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平

作品数:77 被引量:380H指数:1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杀虫
  • 19篇杀虫剂
  • 13篇毒力
  • 11篇菊酯
  • 9篇油菜
  • 8篇酶活性
  • 8篇菊酯类
  • 8篇花蓟马
  • 7篇抗性
  • 7篇害虫
  • 6篇毒蛾
  • 6篇蚜虫
  • 6篇拟除虫菊酯
  • 6篇荞麦
  • 6篇枸杞
  • 6篇枸杞蚜虫
  • 6篇酯酶
  • 6篇舞毒蛾
  • 5篇桃蚜
  • 5篇拟除虫菊酯类

机构

  • 75篇内蒙古农业大...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河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拜耳作物科学...

作者

  • 77篇李海平
  • 30篇常静
  • 19篇段立清
  • 13篇冯淑军
  • 8篇刁青云
  • 6篇宋国晶
  • 5篇封洪强
  • 5篇邱峰
  • 5篇周洪友
  • 5篇李国平
  • 5篇张键
  • 5篇周晓榕
  • 5篇赵君
  • 5篇王宇飞
  • 5篇张丛
  • 4篇陈磊
  • 4篇王晓丽
  • 4篇孟焕文
  • 3篇庞保平
  • 3篇孟瑞霞

传媒

  • 13篇内蒙古农业大...
  • 11篇植物保护
  • 8篇昆虫学报
  • 6篇应用昆虫学报
  • 5篇农药学学报
  • 4篇农药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内蒙古科技与...
  • 2篇草地学报
  • 2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4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0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本文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内蒙古15个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517~13.2881,多态信息含量值为0.5601~0.8563,Shannon氏多样性指数在0.7018~4.1789之间。15个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36,Nei氏期望杂合度为0.5303~0.6513,群体遗传距离为0.1092~0.4235,群体分化率Fst平均值为0.1612,基因流Nm平均值为1.6164。8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大,基因交流程度中等,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15个不同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根据遗传距离共聚为6支。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高山和沙漠对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可能是形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索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亚洲小车蝗的综合治理策略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资料。
韩海斌周晓榕庞保平张敏哲李海平
关键词:亚洲小车蝗地理种群微卫星标记遗传分化
辛硫磷对枸杞木虱的毒力及对其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辛硫磷对枸杞木虱不同发育期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同时测定了辛硫磷对不同龄期枸杞木虱羧酸酯酶(Car E)活性的抑制作用及酶的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辛硫磷对枸杞木虱的LC_(50)值随若虫龄期的增大而升高,至成虫期再相对降低,其对5龄若虫的LC_(50)值为0.995 mg/L,是对1龄若虫LC_(50)值(0.047 mg/L)的21.2倍。辛硫磷对不同龄期枸杞木虱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I50值及酶的Km和Vmax值也均随着试虫龄期的增大而升高,至成虫期则I50值稍有降低。研究表明,辛硫磷对枸杞木虱的毒力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间存在密切关系,利用辛硫磷防治枸杞木虱时,以选择龄期较低时用药为宜。
王立宇段立清李海平王莹许胜利
关键词:枸杞木虱辛硫磷致死中浓度羧酸酯酶
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的毒力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是一种重要的储粮害虫,为明确3种植物源化合物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杂拟谷盗的毒杀作用,研究了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的熏蒸和拒食作用,以及对杂拟谷盗2种靶标酶离体活性的抑制和对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熏蒸杂拟谷盗24 h后,致死中浓度LC 50分别为28.366、51.009、42.201 mg/L;非选择性拒食处理杂拟谷盗5 d后的拒食中浓度AFC 50分别为6.630、2.862和0.489 mg/L。3种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离体AChE和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3种化合物处理杂拟谷盗后,细胞色素P450和GST活性被诱导升高;而CarE活性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对AChE、ATPase和CarE有抑制作用,对细胞色素P450和GST活性有诱导作用。
石丹妮康鹏常静马崇勇嘎丽娃赵万凯温雅欣李海平
关键词:杂拟谷盗毒力靶标酶解毒酶
九种常用杀虫剂对二化螟线粒体ATPase活力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3
