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光 作品数:33 被引量:7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常州市卫生局重大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生长分化因子-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肾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评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9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DF-15水平,根据住院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KI组)81例与对照组(非AKI组)613例。比较2组患者GDF-1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DF-15水平与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DF-15对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694例ACS患者的AKI发生率为11.67%;实验组患者入院时GDF-15水平为(1320.24±281.71)ng/L,高于对照组的(979.88±319.7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15高表达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4,95%CI为1.003~1.005,P<0.001);血清GDF-15水平预测AKI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为0.723~0.824。结论高水平GDF-15是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张秋 孙铃 王庆捷 纪元 蒋建光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无斑块组(638例)和斑块组(205例),均检测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 ①斑块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高于无斑块组(P<0.01).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内脂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与颈动脉斑块独立相关(P<0.05).③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血清内脂素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准确性为0.838(P<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可靠评价指标. 葛继勇 纪元 王芳芳 蒋建光 曹海涛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31 2021年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OR)=3.540,95%可信区间(95%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OR=1.841,95%CI为1.171~2.893)、LVEF<0.50(OR=0.546,95%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OR=12.361,95%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OR=4.268,95%CI为2.910~6.259)、SBP<90 mmHg(OR=0.299,95%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μmol/L(OR=2.498,95%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 孙铃 毛丽鹏 邹艾霖 迟博予 陈新 纪元 蒋建光 周学军 王庆捷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纤颤 左心室起搏在判定左侧旁路射频导管消融终点中的运用 2006年 目的探讨左心室起搏在判定左侧旁路射频导管消融终点中的价值。方法120例左侧旁路参与的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射频导管消融前、后均行右心室心尖部S1S1分级递增刺激;射频导管消融后在右心室心尖部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逆传被完全阻断后,经大头电极在消融靶点处或左心室游离壁进行S1S1刺激。结果在常规右心室S1S1刺激显示旁路逆传被阻断之后,共有5例患者在经大头电极以相同的条件在左心室刺激时显示旁路逆传仍然存在,有3例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均继续行射频导管消融,直至右心室心尖部及左心室刺激均无经旁路室房逆传。平均随访(17±10)个月,均无心室预激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左心室起搏可作为判断左侧旁路是否被完全阻断的常规电生理检查手段。 蒋建光 丁志坚 纪元 邹瑞秀 孙勇关键词:左心室起搏 射频导管消融 房室旁路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对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永久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54例,按照治疗方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口服稳心颗粒及胺碘酮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房颤发生率、无症状性房颤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及无症状性房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房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丰尚鹏 蒋建光 周学军 蒋埜关键词:心脏起搏 房颤 稳心颗粒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07年 纪元 丁志坚 蒋建光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脑钠肽 N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T 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后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2013年 脑钠肽(BNP)是由心室分泌的一种多肽类心脏激素,具有利钠排尿,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抗缺血、缺氧能力‘川,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 徐笑飞 丁志坚 蒋建光 陈解忠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Periostin基因启动子区功能性位点(SNP C-33G)基因型。病例组选自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464例,对照组选自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或住院的正常人群640例。基因型及其他危险因素与心衰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吸烟、高脂血症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的CG or GG基因型是心力衰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吸烟的心衰患者中,Periostin C-33G的CG or GG基因型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结论: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可能有助于心衰易感性和严重性的判断。 纪元 王芳芳 蒋建光 刘志平 周学军 丁志坚关键词:心力衰竭 PERIOSTIN 单核苷酸多态性 吸烟 卡托普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皮素转换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干预ECE-1和ECE-1mRNA的表达,探讨ACEI与内皮素(ET)系统的相互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卡托普利干预组;以喂高脂饮食方法建立SD大鼠AS模型,使用ACEI类药物卡托普利进行干预;在AS形成过程中,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组动脉组织中ECE-1蛋白质表达与胞内定位;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各组ECE-1mRNA表达和卡托普利干预对ECE-1mRNA表达的影响;并提取动脉血管膜,分析组织ECE-1的活性和以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动物组血中ET-1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的内皮细胞和中膜SMC中有ECE-1微弱表达(4.32±0.05),阳性染色常位于细胞膜和胞质内;AS组大鼠的内皮细胞和内膜SMC中ECE-1表达显著增高(10.56±0.28,P<0.01)。干预鼠主要在内皮细胞和中膜SMC中表达较弱(4.54±0.13),AS鼠显著高于对照鼠和干预鼠(P<0.01)。AS鼠ECE-1mRNA表达明显高于干预组与正常组(P<0.01),表达水平分别为2.04±0.18、0.83±0.01和0.88±0.02;AS鼠ECE-1酶活性高于正常鼠和干预鼠(P<0.05);AS鼠血ET-1均值为79.42 pg/mL明显高于正常鼠32.25 pg/mL和干预鼠36.83 pg/mL(P<0.01)。结论ACEI类药物能下降血ET-1水平,可能与抑制ET-1产生的关键酶ECE-1有关,其结果有助于解析ACEI防治AS的机制。 徐正平 朱健华 邹瑞秀 丁志坚 蒋建光 姚登福关键词:内皮素转换酶-1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素-1 卡托普利 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探讨 2005年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Ⅰ~Ⅱ级高血压病人175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107例)和非杓型组(68例).并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非杓型组的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比容(Hot)、全血粘度值(ηb)、血浆粘度值(ηp)、全血低切还原粘度(ηre)、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自变量(Fg)对因变量(血压昼夜节律)的回归系数为-4.094,对因变量的OR值为0.017.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陈解忠 丁志坚 刘敏 范莉 张宇燕 蒋建光 孙勇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昼夜节律 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