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海龙

作品数:18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美英
  • 8篇文学
  • 6篇十七年文学
  • 5篇冷战
  • 4篇冷战期间
  • 3篇言说
  • 2篇新中国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他者
  • 2篇文化
  • 2篇逻辑
  • 2篇话语
  • 2篇话语逻辑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新诗
  • 1篇新中国文学
  • 1篇选本
  • 1篇意图
  • 1篇意蕴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8篇中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8篇纪海龙
  • 7篇方长安
  • 1篇欧阳友权
  • 1篇方舟
  • 1篇戴晶钰

传媒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太原大学教育...
  • 1篇长江学术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余华《一九八六年》中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2012年
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包含着一系列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表现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疯癫者与正常者,文明、秩序与暴力、混乱以及历史真实与个人生命体验真实之间的对立,同时也对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道德观、新旧二元对立理性世界观等进行了解构,体现了深刻的题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纪海龙聂慧欣
关键词:余华二元对立解构
论中国ACG产业品牌建设
2012年
品牌建设对于中国ACG产业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ACG产业品牌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如优秀品牌数量过少、品类差异度小、品牌延伸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中国ACG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同时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积极打造"大产业链"。政府也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ACG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方舟纪海龙
关键词:差异化定位品牌延伸
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被引量:1
2010年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国社会状况;有的则注重从新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编选作品。有的选本中渗透着编者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有的选本则因编者态度较为冷静,重视审美维度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中国文学的实绩。这些选本虽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它们是研究那个年代西方文化取向的重要标本。
纪海龙方长安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美英选本意图文化取向
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
2010年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挖掘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
纪海龙
关键词:冷战期间话语机制言说
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自由与罪恶主题被引量:1
2013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代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自由"与"罪恶"进行了深刻探讨,体现了陀翁的世界观与创作观。小说中的自由主题隐藏在人物个性之中,凸显于主角的思辨过程;罪恶主题则体现于人物内心的罪恶与全书的弑父线索中。两大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方式,彰显了二者间的潜在联系,即不同的自由观引发犯罪或赎罪。而这,正是陀翁对"自由"与"罪恶"的哲学思考。
戴晶钰纪海龙
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罪恶
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根脉与产业逻辑被引量:2
2013年
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以主流意识形态建构起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以凝聚综合国力,深度彰显国家形象,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文化是软实力的根脉,任何软实力都是一种文化力。文化力看似无形实则有范,它赋予软实力以深厚的意义底蕴和坚挺的观念持正,让软实力的功能范式有了文化的意义着力点。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变为文化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元,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产业逻辑的支撑。"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的协调递进,是破解"文化国力方程"的一把锁钥。
欧阳友权纪海龙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被引量:12
2007年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方长安纪海龙
《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被引量:4
2010年
《新青年》的外国诗歌译者,大都也是早期新诗的实验者,他们将译诗活动视为新诗探索的重要环节,翻译与创作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合而为一。那些白话译诗无论是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式均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歌,它们大都表现了强烈的现代"国家"意识与"人"的观念,文法上具有明显的"欧化"特征,且"对话体"作品相当普遍。这些译诗参与了早期新诗实验,为诗人们提供了别样的参照摹本,在情感空间、主题倾向、文体结构诸方面赋予白话诗歌某些相应的品格,加速了早期新诗的生成过程。
方长安纪海龙
关键词:译诗白话新诗
“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及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这里,“冷战”主要为一种广义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纪海龙
关键词:话语逻辑
文献传递
“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及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这里,“冷战”主要为一种广义的时代背景及影...
纪海龙
关键词:冷战期间中国文学话语逻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