2006年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9种常用杀虫剂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值7.4,温度37℃。Na^+-.K^+-ATPase的米氏常数(Kw)为0.42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02.47nmol/(min·mg)。Ca^2+-Mg^2+-ATPase的Km为0.40mmol/L,Vmax为128.04nmol/(min·mg)。药剂浓度为1×10^-4mol/L时,5种菊酯类杀虫剂对离体ATPase活性抑制的顺序为: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百树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氟硅菊酯;对二化螟Na^+-K^+-ATP8se的抑制率分别为40.12%、39.69%、27.27%、19.49%和18.71%;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分别为29.27%、23.78%、19.88%、11.64%和14.34%。硫丹对二化螟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均为17.46%。甲胺磷和呋喃丹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分别为27.16%和17.42%,对Na^+-K^+-ATPase则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在1.6×10^-7~1×10^-4mol/L的浓度范围内,上述9种杀虫剂对二化螟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李海平冯涛陶岭梅刘学姜辉林荣华梁沛高希武
关键词:二化螟腺苷三磷酸酶杀虫剂酶活性抑制率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剂对二化螟毒理机制的研究
本文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剂对二化螟的毒理机制。测定了菊酯类杀虫剂对二化螟的毒力,比较了二化螟和稻飞虱羧酸酯酶和线粒体离体ATPase的活性以及菊酯...
李海平
关键词:二化螟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膜流动性羧酸酯酶
文献传递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诱集效果
2025年
有色粘虫板(简称“色板”)因其绿色、安全、使用方便,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综合治理中。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虚拟波长对应颜色的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同时针对2种悬挂高度下的粘虫板诱集效果及花蓟马种群年发生数量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粉色(R7花期:6241.67头/板,2023年)和蓝色粘虫板(5329.33头/板,2023年)对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白色(3395.33头/板,2023年),黄色和绿色效果最差。粘虫板悬挂高度为2.4 m时诱集到的花蓟马数量显著高于1.2 m高度。向日葵田花蓟马种群数量随着向日葵花期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20日左右数量达到了峰值(2022年2614头/板,2023年8049.25头/板),之后逐渐降低。因此,在对向日葵花蓟马的监测和防控中,建议使用蓝色和粉色粘虫板,悬挂高度为2.4 m,并在8月12日前对花蓟马进行有效的防控。
陈学亮渠汇啜泽润张文兵张键赵君苏雅杰张圆李海平
关键词:向日葵花蓟马粘虫板诱集效果
铷对两种盲蝽及其寄主植物的标记与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微量元素铷(Rb)标记技术花费低、易操作、对环境安全,是昆虫生态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本文测定了不同浓度的RbCl溶液对2种主要有害棉盲蝽的标记效果以及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 000和4 000 ppm的RbCl溶液喷洒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及其寄主植物,可以有效地标记2种盲蝽及其寄主植物,且对2种盲蝽的生命活动无显著影响,是最理想的标记浓度。Rb在盲蝽体内可滞留6~7 d,在寄主植物体内可滞留至少10 d。这为利用铷标记技术进行2种有害盲蝽的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宋国晶封洪强李国平刘冰邱峰李海平
关键词:绿盲蝽中黑盲蝽生态学
河南省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春季迁移能力的铷标记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铷标记方法对河南省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的春季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南省2种棉盲蝽均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绿盲蝽2 d内可迁移2 560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中黑盲蝽6 d内可迁移5 12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本文提供了春季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由越冬场所向棉田转移的直接证据。
宋国晶封洪强李国平张丽霞邱峰李海平
关键词:绿盲蝽中黑盲蝽
河南省绿盲蝽秋季迁移的铷标记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铷(Rb)标记方法对秋季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迁移现象及其寄主种类进行了研究。铷标记回捕试验证明了秋季绿盲蝽由棉田转移到杂草上取食。在河南绿盲蝽一周内可迁移到2 560 m(试验最远回捕距离)。秋季由棉田迁出的绿盲蝽主要集中在艾蒿和葎草上取食。对这2种主要寄主植物作为绿盲蝽越冬寄主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宋国晶封洪强李国平张丽霞邱峰李海平
关键词:绿盲蝽
东亚小花蝽对花蓟马的捕食功能评价
2025年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通过开展室内与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向日葵害虫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4龄若虫对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潜能(a/Th)最大,为42.35头;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花蓟马成虫的捕食潜能较大,为38.46头。捕食量与花蓟马的密度呈正相关,搜寻效应与花蓟马的密度呈负相关。东亚小花蝽对花蓟马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干扰,平均捕食率与天敌自身密度呈负相关,分摊竞争强度与天敌自身密度呈正相关。在向日葵田释放东亚小花蝽可降低释放区域花蓟马的种群数量。综上所述,东亚小花蝽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潜力,可作为天敌昆虫应用于花蓟马的防治。
啜泽润渠汇陈学亮张文兵张键赵君李海平
关键词:东亚小花蝽花蓟马捕食作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