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晶晶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节
  • 2篇关节
  • 2篇大骨节病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组织
  • 1篇染色
  • 1篇转归
  • 1篇自然转归
  • 1篇组化染色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技术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膝半月板
  • 1篇膝半月板损伤
  • 1篇膝关节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化
  • 1篇免疫组化染色
  • 1篇镜检

机构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青海省地方病...

作者

  • 3篇郭雄
  • 3篇郑晶晶
  • 3篇张峰
  • 1篇张增铁
  • 1篇谭武红
  • 1篇于汉杰
  • 1篇邹庆洋
  • 1篇于敏
  • 1篇刘琮
  • 1篇李春燕
  • 1篇何淑兰
  • 1篇雷艳霞
  • 1篇刘宗智
  • 1篇徐洪海
  • 1篇赵全民
  • 1篇张银萍
  • 1篇文嫣
  • 1篇刘宁
  • 1篇张强
  • 1篇武世勋

传媒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骨节病儿童与成人外周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大骨节病儿童与成人病例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确定大骨节病软骨损伤相关基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8例大骨节病儿童(儿童病例组)、18例健康儿童(儿童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按性别与年龄匹配后分为6组。收集21例大骨节病成人(成人病例组)、21例健康成人(成人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按性别与年龄匹配后分为7组。每组均包含3名健康人与3名病例。提取血液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组儿童(24例)与5组成人(30例)的367个外周血基因差异表达,通过平均基因表达率(表达率≥2.0或≤0.5)分别确定大骨节病儿童组与大骨节病成人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余下的2组儿童(12例)与2组成人(12例)血样中3个基因表达,验证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儿童病例组外周血检测到101个差异表达基因,占所测基因(367个)的27.5%,少于大骨节病成人病例组(159个,43.3%,χ2=20.036,P〈0.01);儿童病例组与成人病例组共存5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基因差异表达的方向不同。q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表达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大骨节病儿童与成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模式随关节软骨和运动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在儿童大骨节病发病中骨软骨发育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儿童骺板软骨的损伤有关,其在大骨节病早期损害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文嫣张峰李春燕何淑兰谭武红雷艳霞张强于汉杰郑晶晶郭雄
关键词:大骨节病基因表达儿童成人
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软骨组织死亡相关因子表达的比较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例,同时收集15例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OA组)作为疾病对照,收集6例正常软骨作为健康对照(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组关节软骨组织中死亡受体调节因子PDCD5和EGR-1表达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和分析3组关节软骨不同分层间阳性表达率的显著性差异。结果(1)KBD软骨中层PDCD5阳性细胞表达率(41.35±2.97)%显著高于OA组(26.48±2.04)%和正常组(19.02±1.88)%(P=0.001和P=0.000),KBD软骨深层显著高于正常组和OA组(P=0.000和P=0.029),OA组也高于正常组(P=0.038),而3组间的表层软骨细胞PDCD5阳性率无差异(P>0.05);(2)在KBD软骨表层,EGR-1表达显著高于OA软骨和正常软骨表层(P=0.000和P=0.000),3组软骨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4±3.09)%、(3.20±1.49)%和(12.66±1.06)%,KBD软骨中层EGR-1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低于OA组软骨(P=0.002),而高于正常软骨(P=0.017),KBD软骨和OA软骨深层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和P=0.001),而KBD组和OA组的平均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7);(3)KBD组与正常组的PDCD5和EGR-1分别在3个软骨细胞层的表达均无相关性,而PDCD5和EGR-1在OA关节软骨表层呈强正相关。结论 KBD软骨深层PDCD5显著上调,而软骨表层和深层EGR-1显著高表达,提示这两种重要的细胞死亡相关因子在大骨节病软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世勋郭雄张峰郑晶晶张增铁
关键词:大骨节病骨关节病PDCD5EGR-1免疫组化染色
膝半月板损伤临床自然转归的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损伤半月板无治疗情况下临床及创缘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选择膝关节外伤而未诊治过的初诊68例患者,经临床表现(疼痛、交锁、不稳等)及膝关节MRI检查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其中32例半月板无法修复行全切术,男21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5岁,损伤至关节镜检查平均时间46周。观测指标:④膝关节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②关节镜下半月板的损伤部位、类型和状态。③组织学观察:切取半月板损伤创缘不同部位的组织,一部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一部分3%戊二醛固定、环氧树脂包埋、柠檬酸铅染色、电镜观察。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以上。术后3个月与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P〈0.01)。关节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8例:创缘中部与两端有新旧之别;非典型表现4例。光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6例:创缘中部少量类上皮细胞,两端交界部有较为明显的组织愈合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非典型表现2例。电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5例:伤缘中部偶见细胞(同源及类上皮)胞核胞浆呈萎缩状态,伤缘两端交界部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突起较多、胞核较大,胞浆内含较多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圆,胞浆内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非典型表现3例。结论:半月板损伤后未治疗或愈合之前负重活动,将导致创面长度增大,临床症状加重,提示半月板损伤后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有效制动是半月板痊愈、避免后期手术切除的关键。无法修复的半月板全切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徐洪海张峰刘宁郑晶晶张银萍赵全民郭雄于敏刘宗智孙正明邹庆洋刘琮
关键词:膝关节半月板关节镜检查组织学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