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 作品数:57 被引量:494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效关系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对比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究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3组,各组均采用相同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分别留针15 min、30 min、45 min,10次为一疗程。观察指标包括: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重复改良版Schober、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疼痛积分均显著减低(P<0.01)、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功能障碍程度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疼痛症状及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显著,但尚不能说明留针时间影响疗效,而在趋势上,留针30 min组和45 min组均优于留针15 min组,当前结果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侯学思 王影 白鹏 何云龙 王天识 罗溪关键词:留针时间 时效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红外光治疗仪与普通远红外线照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观察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红外光治疗仪与普通远红外线照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单纯针刺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红外光治疗仪照射,对照组加用普通远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依据综合疗效评定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疾患综合评分(JOA评分)、仪器使用主观评价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VAS评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JOA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自觉热力渗透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红外光治疗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针刺结合普通红外线照射,红外光治疗仪治疗时渗透度高可能是其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 白鹏 李冬梅 王军 赵吉平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红外光治疗仪 针刺 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28例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3例患者分为针刺组、药物组。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在第1次治疗后对改善瘙痒及烧灼感两项症状疗效优于药物组。两组间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嗜酸细胞计数、综合疗效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对降低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计分总积分和嗜酸细胞计数确切有效,综合疗效确切,时效性高,安全性好,在即刻效应(第1次治疗后评分)改善瘙痒症状上优于口服皮肤病血毒丸。 李冬梅 白鹏 赵吉平关键词:刺络拔罐 接触性皮炎 针刺 过敏性鼻炎的针灸辨证论治思路 被引量:20 2012年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属中医"鼻鼽"范畴,其主要症状为流涕、喷嚏、鼻痒、鼻塞,古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充分的认识,现今有大量关于针灸治疗AR的文献报道,通过系列病例观察及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证实针灸对AR的总有效率平均达90%以上[2]。针灸治疗AR相对于西医而言,同样起效迅速,但复发率较低、副作用少、操作简便。本文将从AR的病因病机入手,初步探讨AR的针灸辨证论治思路。 谭程 王朋 王军 王鹏 白鹏 张佳佳 石志红 赵吉平关键词:过敏性鼻炎 针灸疗法 辩证法 针刺干预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2 2019年 目的:观察对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针刺联合基础治疗与单纯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单侧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和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每组30例。基础治疗组采用患者教育和患膝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每天涂抹3次,连续2周。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的基础上,针刺患侧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和犊鼻,每次留针30min,每周一、三、五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测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分,并在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膝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3.33%(22/30),针刺联合基础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基础治疗对于早期KOA比单纯基础治疗更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有潜在的临床疗效优势。 罗溪 侯学思 田紫煜 孟旭 李淑敏 白鹏关键词:针刺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随机对照试验 从膝骨性关节炎的配穴探讨“标、结”部取穴意义 2015年 膝骨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既往治疗多基于经筋“主束骨、利关节”的特性,从经筋理论并结合现代解剖学论治,以局部取穴为主.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配合腹部腧穴能获得更好的疗效,故以此为切入点,探寻理论渊源,认为取“标、结”部腧穴治疗四肢疾病,疗效往往优于单纯基于经筋理论的取穴方法。本文从基本涵义入手,探讨标本的上下联系与气血升降在疾病中的相互关系、气街对于标本根结的通道和联系作用,并结合临床报道,提出标、结部配穴治疗四肢疾病的观点。 白鹏 侯学思 王影 郭辉 沈捷 孟旭关键词:骨关节炎 经络腧穴 赵吉平教授运用透刺法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2 2018年 透刺法是刺灸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研究存在理论探讨明显滞后于实践应用的现象。本文通过总结赵吉平教授运用透刺法的思路与方法,从取穴、针具和刺法3个基本要素出发,回顾学术渊源、分析研究现状和临床典型病例,从本义到外延对透刺法进行归纳,即在辨明病位、病性和病症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腧穴的主治规律和所在部位的组织结构特点,量化刺激强度,为针灸临床提供符合实践特点同时具有针灸特色的辨证运用思路。 侯学思 孙旖旎 王朋 郑媛媛 宋晓琳 白鹏 赵吉平关键词:透刺法 病位 刺激量 诊疗思路 名医经验 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患肢疼痛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4月在本中心门诊治疗的SH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The digital pain assessment scale,NRS)、上肢运动功能(The motor function of upper limbs,FMA)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范围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NRS、FMA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范围评分分别为(1.35±0.91)、(41.91±6.71)和(2.48±0.46),而对照组分别为(3.13±1.09)、(33.46±4.62)和(1.65±0.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减缓SHS患者肢体疼痛感,提升运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姚磊 白鹏关键词: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穴位注射 针刺治疗 当代名老中医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 2013年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 张昶 谭程 王军 白鹏 赵吉平关键词:当代名老中医 支气管哮喘 针刺治疗 慢性炎症性疾病 细胞组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又称"口噼"、"口眼歪斜"。在临床上,面神经麻痹分为3个时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静止期, 包大鹏 金泽 白鹏 王玉琳 王琳晶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穴位注射 电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