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安 作品数:136 被引量:322 H指数:9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 被引量:5 2005年 建国后“17年”中外文学关系是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互相对峙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特殊的国际关系赋予中外文学交往以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使之成为一种非文学性的社会政治行为。择译文学的标准高度政治化,致使“17年”主要翻译了那些言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作品,以及那些能被有效地阐释进新中国社会主义话语系统内的作品。外国文学解读受政治思维制约,悬置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所热衷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主题。非文学意义上的对外文学关系,导致“17年”文学创作很少受除苏联文学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 方长安关键词:文学关系 政治意识形态化 中国化“在路上”话语反思 被引量:3 2006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路上”成为中国文学界的流行话语,它源于“垮掉的一代”(BG)作家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其起源语境、语义与BG相关。小说中BG伙伴横穿美国,在路上酗酒、吸毒、滥交,反抗美国现存体制,体验主流文化之外另一种生活。他们为一种莫名的想望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疯狂中感觉自我,所以“在路上”语义非常复杂。中国移植者将它从其起源语境中剥离出来,抽空其原义,对其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使其抽象化、普泛化,弱化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方长安关键词:BEAT GENERATION ROAD 文学史著中的闻一多形象 2013年 本文选取上个世纪三十多部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历时性地考察了它们对闻一多形象的塑造过程。1920年代,闻一多身上的"爱国"色彩尚不明晰,文学史著大多将其定位为"西洋体诗"创作者;1930至1940年代中期,史家沿着中国新诗探索的内在逻辑,凸显闻一多的新诗探索者身份,将其描述为"新月主将";1946年闻一多殉难后,文学史叙述逐渐淡化诗人的审美色彩,"民主斗士"、"爱国者"形象开始取代"新月主将"身份;在1950-1960年代的文学史著中,闻一多形象则演变为单一的民主英雄和爱国符号;到了新时期,"爱国者"形象虽仍不可动摇,但作为学者、诗人、诗论家的闻一多其丰富性逐渐为史家所意识与书写。 方长安 陈澜关键词:文学史著 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通过爬梳与钩沉两百多个新诗选本,揭示出胡适新诗"尝试者"形象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漫画化特征。1920—1930年代,《尝试集》的接受视野尚未定向化,胡适被凸显为新诗草创期的先锋诗人。1940—1970年代,胡适形象逐渐被排斥在主流诗界之外,为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所压制。1970年代末以来,胡适被简化成为单一化的漫画化的"尝试者"形象;但1980年代中期以后,另一种倾向也开始出现,即许多选本开始自觉修正胡适被刻板化的"尝试者"漫画像。 方长安 余蔷薇关键词:选本 漫画化 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 被引量:10 1998年 本文认为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发生是与“五四“以来的历史语境、文学的话语背景密切相关的。泛现代主义是30年代现代派小说最突出的特征。保守的先锋性是30年代现代派小说独特的时空定位与内在的话语特征。 方长安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 现代派小说 新感觉派 先锋性 现代主义小说 刘呐鸥 诗教视野中的街头诗 2023年 街头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的一种新形态。将街头诗置于诗教视野考察,可以把握其“以诗育人”的特殊性,揭示其长期以来未被关注的诗学价值。在内容层面,街头诗以“抗战动员”为诉求,传承“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传扬抗战救国思想;在艺术形式上,采用短小精悍的诗歌体裁,重视语言的通俗性与口语化,注重节奏与韵律。从“诗教”模式来看,街头诗与大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具有“广场化”特征的传播方式和从“读诗”“感诗”到“写诗”的阅读接受路径。街头诗所具有的诗学价值和诗歌史价值值得深入探索与反思。 方长安 李沛霖关键词:诗教传统 诗学价值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被引量:12 2007年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方长安 纪海龙现代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2 2018年 中国现代新诗从发生那一天开始,就进入现代传播通道,被读者阅读传播。一百年来,传播接受文献浩如烟海,它们是研究现代新诗历史进程、审美品格形成、艺术得失等重要的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界从传播接受维度研究新诗的意识淡薄,以至于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完整的现代新诗传播接受类文献汇编,严重制约着现代新诗的研究。由于传播接受语境不同,致使百年来不同时期传播接受文献的量与质差异很大,所以可以分时期进行集成。集成的方法主要有文献甄别遴选法、文献等级类分集成法和文献校勘法。现代新诗传播接受集成性文献,将为新诗研究提供系统完整的资料,不仅可以深化对新诗创作发展史的认识,而且将拓展新诗研究空间,为建构与新诗创作研究体系并驾齐驱的新诗传播接受研究体系提供文献支撑。 方长安关键词:现代新诗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 被引量:4 2002年 甲午战争后 ,中国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经验的关注 ,构成了中日文学关系逆转的政治、文化背景 ;当时翻译的许多日本新学书籍 ,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鄙视日本文学的态度 ,使中日文学关系逆转成为可能 ;许多游日人士和留日学生 ,在日本自觉不自觉地由实学或革命而转向文学 ,由文学而借鉴日本文学变革经验 ,使中日文学关系发生逆转 ,即中国文学回过头来向昔日学生日本文学学习。中国文学主要看取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新文学 ,它们不仅仅是中西文学关系之中介 ,而且以自己的独特性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前 3 方长安关键词:中国文学 日本文学 逆转 由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李金发《题自写像》和《弃妇》中的“西方” 被引量:1 2012年 李金发的《题自写像》中有一幅诗人自画像,《弃妇》则塑造出一位无助、绝望的"弃妇"形象,两者相互暗示、生成,其现代意义则主要源自诗中那模糊可辨的"西方"存在。这位西方形象具有多重面目与功能:有时是言说主体崇仰的对象,但又令人深感自作多情;有时激起东方自我的无力感,并引领其反思现代文明和人之存在方式;有时又被诗人话语所控制,成为其审视、言说中国问题时的修辞符号与象征;有时不直接现身但又无处不在,化为诗人思与想的底色与力量,参与乃至左右着诗歌流程。它与诗人的中国情怀、中国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使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 方长安关键词:《弃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