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菲菲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目的:观察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移植改善大鼠脑缺血后血管再生的情况;通过检测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前后,大鼠脑缺血周边区Notch1-Dll4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来...
- 林菲菲
-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再生
- 文献传递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抑制脑缺血大鼠Neurocan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蛋白聚糖(Neuroca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和ADSC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移植ADSC),每组18只。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制法,ADSC移植前用二脒基苯基吲哚标记,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入ADSC(1×106cells)。分别于术后7、14、28 d将大鼠断头取脑,采用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检测脑组织Neuroca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7、14天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eurocan表达明显升高,呈片状不规则分布,至28 d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 ADSC组大鼠脑组织Neurocan表达明显减少,并持续至28 d,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移植后可减少脑缺血组织Neurocan表达,减少瘢痕产生,为后期神经轴突的成熟及功能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陈爱珍胡方进林菲菲
- 关键词:干细胞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蛋白聚糖类神经轴突
- 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成分与基底节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探讨血压成分与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临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9例,根据脑小血管病评估量表对患者头颅MRI上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BG-EPVS)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10 BG-EPVS和≤10 BG-EPVS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其他血管相关因素等基线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血压成分与>10 BG-EPV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法计算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MAP判断>10 BG-EPVS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自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共纳入4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年龄(65.1±10.5)岁,男性30例(61.2%)]。与≤10 BG-EPVS组患者比较,>10 BG-EPVS组患者年龄更大[(67.7±8.1)比(60.4±12.7)岁],收缩压[(146.5±12.7)比(137.7±13.2)mm Hg]和MAP[(103.2±9.4)比(97.5±9.6)mm Hg,均P<0.05]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因素后,收缩压(OR=1.08,95%CI1.01~1.15,P=0.025)和MAP(OR=1.19,95%CI1.06~1.34,P=0.003)与>10 BG-EPVS存在显著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收缩压和MAP的AUC分别为0.711(95%CI0.551~0.870,P=0.015)和0.710(95%CI0.553~0.867,P=0.015);舒张压和脉压的AUC分别为0.629(95%CI0.463~0.795,P=0.135)和0.575(95%CI0.391~0.759,P=0.384)。结论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收缩压和MAP与>10 BG-EPVS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判断>10 BG-EPVS的良好指标,可视为>10 BG-EPVS的标志物。
- 杜厚伟陈超陈超林菲菲夏品苍夏品苍威晋威晋陈鸿宾陈荣华肖迎春陈荣华
-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基底节大脑中动脉血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生长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突蛋白(Neuritin)、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及MCAO+ADSC治疗组(ADSC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制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移植前用DAPI标记,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ADSC(1×106),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观察其恢复情况,并断头取脑,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GFAP、Neuritin、NF-200表达情况。结果:ADSC组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能观察到DAPI染色的阳性细胞;ADSC组与MCAO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脑组织中GFAP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神经突蛋白和神经微丝蛋白20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ADSC移植后可引起脑缺血后期组织中Neuritin、NF-200有效表达,并抑制GFAP阳性细胞增生,促进了神经轴突再生和修复。
- 陈爱珍刘楠黄欢林菲菲刘德山林小惠
- 关键词:MCAO神经轴突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Notch1-Dll4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Notchl—D11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MCAO组(20只),ADSC组(20只),ADSC+DAPT(叮分泌酶抑制剂)组(20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组及ADSC+DAPT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h经侧脑室注入ADSC或含DAPT的ADSC,术后4、7、14、28d取脑,计数脑缺血周边区微血管数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Notch1、D114、Hes1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缺血周边区的微血管密度(13.93±0.50,17.90±0.62,20.78±0.80,17.28±1.65)明显高于MCAO组(7.03±0.22,10.83±0.63,16.35±0.54。13.80±2.38)(P〈0.05)及ADSC+DAPT干预组(5.73±0.30,7.58±0.52,7.65±0.45,6.48±1.47)(P〈0.05);ADSC组大鼠Notchl、D114、Hesl表达水平在14d时达到高峰(2.52±0.22,4.52±0.36,2.62±0.05),较MCAO组(1.29±0.07,2.13±0.21,1.92±0.03)及ADSC+DAVI'干预组明显增高(1.16±0.10,1.68±0.18,1.04±0.04)(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上调Notehl-D114信号通路的表达来促进大鼠脑缺血周边区血管新生。
- 林菲菲刘楠黄欢陈爱珍刘德山林小惠
- 关键词:脑梗死干细胞受体血管新生
- 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祖细胞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AIS)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共选取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训练。运动前及运动14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ml(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PCs含量,另抽取5ml静脉血(非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EPCs细胞数、VEGF含量及NIHSS评分与组内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4d后,运动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7.93±6.08)个/m1]升高到[(457.49±73.02)个/m1](P〈0.05),对照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8.29±5.93)个/ml]升高到[(81.87±9.92)个/m1](P〈0.05)。运动14d后,运动组VEGF的表达量[(968.19±67.40)ng/L]较对照组[(353.85±74.03)ng/L]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运动14d后NIHSS、FMA、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IS患者EPCs数量增加,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VEGF水平上调有关。
- 陈荣华江信宏刘楠杜厚伟林菲菲张逸仙刘勇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康复训练内皮祖细胞
-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早期(发病7d内)有无神经功能恶化分为临床恶化组(21例)和临床无恶化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前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治疗后7d,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结果临床恶化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D-二聚体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4,敏感度为52.48%,特异度为89.1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低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降低密切相关,可使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发生率显著升高,且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能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 林小惠陈鸿宾林菲菲袁其琳熊文婷
- 关键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D-二聚体神经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