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新亮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腰痛
  • 5篇腰椎
  • 5篇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突出
  • 3篇终板
  • 3篇椎间盘突出
  • 3篇下腰痛
  • 3篇疗效
  • 3篇MODIC改...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终板
  • 2篇融合术
  • 2篇手术
  • 2篇手术疗效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椎间盘退变
  • 2篇螺钉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州市番禺区...

作者

  • 10篇张新亮
  • 10篇黄东生
  • 8篇梁安靖
  • 8篇彭焰
  • 4篇杜开利
  • 3篇贺宪
  • 2篇张良明
  • 2篇黄岭志
  • 1篇叶伟
  • 1篇李春海
  • 1篇朱伟荣
  • 1篇曾巧
  • 1篇直彦亮
  • 1篇孔畅
  • 1篇徐康
  • 1篇刘奕

传媒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第7届长征脊...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因下腰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942例。统计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终板位置中的分布情况。参照Pfirrmann分级标准来评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942例下腰痛患者4710个腰椎间盘中,405例(42.99%)患者的560个(11.89%)腰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了Modic改变。在560处Modic改变中,Ⅰ型70处(12.5%),Ⅱ型478处(85.36%),Ⅲ型12处(2.14%)。男、女性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0.08%(196/489)和46.14%(209/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ic改变发生在4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段(P<0.05)。L4/5和L5/S1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L1/2~L3/4节段(P<0.05)。Modic改变发生在终板前部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后部(P<0.05)。腰椎间盘从1级退变至5级退变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162)、1.01%(11/1084)、6.70%(152/2267)、30.37%(338/1113)和70.24%(5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检验表明,Modic 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且以Ⅱ型最常见。Modic改变主要发生在下腰段,且常累及终板的前1/3区域。Modic改变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和年龄及腰椎间盘退变有较强的相关性。
贺宪黄东生孔畅直彦亮刘奕曾巧张新亮
关键词:腰痛椎间盘腰椎终板MODIC改变
两种椎体替代物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梁安靖张新亮彭焰杜开利黄东生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羟基磷灰石类人工椎体
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稳定性重建方式。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38例,其中椎体切除13例16个节段,后弓切除7例8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1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7例。根据不同肿瘤切除范围,采取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或联合运用等稳定性重建方式。观察植骨融合、上下节段终板间距离、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随访12~89个月,平均29.7个月。6例于随访过程中死亡,5例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6.2±2.2)分vs(1.8±1.3)分;t=-17.080,P=0.000],疼痛改善优良率达86.8%;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21例,改善二级8例,无明显改善1例;SF-36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30.7±7.2)分vs(58.3±16.5)分;t=19.037,P=0.000]。除复发外,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5例伴有植骨吸收,终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沉,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根据WBB分期及三柱理论,结合肿瘤切除范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可恢复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中短期疗效满意。重建方式应综合考虑节段、预后和骨强度等情况。
杜开利彭焰张良明张新亮梁安靖黄东生
关键词:脊椎肿瘤脊柱融合术骨移植内固定
大鼠增龄过程中髓核组织HSC70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月龄、12月龄、24月龄SD大鼠各8只,HE染色检测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情况;RT-PCR法测定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结果大鼠增龄过程可部分反映椎间盘的退变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均显示HSC70在不同年龄组SD大鼠髓核中均有表达,且24月龄(1.26±0.21;0.56±0.07)表达较3月龄组(1.60±0.30;0.68±0.07)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但与3月龄和24月龄组相比,12月龄组HSC70变化(1.49±0.29;0.61±0.09)无差异(P>0.05;P>0.05)。结论 HSC70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降低,提示HSC70的降低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
