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明
-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 杜开利彭焰张良明张新亮梁安靖黄东生
- 关键词:脊椎肿瘤脊柱融合术骨移植内固定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 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改变特别是I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 贺宪梁安靖彭焰张新亮张良明黄东生
- 关键词: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下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