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扩增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可能相关,但各研究结论不一。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了EGFR基因扩增在不同人种以及不同治疗情况下的预后意义。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以及CNKI中文数据库中研究细胞EGFR基因扩增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关系的文献,根据欧洲肺癌工作组提供的专门的评分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收集每个文献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共入选17篇文献,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的12项研究共入选病例1221例,结果显示扩增阳性患者预后优于扩增阴性患者(HR=0.82,95%CI:0.68-0.99,P=0.04);欧美人种基因扩增阳性对EGFR-TKI疗效有明显的预测作用(HR=0.42,95%CI:0.31-0.57,P<0.001)。未应用EGFR-TKI治疗的8项研究共入选病例658例,结果显示扩增阳性与阴性患者死亡风险相当(HR=1.14,P=0.12);其中亚洲人中基因扩增者较未扩增者预后差(HR=1.88,95%CI:1.21-2.93,P=0.005)。结论EGFR基因扩增在欧美人中可能是EGFR-TKI治疗的阳性疗效预测指标,对于亚洲人预测意义不明显。另外,在未接受EGFR-TKI治疗的亚洲人中,EGFR基因扩增阳性者预后较差。
王志杰杨鹭安彤同赵军白桦段建春吴梅娜卓明磊王玉艳王洁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肺肿瘤预后META分析
原发性肺癌胃肠道转移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1年
原发性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肺、肝、脑、骨、肾上腺等,胃肠道转移鲜有报道。北京大学肿瘤学院胸部肿瘤内科近期先后收治了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发生胃肠道转移的2例患者,本文将就其诊治及随访情况进行报告,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加深对肺癌少见部位转移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王玉艳安彤同杨鹭王志杰卓明磊段建春王洁吴梅娜
关键词:肺肿瘤免疫组化
非小细胞肺癌肺内转移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背景与目的 40%以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确诊即为Ⅳ期,可发生肺内或/和远处转移。不同转移部位对生存期的影响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拟探讨NSCLC患者肺内转移与单一远处血行转移以及肺内转移并其它多部位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期差异,从而探讨NSCLC肺内转移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活检及全面分期检查确诊为Ⅳ期NSCLC、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25例患者.其中仅肺内转移而无其它部位转移者(单一肺内转移)81例,单一远处血行转移98例,肺内转移并其它部位转移68例。通过Kaplan-Meier曲线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生存期差异.单因素分析肺内转移的预后因素。结果 81例肺内转移者中位生存期(MST)及1、2、3年生存率(SR)分别为:13个月(95%CI11~15),57%、21%、7%;N1/N2者MST22个月,N3者10个月(P=0.0011);同侧、对侧及双侧肺内转移者MST及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肺内转移MST及年SR与单一脑或骨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一肺内转移生存期长于肺并其它部位转移(MST9个月.1、2、3年SR分别为40%、9.4%、1.5%)(P=0.021)。单因素分析:年龄、病理亚型、分化程度、化疗疗效对单一肺内转移的NSCLC生存期无影响(P〉0.05),性别及淋巴结转移(N1/N2比N3)与生存相关(P=0.018,P=0.001);将年龄分层进行分析,淋巴结转移(N1/N2比N3)为此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2)。在肺并其它部位转移者,转移数目(2vs≥3)系独立预后因素(=0.013)。结论 NSCLC单一肺内转移者生存期与单一脑、骨等远处转移者无显著差异.但长于肺并其它部位转移者。淋巴结转移状况(N1+2比N3)及远处转移数目(2比≥3)分别影响单一肺内转移及肺�
段建春刘叙仪王洁赵军吴梅娜方健杨鹭安彤同郭庆志
关键词:晚期NSCLC肺内转移淋巴结转移
含铂方案联合西乐葆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方案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其对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的改善已达平台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含铂方案联合西乐葆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免疫组化证实为COX-2阳性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铂类为基础的二联化疗方案(GP方案:吉西他滨1250mg/m2,d1、8+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NP方案:长春瑞滨25mg/m2,d1、8+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TP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d1+顺铂80mg/m2,分d1、d2给药),同时在化疗开始前5-7天开始口服西乐葆400mg,Bid,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反应。不良反应采用NCI-CTC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Cox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评价终点: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入组患者可评价者共44例,有效率为45%,疾病控制率为5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95%CI:4-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95%CI:9-27个月),1年生存率为68%。一线周期数和总体评效是影响PFS的预测因素,未发现明确影响生存期的预测因素。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9%和50%,Ⅲ/Ⅳ度不良反应占15%。结论西乐葆联合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作为COX-2筛选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是有效的,而且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王志杰段建春郭庆志危志刚薛卫诚吴梅娜赵军杨鹭安彤同刘叙仪王洁
关键词:COX-2抑制剂肺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