叶伟徐康朱伟荣杜开利张新亮黄东生李春海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增龄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寰枢椎不稳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6~62岁,平均49.4岁,其中枢椎齿状凸骨折5例,均为陈旧性AdersonⅡ型骨折;寰枢椎陈旧性脱位7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枕颈区疼痛、颈部活动障碍。4例患者合并脊髓受压,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2例。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5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寰椎进钉点在后结节中点旁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交点处,钉道方向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头偏约5。,枢椎进钉点为下关节突内上象限,钉道方向内斜32。,上倾28。。结果12例患者共植入寰、枢椎左右椎弓根螺钉各24枚,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成功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月JOA评分为13.5~16.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7.4%。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的治疗中具有稳定固定的良好临床疗效。
彭焰黄岭志梁安靖张新亮黄东生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
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高信号区的发生情况及意义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下腰椎MRI上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对511例腰痛患者(男263例,女248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腰椎MRI上L4,5和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H1Z进行评估,统计两者及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将有Modic改变和,或HIZ的椎间盘分为Modie组、Modie—HIZ组、HIZ组,比较3组的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腰痛VAS和ODI评分。结果:511例患者中,190例(37.18%)209个节段有Modie改变,127例(24.85%)142个椎间盘有HIZ.18例(3.52%)18个节段出现Modie改变和HIZ共存的现象。HIZ组、Modie—HIZ组和Modic组分别为89例(124个节段)、18例(18个节段)、152例(191个节段),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6.0±11.0岁、49.2±9.2岁和53.5±10.6岁,仅HIZ组和Mo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平均高度分别为9.93±2.46mm、8.73±2.45mm和7.57±2.21mm,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椎间盘退变分级均≥Ⅲ级,其中Ⅳ级+V级退变率分别为48.39%、72.22%和75.92%,仅HIZ组与Modie组、Modie—HI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分别为8.39±0.32分、8.45±0.30分、8.61±0.54分,ODI评分分别为38.22±4.23分、38.45±4.16分、39.18±3.53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痛患者下腰椎Modic改变和HIZ的发生率较高,但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的发生率低,当两者共存于同一节段时腰痛并不会明显加重。
贺宪彭焰梁安靖张新亮黄东生
关键词:腰痛MRIMODIC改变高信号区
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8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因Ⅱ型齿状突骨折而行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13例,术后观察颈椎的活动度以及骨折愈合率。结果:随访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且颈椎活动度未见受限,术前症状均消失,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颈前路行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张新亮彭焰梁安靖杜开利黄东生
关键词:骨折齿状突颈椎损伤空心螺钉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628例患者(年龄14~85岁,平均50岁;男326例,女302例)腰椎MRI上L3、4~L5S1节段的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两者的相关性。将单节段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者分为A组(仅该节段有Modic改变)和B组(任一节段均无Modic改变)。统计两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腰痛程度。[结果]在1 844个腰椎间盘中,椎间盘无突出组、轻度突出组、中度突出组和重度突出组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83%、23.66%、42.72%和5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r=0.344,P<0.01)。A、B组下腰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和3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呈正相关,当腰椎间盘突出合并Modic改变特别是I型改变时,下腰痛的发生率增加。
贺宪梁安靖彭焰张新亮张良明黄东生
关键词: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下腰痛
终板ModicⅡ型改变对腰腿痛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对腰痛合并单侧下肢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腰痛合并单侧下肢痛患者共60例,其中有ModicⅡ型退变组(A组)和无Modic退变组(B组)各30例,均行单节段开窗减压...
黄东生张新亮梁安靖彭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手术疗效
ModicⅡ型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ModicⅡ型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腰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其中有ModicⅡ型改变30例(A组),无ModicⅡ型改变35例(B组),均行单纯椎板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患者腰痛程度。结果两组术后临床症状都有明显缓解,随访12—36(20.6±7.5)个月,按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A组优10例(33.33%)、良17例(56.67%)、可3例(10.00%);B组优28例(80.00%)、良5例(14.29%)、可2例(5.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A组(2.63±1.30)分,B组(1.09±0.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dicⅡ型改变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遗留腰痛的原因之一。
张新亮梁安靖彭焰黄岭志黄东生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