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兴亮 作品数:15 被引量:72 H指数:4 供职机构: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下甲状腺手术应激反应的比较 2002年 目的 :比较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下甲状腺手术应激反应的大小。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 ,女性 ,甲状腺手术患者 30例 ,年龄 2 2~ 5 5岁 ,术前无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疾病 ,随机分为颈丛阻滞组 (颈丛组 ) 15例 ,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组 ) 15例 ;颈丛阻滞选用 0 .8%利多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以C4一点法行双侧深浅丛阻滞 ;硬膜外阻滞选用 1.3%利多卡因和 0 .15 %丁卡因混合液 ,穿刺点选择C4~ 5或C5~ 6间隙 ,采用侧卧位直入法 ,并向头置管 3cm ;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 2 0min、切皮、分上极、切腺体和术毕共六个时点的血糖、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例各时点血糖均逐步上升 ,于分上极、切腺体和术毕血糖值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硬膜外组只在分上极时SBP与麻醉前比较有差异外 (P <0 .0 5 ) ,而颈丛组在分上极、切腺体时DBP与麻醉前比较有差异 (P <0 .0 5 ) ,SBP、MAP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本研究表明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均不能完全抑制甲状腺手术的应激反应 。 何仁亮 敖兴亮 林金兵 张文礼关键词:颈丛阻滞 硬膜外阻滞 甲状腺手术 应激反应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颈段硬膜外阻滞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段硬膜外阻滞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女性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8岁,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n=30例;R组选用0.5%罗哌卡因,B组选用0.375%布比卡因,选择C4~5或C5~6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 cm,两药的首量6~10 ml;分别测定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各时点BP、HR、RR、SpO2、VT、MV、PETCO2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阻滞范围C2~T2,麻醉后血压和心率较麻醉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SBP值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5).两组病例麻醉后PETCO2有不同程度的升高,R组(P<0.05)、B组(P<0.01),R与B组间比较(P<0.01).结论 0.5%罗哌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用于颈段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均满意,对循环功能的影响两者相似,对呼吸功能(PETCO2)的影响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明显轻. 何仁亮 敖兴亮 吴亚彬关键词: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静注不同辅助用药对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患者P_(ET)CO_2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对比观察氟芬合剂复合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下腹部择期手术的患者 60例 (ASAⅠ~Ⅱ级 ) ,按使用辅助药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A组 (n =3 0 )于手术开始前静注氟芬合剂 1/2u(含氟哌啶 2 .5mg、芬太尼 0 .0 5mg) ,B组 (n =3 0 )静注氟芬合剂 1/2u +氯胺酮 0 .5mg/kg。观察用药后不同时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0 2 ) ,PETCO2 及RR的变化。结果 A组RR最慢 ,给药后 5~ 10minPETCO2 达最高、Sp0 2 变化不明显 ;B组给药后 3minPETCO2 达最高、RR则最快 ,Sp0 2 在给药后 1min最低 ,与T0 相比 ,P <0 .0 1,5min后PETCO2 和Sp0 2 即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 静注氟芬合剂复合氯胺酮对PETCO2 影响明显 ,虽能自行恢复 。 敖兴亮 何仁亮关键词:氟芬合剂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腹部手术 颈段硬膜外腔阻滞对循环功能影响的观察 2002年 何仁亮 林金兵 张文礼 敖兴亮关键词:甲状腺手术 血压 心率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的临床观察 2002年 目的 探讨一点穿刺与两点穿刺实施硬膜外麻醉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接受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2例,A组于L2-3行硬膜外穿刺,B组于L2-3及T10-11行硬膜外穿刺,均向头端置管3.5 cm。局麻药均使用1.5%利多卡因与0.2%丁卡因混合液,A组首量给12~20ml局麻药,B组于L2-3硬外管(下管)首量给10~15ml局麻药,于T10-11硬外管(上管)首量给 5~10ml局麻药。手术开始前即刻于静脉注射哌氟合剂1/4~1/2u。结果 麻醉效果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哌氟合剂的用量A组略高于B组(P>0.05),B组血压下降的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一般情况下选用硬膜外阻滞作为麻醉方法,进行一点穿刺注局麻药再静脉注射哌氟合剂 1/2~1u,可取得满意麻醉效果。 