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连 作品数:22 被引量:253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交通运输工程 机械工程 更多>>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在读的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2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教授课程均为脑血管病章节,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试验组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型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及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43.90±2.36)分vs.(41.83±3.36)分,P=0.008]、实践考核成绩([43.67±2.16)分vs.(41.70±3.01)分,P=0.005]及总成绩([87.57±3.30)分vs.(83.53±5.43)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分(如质量要求、总分)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各维度(如课堂参与度、培养学习兴趣、拓展临床思维、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沟通及团队能力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 车锋丽 童燕娜 韩臻臻 段洪连 耿晓坤 赵性泉关键词:教学模式 “虎眼征”并非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特异性表现的基因学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虎眼征"并非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特异性表现。方法对1例有锥体外系损害表现的患者及其表现正常的母亲进行泛酸激酶-2(PANK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患者及其母亲PANK2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患者最终确诊为"海洛因脑病"。结论 "虎眼征"并非只出现在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中,需仔细询问患者病史,以防误诊。 王洋 毕鸿雁 赵伟秦 段洪连关键词:海洛因脑病 基因检测 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 脑梗死并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二例报告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脑梗死并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2例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但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左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例1经胸部CT检查证实肺栓塞(pulmonary emblism,PE)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及对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例2住院期间发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2例皆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术后痊愈。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是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及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减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漏诊。 段洪连 赵亚明 赵伟秦 李继梅 杜莹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评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2011年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常用量表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了解和使用这些量表成为现在神经科医生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脑卒中相关量表,包括ABCD2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Rankin修订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量表及其他卒中相关量表。 段洪连 刘美云 张拥波 李继梅关键词:ABCD2评分 BARTHEL指数 心脑血管病人别拿生命赌健康 2023年 健康长寿乃人生之最大幸福,然而,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变化、家庭压力的加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一些老年人面对这些疾病,却因为一时的糊涂,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健康,将生命当成了赌注。这种现象亟须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切。 段洪连 童燕娜 韩臻臻 耿晓坤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家庭压力 老年人健康 健康长寿 心脏病 双侧纹状体坏死家系遗传基因研究 2013年 目的报道一个双侧纹状体坏死家系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学改变特点。方法于中国西北偏远地区收集一个双侧纹状体坏死家系,家系分析显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性大。该家系3例患者5~7岁发病,隐袭起病,症状缓慢进展,表现全身肌张力障碍,至20岁左右几乎不能下地,呈扭转痉挛状态。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双侧壳核病变。对该家系进行了NUP62、SLC19A3、SLC25A19、PANK2基因测序以及线粒体基因全长测序。结果该家系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与目前已知基因的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差异。PANK2、SLC25A19、SLC19A3基因序列分析均未发现基因突变;NUP62基因发现cDNA337G-A杂合突变(pG113S突变),3个患者以及其正常的妹妹和患者父亲、奶奶携带该突变。线粒体基因全长测序发现43个已经报道的变异。结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个杂合突变不能解释其表现,且正常个体也携带该突变。因此该家系从临床表型和基因学检查提示有可能为一种新的疾病类型。 毕鸿雁 王洋 赵亚明 段洪连 赵伟秦 张拥波 王佳伟 李继梅关键词:家系 基因 突变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效果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段洪连 杜会山 孟繁花 童燕娜 王艳玲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 静脉溶栓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发病4.50 h内入院的252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rt⁃PA静脉溶栓(静脉溶栓组,84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双抗组,108例),以及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单抗组,60例)治疗,治疗后24 h采用CT或MRI观察有无颅内出血,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表达变化,并于入院后7 d、发病后21和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断预后。结果入院后7 d,不同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均P=0.000)和ESR(均P=0.000)水平降低,其中双抗组和单抗组血清hs⁃CRP(P=0.000,0.000)和ESR(P=0.000,0.010)高于静脉溶栓组;治疗后24 h,静脉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1/84)对0(0/168);χ2=2.008,P=0.366]。入院后7 d,静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双抗组(P=0.043)和单抗组(P=0.012);发病后21和90 d,静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仅高于单抗组(P=0.021,0.037)。结论对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症状轻微但可致残的患者应及时行rt⁃PA静脉溶栓,而因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则需在发病24小时内及时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宋兆慧 童燕娜 段洪连 封靖 孟繁花 杜会山 王佳伟关键词:卒中 脑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9例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就诊的轻型脑卒中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根据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所有病人分为溶栓组(168例)和未溶栓组(131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出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住院期间颅内出血、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溶栓组比较,溶栓组病人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降低,3个月后良好预后率显著增加,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症状性出血及死亡。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脑卒中病人预后,并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童燕娜 韩臻臻 段洪连 孟繁花 杜会山关键词:静脉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预后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临床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2月经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13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的病情变化,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进展性脑卒中组(49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6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危险因素的采集,完善血管评估,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进行比较,探索脑卒中进展的可能原因及机制,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预后。结果进展性脑卒中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即"三高")的患者明显多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P=0.039)。进展性脑卒中组患有冠心病或房颤等心脏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P=0.027)。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P<0.05)。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且6个月后预后差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易出现临床进展,其临床进展与"三高"、心脏疾病、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有关。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预后较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差。 童燕娜 程哲 段洪连 宋兆慧 张伟东 杜明艳 孟繁花 耿晓坤关键词:脉络膜前动脉 脑梗死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