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视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评价被引量:3
- 2009年
- 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及椎管内肿瘤、脊髓外伤以及脊髓血管性疾病,常导致脊髓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损伤。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脊髓或脊神经的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以及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张建宁刘博张川
- 关键词:脊髓损伤外科学
- 累及鞍区的Erdheim—Chester病一例
- 2009年
- 患者女,50岁。因间断头痛5年,突然加重伴左眼痛,右眼视力下降4d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6、颞侧偏盲,左眼光感,瞳孔左:右=2:2.5,双眼光反应(+),无多饮多尿。头颅X线片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破坏。头MRI示: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及鞍上可见不规则等T1、等1、2信号肿物影。病变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上池,视交叉上抬,
- 刘博岳树源雪亮张建宁
- 关键词:鞍区右眼视力多饮多尿X线片示骨质破坏光反应
- 颈髓损伤严重程度评价标准的合理应用
- 2008年
- 颈髓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创伤性颈髓损伤、颈髓血管病、颈髓肿瘤、颈椎的退行性改变、颈髓感染等,此外,颈椎、颈髓手术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合并颈髓损伤。颈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根据损伤部位和损伤性质的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脊髓、脊神经刺激症状或破坏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由于颈髓损伤的特殊性,
- 刘博张建宁
- 关键词:创伤性颈髓损伤植物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颈髓肿瘤手术治疗
-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后颅窝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后颅窝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患者组)和该院体检中心收治的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均行头颅MRI扫描并三维重建,利用体积分析软件测量后颅窝的骨性标志线、基底角、前颅底与斜坡形成的夹角及Boogard角,比较两组的解剖学差异。38例患者中,37例行后颅窝减压术+C1后弓切除术治疗,余1例未行相关治疗。术后复查颅颈交界区MRI,进一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表评估脊髓空洞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分为优、良、中、差。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后颅窝容积小[分别为(170.7±10.7)mm^3、(186.8±9.8)mm^3]、小脑容积与后颅窝容积的比值高[分别为0.755±0.042、0.682±0.036]、斜坡长度短[分别为(3.9±0.3)mm、(4.4±0.3)mm]及Boogard角大[分别为(124.2±8.2)°、(116.6±3.6)°](均P<0.05);而两组间小脑容积、基底角、Mcrae线及枕骨鳞部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术后12周,37例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5.20±2.36)分、(11.71±2.92)分,P<0.05]。3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2±6.8)个月(6~30个月)。至末次随访,37例患者脊髓空洞相关症状的改善率为(69.9±29.0)%,其中20例(54.1%)为优,11例(29.7%)为良,6例(16.2%)为中。结论Chiari畸形Ⅰ型的后颅窝容积变小、小脑容积与后颅窝容积的比值升高,可能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后颅窝减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 刘博宗永青王欣宇戎宏涛朱士广朱涛张建宁
- 关键词:ARNOLD-CHIARI畸形解剖学
- 脊髓室管膜瘤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脊髓室管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上皮性肿瘤,也属于最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之一,发生在所有年龄段。与颅内室管膜瘤相比,脊髓室管膜瘤的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这些肿瘤具有多种类型和亚型的广泛异质性。由于肿瘤的异质性,患者的预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本文从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对脊髓室管膜瘤进行综述。
- 刘博明浩朗江煜星朱涛王增光
- 关键词:脊髓室管膜瘤病理学分子预后
- 重组pEGFP-C2-FOXC1-C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2012年
- 目的:将人FOXC1-C基因定向连入pEGFP-C2质粒,使FOXC1-C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内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FOXC1-C蛋白的功能及定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EcoR I和NotI双酶切方法,从pcDNA3.1(+)-FOXC1-C质粒中获得FOXC1-C蛋白的cDNA羧基末端;连入pEGFP-C2质粒的C端。将构建成功的pEGFP-C2-FOXC1-C质粒转染入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果:(1)将该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可见FOXC1-C片段;(2)转染重组质粒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1)FOXC1-C cDNA羧基末端成功连入pEGFP-C2质粒(;2)FOXC1-C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中融合表达。
- 刘博董亮李颖郝永娜魏瑞华东莉洁
- 关键词:PEGFP-C2重组质粒融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