敖兴亮 何仁亮 彭李华 林金兵 吴亚彬关键词:硬膜外麻醉 哌氟合剂 气压弹道碎石术 老年硬膜外麻醉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评价老年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 :310例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其中高位 6例 ,中位 188例 ,低位 116例 ;对 30例术前血压、心率正常的病人麻醉前常规肌注麻黄碱 30mg。结果 :麻醉效果优良(镇痛完全、肌肉松驰 ) 2 82例 ,占 90 .97% ;麻醉效果欠佳 (镇痛不全或肌松不满意 ) 2 8例 ,占 9.0 3 % ;术中血压较术前下降超过 2 0 % 2 19例 ,占 70 .6 5 % ;2 80例麻醉前未用麻黄碱的病人术中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2 15例 ,30例麻醉前肌注麻黄碱的病人 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全组术中需用麻黄碱升压 171例 ,需用多巴胺升压 2 3例。结论 :老年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功能抑制明显 ,易引起血压下降 ,麻醉前预防性使用麻黄碱有稳定循环功能的作用 ;老年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以不加肾上腺素为宜 ,麻醉中应常规吸氧 。 何仁亮 敖兴亮 叶祺伯关键词:老年患者 硬膜外麻醉 血压 不同年龄女性静脉注射异丙酚心电图观察 2007年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女性静脉注射异丙酚全麻后,进行心电图观察.方法:8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同期接受异丙酚无痛人流术或无痛诊刮术患者,按照年龄分成四组(n=20),20~30岁为A组,31~40岁为B组,41~50岁为C组,51~60岁为D组.采用标准Ⅱ导联及V6导联记录心电图,人工分析结果.结果:四组患者注射异丙酚前后标准Ⅱ导联及V6导联的P-R间期、QRS波群、T波及Q-T间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T段无偏移.结论:对20~60岁女性患者进行异丙酚无痛人流术或无痛诊刮术时,静脉注射治疗剂量的异丙酚,对心电活动无明显影响. 敖兴亮 欧阳青彦 何仁亮关键词:二异丙酚 心电描记术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TURP术的老年男性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CEA组),每组34例;CESA组用针内针法于L2~3行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mL与10%葡萄糖1mL混合液(1~2)mL(5~10)mg,并硬膜外腔置管;CEA组L2~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并置管。两组硬膜外腔均选用1.33%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常规监测BP、ECG、SpO2并记录,记录麻醉起效和镇痛效果,记录术中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起效时间,CSEA组为(6.5±0.8)min,CEA组为(12.9±2.6)min,(P<0.01);麻醉效果优级者CSEA组有34例(占100%),CEA组有28例(占82%),(P<0.05);CEA组麻醉后30minSBP较麻醉前下降明显(P<0.05),而CSEA组则麻醉后10minSBP较麻醉前下降明显(P<0.05);SBP及HR最低值组... 张文礼 何仁亮 敖兴亮 刘幸清 吴亚彬关键词:老年患者 前列腺电切术 腰硬联合麻醉 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期神经痛 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探讨在治疗带状疱疹后期神经痛(PHN)时,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后期神经痛(PHN)患者80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观察组采用普瑞巴林,2组施予相同的护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好转(P<0.05),但2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镇痛时间稍快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普瑞巴林在治疗PHN时,既能快速有效地达到镇痛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加巴喷丁。 郭志毅 黄盛辉 敖兴亮 牛海鑫关键词:普瑞巴林 加巴喷丁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对其适宜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 80例60~80岁患者,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物配制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R1组、R2组、R3组及B组,每组2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局麻药),R1组、R2组及R3组分别为罗哌卡因10、12和14mg,B组为布比卡因10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前(T0)及阻滞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及30min(T5)时点的收缩压(SBP)、HR、SpO2。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8±25)s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36)s较其他三组均短(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评分(2.35±0.31)分和运动恢复时间(3.1±0.6)h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和延长(P〈0.01)。四组患者麻醉前后SBP及HR比较,R3组麻醉后15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B组麻醉后5min及10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配制重密度液时,使用12mg的剂量,可满足手术所需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好。 敖兴亮 何仁亮 陈美秀 林金兵 张文礼 刘幸清 杜小丽关键词: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麻醉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