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华

作品数:32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6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篇小说
  • 4篇短篇
  • 3篇短篇小说
  • 3篇鲁迅小说
  • 2篇诗学
  • 2篇时报
  • 2篇随感
  • 2篇文化
  • 2篇文类
  • 2篇小说集
  • 2篇民俗
  • 2篇进化论
  • 2篇废名
  • 2篇废名小说
  • 2篇夫子
  • 2篇《桥》
  • 2篇《时报》
  • 2篇《域外小说集...
  • 1篇大义
  • 1篇当代散文

机构

  • 3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31篇张丽华
  • 1篇陈平原
  • 1篇孟庆澍
  • 1篇季剑青
  • 1篇欧阳哲生
  • 1篇刘勇
  • 1篇解志熙
  • 1篇陆胤

传媒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文艺争鸣
  • 3篇文学评论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云梦学刊
  • 2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未完成的“新文化”:重释鲁迅小说《高老夫子》
2023年
鲁迅写于1925年5月的小说《高老夫子》通常被简单地视为一篇《儒林外史》式的讽刺小说,其主旨则被理解为对假道学或伪新党的批判。关于它的小说技巧,历来的评价颇不稳定,有认为它对人物心理的表现超过了阿Q时代,也有认为它是艺术上不完整的失败之作。这意味着其诗学机制并未得到透彻解析。与《孔乙己》《阿Q正传》等乡村题材的小说作品相比,《高老夫子》和《端午节》《肥皂》等以都市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是鲁迅面对其当下生活和文化情境的产物,需要在充分语境化的前提下进行阐释。
张丽华
关键词:鲁迅小说讽刺小说小说技巧《阿Q正传》乡村题材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被引量:7
2008年
解读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考察该书编撰的思想与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梁启超在传统思想、日本文化以及现实关怀之间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思想动态。在武士道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上,梁启超与日本知识分子共享了相同的时代背景,然而,其内在的推演原则却是极其不同的,不同原则背后蕴含着中日传统之间的根本差异;而在对理想"武士"的塑造中,来自日本武士道的视野,成为梁启超选择和关照春秋战国之武人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个标准主要并非学理上的移植,乃源于它与梁启超所处的实力世界的契合。在梁启超思想的形成中,交织着观念变迁与实力世界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难解难分。
张丽华
关键词:武士道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奠定了20世紀關於中國小說史的主流論述。然而,在這部經典著作中,以「小說」之名串聯起來的對象,如六朝鬼神志怪書、《世說新語》、唐傳奇以及宋元話本之間,其文體的異質性其實極大。陳寅恪在<韓愈與唐代小說...
张丽华
关键词:志怪
如何安顿自己的“过去”——《在酒楼上》的空间诗学与记忆书写被引量:1
2021年
《在酒楼上》通常被视为一篇反映鲁迅五四后思想彷徨的"复调小说";但"复调"的形式,其实未能充分揭示这篇小说的叙事技巧与抒情氛围。以下试从空间诗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在酒楼上》的形式和主旨。通过对"酒楼""废园""S城""坟"等空间意象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在酒楼上》被读作在《〈呐喊〉自序》之后鲁迅另一个清偿"过去"、整理自己的文本。"酒楼"是一处回忆空间,鲁迅让自己的"过去"以吕纬甫的形象出现,与当下的"我"亲切晤对;吕纬甫所讲的两个故事同样事关记忆,其核心意象是对"过去"的挖掘与补偿。通过《在酒楼上》的写作,鲁迅以文学的方式对《〈呐喊〉自序》中被省略的创伤性记忆进行了修通,这一全新的记忆诗学,亦预示了《朝花夕拾》的登场。
张丽华
关键词:《在酒楼上》空间诗学创伤
流动的"民间"想像-周作人与民俗
张丽华
关键词:民俗
五四:一个尚未闭合的文本
2018年
五四运动(或者说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近一百年了,但关于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叙述,尚无定论,至今依然众说纷纭。实际上,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关于"五四"的命名、定义、回忆和阐释,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当下。陈平原老师这本书——《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其主题正是百年来的五四阐释史和回忆史,它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中,不同世代、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学者文人对五四不断的追忆、阐释与重构。
张丽华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文本阐释史意识形态回忆
当代散文的域外书写与欧文文脉--《域外杂记》导读
2021年
1909年,两位留日的清国学生,用古奥的文言文在东京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这是他们拟向国人持续译介外国小说的部分成果。此书扉页所署的纂译者"会稽周氏兄弟",在当时尚不为人所知,但很快他们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这两位不凡的留日学生,即堪称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之父的鲁迅和周作人。向国人译介外国小说,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中外文化交流中极其普通的一件事。
张丽华
关键词:当代散文《域外小说集》外国小说中外文化交流留日学生
反思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史的拯救
2024年
黄子平老师提出的“同时代人”概念出自阿甘本。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通常从字面引起的联想——作为代际关系的“同代人”的意涵十分不同。它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是指向人文学者对自我与时代以及对一种新的时间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思考。在阿甘本看来,“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阿甘本:《何谓同时代人?》)。所谓的同时代性,指的是一种自我与时代既依附又保持距离的奇特关系,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疏离、脱节乃至时代错位而让自己与时代产生关联的辩证法。
张丽华
关键词:文学批评阿甘本人文学者历史主义
通向文化史的现代文本文献学——以鲁迅《随感录》《新青年》刊本与北新书局《热风》本的校读为例被引量:3
2018年
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校勘的理念与方法,基本从古典文献学延伸而来,以确立一个最接近作者原本的定本或善本为目标,校勘对象则以文字内容为主。通过对鲁迅"随感录"北新书局《热风》本和《新青年》刊本之间七处异文的校读,以及对《热风》在北新书局出版过程的考订,本文展示了印刷文化如何深刻参与了现代文本的书写,并对现代文本的校勘方法与目标提出了新的看法,主张在排比文字内容之外,将文本呈现为印刷书的物质形态与印刷样式也纳入考察视野。将传统校勘学与印刷的文化史研究相结合,将文本校勘视为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分,或可为中国现代文本文献学开辟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地。
张丽华
关键词:书籍史
从“君子安雅”到“越人安越”——周作人的风物追忆与民俗关怀(1930-1945)被引量:5
2006年
张丽华
关键词:关怀民俗追忆越人君子俞正燮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