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庆港

作品数:235 被引量:432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83篇专利
  • 6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9篇农业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化学工程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06篇芽孢
  • 81篇芽孢杆菌
  • 63篇枯草芽孢杆菌
  • 57篇棉花
  • 49篇NCD-2
  • 48篇微生物
  • 44篇菌株
  • 42篇霉病
  • 41篇抑菌
  • 40篇黄萎病
  • 39篇菌剂
  • 36篇番茄
  • 35篇芽胞
  • 35篇芽胞杆菌
  • 34篇灰霉病
  • 32篇生物菌
  • 32篇微生物菌
  • 30篇番茄灰霉病
  • 29篇生物菌剂
  • 29篇微生物菌剂

机构

  • 229篇河北省农林科...
  • 39篇河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河北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山东棉花研究...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邯郸市农业局
  • 1篇河北省石津灌...
  • 1篇临沂市农业技...
  • 1篇联邦科学与工...
  • 1篇武汉科诺生物...

作者

  • 235篇郭庆港
  • 211篇马平
  • 198篇李社增
  • 187篇鹿秀云
  • 112篇张晓云
  • 85篇王培培
  • 74篇赵卫松
  • 55篇李宝庆
  • 51篇董丽红
  • 12篇商俊燕
  • 7篇宋健
  • 7篇王莹
  • 6篇钱常娣
  • 6篇杜立新
  • 6篇曹伟平
  • 5篇周洪妹
  • 5篇董伟欣
  • 5篇张家齐
  • 4篇王海红
  • 4篇王晓光

传媒

  • 20篇植物病理学报
  • 15篇中国生物防治...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棉花学报
  • 5篇植物保护学报
  • 5篇农药学学报
  • 5篇中国植物病理...
  • 4篇中国农业科技...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中国植物病理...
  • 4篇中国植物病理...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棉花
  • 2篇河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现代农村科技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中国微生物学...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20篇2023
  • 10篇2022
  • 23篇2021
  • 15篇2020
  • 29篇2019
  • 9篇2018
  • 21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12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21篇2010
  • 11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3
2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坚强芽孢杆菌及其菌剂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坚强芽孢杆菌SAB-1(BacilliusfirmusSAB-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2100;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坚强芽孢杆菌SAB-1制备的微...
马平李社增鹿秀云郭庆港
文献传递
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及菌剂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及菌剂和应用,具体公开了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MB33604,以及HMB33604菌株在防治马铃薯黑痣病中的...
郭庆港马平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防治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棉花病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MB27634,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1455。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该菌制备的...
马平鹿秀云李社增郭庆港张晓云年冠臻王莹
文献传递
利用行间覆膜技术防治棉花烂铃病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棉田行间覆膜技术在河北省献县、河间市、曲周县三地开展了棉花烂铃病的防治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棉田第一个棉铃成铃之前,利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棉田行间裸露地面,可以阻止棉花烂铃病原菌由土中向棉铃上传播,有效防烂铃病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对棉花烂铃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到发病中后期,防效仍较显著,达到34.0%~54.92%。测产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比行间不覆膜的棉田每公顷增收子棉418.5kg,当年每公顷纯增收2641.5元,具有防治棉花烂铃病的潜力和推广价值。
鹿秀云李社增李宝庆郭庆港马平
关键词:塑料薄膜防效
检测贝莱斯牙孢杆菌B31菌株的特异性引物、Taqman探针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基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贝莱斯牙孢杆菌B31菌株的特异性引物、Taqman探针及应用。本发明的贝莱斯牙孢杆菌B31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序列分别为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
苏振贺高亚男马平郭庆港李社增鹿秀云王培培董丽红张晓云赵卫松曲远航刘晓萌张家齐默韶京杨威魏亚蕊
浅析嫁接 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的异同被引量:1
2017年
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业作物繁殖及育种中,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嫁接和杂交。自从1986年国家"863计划"启动以来,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育种体系中,一大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包括高产、抗逆、优质等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已被克隆。
杜立新曹伟平郭庆港宋健
关键词:农作物品质农业作物育种体系重要农艺性状植物基因玉米稻
河北省棉花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7.46%,表明河北省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AG-4融合群。通过选用麦芽蛋白胨(MPDA)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AG-4融合群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即AG-4-A、AG-4-B、AG-4-C、AG-4-D、AG-4-E和AG-4-F,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9.02%,6.56%,9.84%,1.64%,21.31%,1.64%。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丝融合群及其各营养亲和群致病力不同,以AG-4-A对棉苗的致病力最强,其次是AG-2,均导致棉苗死亡;AG-4-E和AG-4-F虽然致病,但并不致死棉苗,各群相对致病力强弱顺序依次为:AG-4-A>AG-2>AG-4-B>AG-4-C>非融合类>AG-4-D>AG-4-E>AG-4-F。
王伟娟鹿秀云李宝庆郭庆港李社增马平
关键词: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致病力测定
具有降解无机磷和抑菌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菌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HODG36,己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041。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PH...
马平李社增鹿秀云郭庆港张晓云
文献传递
生防细菌NCD-2中抑菌功能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克隆被引量:12
2007年
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是一株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细菌,它通过产生抑菌物质达到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以该菌株作为有效成分的微生物农药已通过国家农药登记。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转座子mini-Tn10的质粒pHV1249转入枯草芽孢杆菌NCD-2中,获得转化子。对转化子通过高温诱导转座子转座,获得4 000个NCD-2菌株的突变子。对这些突变子进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测定,筛选到2株抑菌作用增强的突变子和4株抑菌作用降低的突变子。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对此6个突变子中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的侧翼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结合枯草芽孢杆菌168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同源性和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抑菌作用增强的2个突变子中,转座子插入到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内部,此基因与枯草芽孢杆菌168菌株中的yvoA基因的同源性为98%;抑菌作用降低的4个突变子中,转座子插入位点对应于枯草芽孢杆菌168菌株中的phoP基因内部,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与枯草芽孢杆菌168菌株中的phoP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8%。
郭庆港李社增鹿秀云马平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大丽轮枝菌
河北省棉花枯萎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被引量:3
2014年
为明确河北省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FOV)变异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利用AFLP技术对采自河北省的75株FOV和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FLP类群菌株对棉花品种冀棉11号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78株FOV可划分为4个AFLP类群(AFLP groups,AGs),AGsⅠ为3号生理小种,AGsⅡ为8号生理小种,AGsⅢ包括7号生理小种和67株田间采集菌株,AGsⅣ包括8个田间采集菌株,该类群菌株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遗传差异较大。致病力初步测定表明,3号、7号、8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株属中等致病力水平,而田间采集的75株枯萎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占66.67%,中等致病力菌株占21.33%,弱致病力菌株占12%。表明河北省FOV群体遗传结构复杂,有遗传差异较大的新菌株出现,而且同一生理小种菌株之间存在显著的致病力分化。
高慧王晓光郭庆港李社增鹿秀云马平
关键词:生理小种致病型AFLP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