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茂泰

作品数:10 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株
  • 3篇花药
  • 2篇愈伤
  • 2篇愈伤组织
  • 2篇再生植株
  • 2篇植株再生
  • 2篇苜蓿
  • 2篇花药培养
  • 2篇甘草
  • 1篇多叶型
  • 1篇多叶型苜蓿
  • 1篇形态解剖学
  • 1篇性状
  • 1篇羊柴
  • 1篇叶肉
  • 1篇叶肉原生质体
  • 1篇叶型
  • 1篇遗传学
  • 1篇愈伤组织诱导
  • 1篇原生质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何茂泰
  • 5篇袁清
  • 5篇于林清
  • 5篇萨仁
  • 5篇李永干
  • 5篇白静仁
  • 4篇祁翠兰
  • 2篇王照兰
  • 1篇许占友

传媒

  • 5篇中国草地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草药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0
  • 1篇198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叶型苜蓿材料的稳定性及其农艺性状被引量:18
1998年
对多叶型苜蓿性状稳定过程及其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叶型苜蓿具有较大的叶/茎比值,叶蛋白、氨基酸含量较高,是品质优良的苜蓿种质材料;但其生产性能略低,需进一步改良。
于林清何茂泰王照兰王照兰
关键词:多叶型苜蓿农艺性状
牧草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实用化前景被引量:31
1997年
牧草是一个包括种类繁多的经济植物类群,我国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建立牧草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牧草生物体的特性与功能,操作细胞和基因等,进行牧草的改良和生产,提供高额和高质量的产品是迫切需要的,其作用也是常规技术不能代替的。我国在牧草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进展,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牧草苜蓿等的花药培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群,进展尤为显著。而牧草基因工程的研究也已起步。从目前国内外牧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该首先把细胞工程的研究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明确目标、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使这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进展,向实用化方向突进。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建立适合牧草特点的基因工程技术体系。
何茂泰于林清
关键词:牧草生物技术
多叶苜蓿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0
1995年
在综述国内外对多叶苜蓿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归纳了多叶苜蓿的遗传学、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并提出了开展对多叶苜蓿研究工作的建议。
于林清何茂泰
关键词:苜蓿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形态解剖学
野生黄花苜蓿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被引量:13
1988年
植物名称:野生黄花自蓿(Medicago falcata)。系由内蒙古照乌达盟采种,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播种的三年内苗。材料类别:花药。取花萼紧包花冠,花冠稍外露的花蕾。此时花粉处于单核靠边期,而且花药可整取。接种前花药在4℃低温下处理6~16小时。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诱导愈伤组织阶段每升培养基加入2,4-D、KT、IAA、NAA、Ade、RNA各1~2mg,蔗糖3~6%,pH值5.8~6.0。
何茂泰白静仁袁清祁翠兰李永干萨仁
关键词:愈伤组织创伤组织花药培养
野生黄花苜蓿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被引量:39
1994年
取野生黄花苜蓿15~20天叶龄的叶片,去掉下表皮,用1%纤维素酶、1%半纤维素酶和0.5%果胶酶的混合液游离原生质体。用改良的MS培养基附加2,4-D、BA和NAA等,在黑暗条件下浅层悬浮培养。培养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原生质体分别出现第一次、第二次和多次分裂,在此期间数次加液或换液调节渗透压,直至形成1mm左右的大细胞团,然后转移到附加2,4-D和KT等的MS固体培养基,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经4~5次继代培养,分化成为完整的再生植株。
白静仁何茂泰袁清袁清李永干
关键词: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叶肉
羊柴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1990年
本文报道了第一株羊柴花药再生苗的培养过程以及获得绿色细胞无性系的经过。阐述了羊柴花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分析了造成愈伤组织分化困难及死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深入研究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袁清何茂泰祁翠兰白静仁李永干萨仁
关键词:羊柴花药培养
草木樨状黄芪花药和茎段的培养方法被引量:1
1990年
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生长在沙质和石砾土壤上,具有耐瘠薄、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优良特性。研究其花药培养及组织培养技术,对于利用或转移这些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植物生理学通讯》报道了该牧草的下胚轴培养技术,关于其花药培养和茎段培养技术,国内外均未报道.
袁清何茂泰祁翠兰白静仁李永干萨仁
关键词:花药茎段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60
1999年
比较了三种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途径,研制了不含激素的快速生根培养基,提出了用塑料盒培养甘草带2叶茎段直接生根成苗快速繁殖技术及育苗措施,使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实用化、工厂化。
于林清何茂泰王照兰许占友斯日古楞
关键词:甘草快速繁殖
甘草种子发芽条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1994年
报道了甘草种子萌发所需基本条件(包括温度、水分、pH值、盐分)。为甘草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于林清何茂泰
关键词:甘草种子萌发条件发芽率
蒙古黄芪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植株被引量:6
1990年
植物名称: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olicus),别名黄芪、绵黄芪。材料类别:野生种经栽培三年所得的种子,经消毒置于培养基表面,发芽后取其下胚轴,切成3~4mm小段为外植体。培养条件:MS为基本培养基:(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附加6-BA20 mg/L(单位下同)+IAA 0.5;(2)分化培养基附加6-BA1.0+NAA0.5+IAA0.2+CH500或6-BA1.0+NAA1.0;(3)
白静仁何茂泰祁翠兰袁清李永干萨仁
关键词:蒙古黄芪下胚轴愈伤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