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小惠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细胞
  • 3篇脑缺血
  • 2篇血管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缺血大鼠
  • 2篇缺血后
  • 2篇脑缺血大鼠
  • 2篇急性
  • 2篇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地奥司明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眩晕
  • 1篇眩晕患者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管再通

机构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林小惠
  • 4篇刘楠
  • 3篇刘德山
  • 3篇林菲菲
  • 2篇陈荣华
  • 2篇杜厚伟
  • 2篇陈爱珍
  • 2篇张逸仙
  • 2篇黄欢
  • 2篇熊文婷
  • 1篇林婉挥
  • 1篇肖迎春
  • 1篇黄华品
  • 1篇蔡国恩
  • 1篇王杰华
  • 1篇车春晖
  • 1篇刘昌云

传媒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4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初步探讨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变化的检测,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DWL TCD超声仪,对随机抽取的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检测,观察其收缩峰的平均速度(Vm)的变化,分析其年龄差异与前、后循环中各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异常以后循环异常为主,高年龄组血流速度异常尤为明显。结论 TCD具有简便、安全、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为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提供动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对眩晕患者的筛查有重要价值,可成为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
熊文婷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婉挥林小惠蔡国恩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中枢性眩晕前循环后循环
干细胞移植和运动训练靶向修复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刘楠陈荣华张逸仙杜厚伟林小惠
科学技术领域:神经病学-脑血管病研究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和运动训练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无论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神经再生和血管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但其具体机制如何尚不明确。该研究在大鼠脑缺...
关键词: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治疗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生长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突蛋白(Neuritin)、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及MCAO+ADSC治疗组(ADSC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制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移植前用DAPI标记,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ADSC(1×106),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观察其恢复情况,并断头取脑,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GFAP、Neuritin、NF-200表达情况。结果:ADSC组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能观察到DAPI染色的阳性细胞;ADSC组与MCAO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脑组织中GFAP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神经突蛋白和神经微丝蛋白20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ADSC移植后可引起脑缺血后期组织中Neuritin、NF-200有效表达,并抑制GFAP阳性细胞增生,促进了神经轴突再生和修复。
陈爱珍刘楠黄欢林菲菲刘德山林小惠
关键词:MCAO神经轴突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Notch1-Dll4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Notchl—D11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MCAO组(20只),ADSC组(20只),ADSC+DAPT(叮分泌酶抑制剂)组(20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组及ADSC+DAPT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h经侧脑室注入ADSC或含DAPT的ADSC,术后4、7、14、28d取脑,计数脑缺血周边区微血管数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Notch1、D114、Hes1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缺血周边区的微血管密度(13.93±0.50,17.90±0.62,20.78±0.80,17.28±1.65)明显高于MCAO组(7.03±0.22,10.83±0.63,16.35±0.54。13.80±2.38)(P〈0.05)及ADSC+DAPT干预组(5.73±0.30,7.58±0.52,7.65±0.45,6.48±1.47)(P〈0.05);ADSC组大鼠Notchl、D114、Hesl表达水平在14d时达到高峰(2.52±0.22,4.52±0.36,2.62±0.05),较MCAO组(1.29±0.07,2.13±0.21,1.92±0.03)及ADSC+DAVI'干预组明显增高(1.16±0.10,1.68±0.18,1.04±0.04)(P〈0.05)。结论脂肪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上调Notehl-D114信号通路的表达来促进大鼠脑缺血周边区血管新生。
林菲菲刘楠黄欢陈爱珍刘德山林小惠
关键词:脑梗死干细胞受体血管新生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caspase-1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7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ADSC治疗组(ADSC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组于造模成功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30μL的ADSC细胞悬液(内含1×106个细胞),分别于术后4d、7d和14d采用TUNEL法检测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脑组织Bcl-2、caspase-12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周边区可见大量细胞凋亡,ADSC组较MCAO组和Vehicle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ADSC组术后4d、7d和14d脑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Vehicle组明显增高(P<0.05),而caspase-12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Vehicle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ADSCs移植减少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cl-2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12的表达有关。
林小惠刘楠肖迎春陈荣华杜厚伟王杰华张逸仙刘德山
关键词:脑缺血细胞凋亡BCL-2CASPASE-12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早期(发病7d内)有无神经功能恶化分为临床恶化组(21例)和临床无恶化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前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治疗后7d,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结果临床恶化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D-二聚体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4,敏感度为52.48%,特异度为89.1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低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降低密切相关,可使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发生率显著升高,且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能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林小惠陈鸿宾林菲菲袁其琳熊文婷
关键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D-二聚体神经功能恶化
地奥司明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2 d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神经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水平。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瘫痪侧肢体水肿及血清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MB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瘫痪侧肢体水肿改善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地奥司明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减轻瘫痪肢体水肿,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而发挥作用。
林小惠
关键词:地奥司明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肢体水肿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