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梦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促红素α在择期手术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促红素α在择期手术患者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预存式自体输血的择期手术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所有患者于术前7 d和术前3 d分别采血400 ml,并于术中或术后回输给患者。观察组于术前10 d至术后第7 d隔日皮下注射促红素α150 U/(kg·d),对照组不注射促红素α。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及自体血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1 h、术后第1、5天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与第1次采血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5天RBC、Hb及Hc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平稳、自体血回输过程中无1例发生发热、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未发生血粘度增高、血栓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促红素α可充分发挥预存式自体输血患者自身血液系统的储备与再生能力,有效促进患者红细胞的生成,明显改善采血后患者术中及术后的贫血状况。
- 武梦华陈中梅
- 关键词:择期手术预存式自体输血
- 预存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择期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预存式自体输血是对估计术中出血量较大需予输血的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的一种输血方式。根据所需的预存血量不同,从择期手术前的1个月开始采血,每次可采300~400 ml,直到术前3d为止,采得的血液存储以备手术之需。
- 陈中梅武梦华
- 关键词:预存式自体输血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血液指标
- 术前D-二聚体水平预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值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在腹部手术中尤为常见。既往临床研究证实,D-二聚体为临床预测及筛查DVT发生的主流手段,并且将〈500 ng/mL作为临界值。然而,该数值标准针对的患者仅为正常人群,并未考虑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特殊人群。
- 吴为民李杰武梦华
- 关键词:腹部恶性肿瘤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
- 不同晶体溶液在自体血液回收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患者自体血液回收中输注不同晶体溶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106例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106例患者分为醋酸组和乳酸组,奇数入醋酸组,偶数入乳酸组,每组53例,在自体血液回收时醋酸组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对照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监测所有患者术前、自体血回输后2、24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FT),以及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观察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乳酸水平、血小板计数(PLT)及肝功能(GTP)情况。结果:1106例急诊手术患者术中自体血均经血液回收机回收,回输后MAP比术前明显增高,HR比术前明显降低,CFT比术前明显缩短,而RBC、HGB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 2组患者术前失血量、术后回收血量及术中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乳酸水平、PLT及G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醋酸组血乳酸水平、GPT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酸组术后24h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醋酸组术后24h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与乳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中应用醋酸林格氏液可改善血液质量,防止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对血小板和GTP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武梦华陈中梅
-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自体血液回收醋酸林格氏液乳酸林格氏液
- 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确诊并择期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术前24 h和术后1、3、5、10、20d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对于围手术期疑似DVT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确诊,如不能明确诊断则结合静脉造影确诊。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0.8%;术前检测D-二聚体用于围手术期是否出现DVT的判断敏感度为96.0%,特异性较为11.6%;术前D-二聚体阳性组围手术期出现DVT的概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vs 8.3%,P<0.01)。确诊DVT的25例患者在确诊DVT前23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例出现一过性下降后突然上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出现DVT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DVT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高龄或术后D-二聚体水平持续后突然升高患者要做好DVT的预防工作。
- 吴为民李杰武梦华
- 关键词: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