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狮

作品数:71 被引量:745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6篇地震
  • 40篇地壳
  • 19篇地震测深
  • 18篇测深
  • 16篇剖面
  • 15篇地壳结构
  • 14篇壳幔
  • 11篇深部
  • 10篇深地震
  • 9篇地震带
  • 9篇震区
  • 8篇地幔
  • 8篇上地幔
  • 7篇地震探测
  • 7篇深部构造
  • 6篇深地震测深
  • 5篇地壳上地幔
  • 5篇强震
  • 5篇南北地震带
  • 5篇壳幔速度结构

机构

  • 57篇中国地震局
  • 15篇国家地震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71篇张建狮
  • 45篇张成科
  • 40篇赵金仁
  • 37篇张先康
  • 33篇刘宝峰
  • 26篇王夫运
  • 20篇王帅军
  • 17篇祝治平
  • 15篇杨卓欣
  • 15篇潘素珍
  • 10篇嘉世旭
  • 9篇聂文英
  • 9篇任青芳
  • 8篇刘保金
  • 8篇段永红
  • 6篇方盛明
  • 6篇徐朝繁
  • 6篇田晓峰
  • 5篇成双喜
  • 5篇段玉玲

传媒

  • 13篇地震学报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地质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3篇中国地震
  • 3篇2014年中...
  • 3篇1997年中...
  • 2篇地震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第七届世界华...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 1篇1992年中...
  • 1篇1993年中...
  • 1篇1996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6篇1997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煤矿第一爆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结构研究的启示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贺兰山中中国煤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矿山大爆破,以爆破点为起点向南东方向穿过银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块体布置了一条超长地震观测剖面,在中国大陆地震探测研究中获得了观测距离超过1300km来自上地幔上部反映不同深度的地震波信息.上地幔顶部折射波Pn明显的特点是可以有效的对比追踪至500km以远,其稳定的动力学力运动学特征预示着鄂尔多斯地块的上地幔顶部是一个构造变化不大、比较弱的正梯度层结构;如果认为Pm1和Pm2两波组是来自上地幔的波组,则在上地幔结构中有着发育的构造层面,其平均速度分别为7.70~7.80和8.10~8.20km/s.根据Pm1和Pm2波组的走时特征推测其反映的界面M1与M2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厚度的速度逆转层,它们所反映的深度范围约为110~120和200~220km,这些现象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结构特征.由此得到的信息可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构造探测研究、认识地球内部上地幔不同圈层的形状、结构与相互作用关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赵金仁张先康王夫运张成科张建狮刘保峰潘素珍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
贺兰山和银川盆地的岩石圈结构和断裂特征——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被引量:20
2017年
位于南北构造带北段的贺兰山和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一个板内构造变形带和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对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现代地震活动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014年初,跨银川盆地和贺兰山完成的长度135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该区的岩石圈层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埋深自东向西逐渐加深,地壳厚度40~48km,且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壳反射结构图像、速度分布、壳内界面形态和莫霍面起伏存在着明显差异.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贺兰山两侧有着不同的断裂构造特征,在贺兰山东侧,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以及银川盆地内的多条隐伏断裂均为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正断层,控制了银川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在剖面上呈"负花状"构造展布;在贺兰山西侧,巴彦浩特断裂和贺兰山西麓断裂在剖面上表现为东倾的逆冲断层,使得贺兰山隆起区的中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冲断和结构变形;地壳深断裂位于银川盆地的西侧,该断裂倾角陡直,向下错断中-下地壳和莫霍面,向上可能与两组上地壳断裂相联系;这套不同时期形成的走滑、逆冲和正断并存的深浅断裂系统是该区盆山耦合、地壳结构变形和壳幔结构变化的构造条件.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是,在贺兰山和银川盆地之下还存在有一组强能量的上地幔反射波组(UMR),其界面深度约为82~92km,暗示该区上地幔中存在有速度跃变层或速度间断面,反映了该区上地幔结构的纵向不均匀性.探测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华北克拉通西部复杂的深部结构、不同地块的结构差异和深浅构造关系等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刘保金酆少英姬计法王帅军张建狮袁洪克杨国俊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岩石圈结构银川盆地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探测剖面结果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2013年在滇西南地区完成了一条长6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联合探测剖面(即勐海—...
王帅军刘保金张建狮刘宝峰
关键词:地壳结构南北地震带深地震探测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被引量:78
2002年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 ;自 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 ,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 ,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 ,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 ,或更深 ;在地壳浅部 ,深度小于 8~ 9km范围内 ,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 ,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 .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 ,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 ,或者说是处于“活动”
张先康张成科赵金仁杨卓欣李松林张建狮刘宝峰成双喜孙国伟潘素珍
关键词:岩浆系统深部结构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31
2002年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波速度扰动图象 ,以及vP/vS 扰动分布图象 ;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 ,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自 12km深度开始 ,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 ,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 ,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vP/vS 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 ,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 .
杨卓欣赵金仁张先康张成科成双喜段玉玲张建狮王帅军
关键词:伽师强震群地震波P波S波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被引量:24
2015年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王帅军王夫运张建狮刘宝峰张成科赵金仁段玉玲宋向辉邓晓果马策军孙一男臧怡然李怡青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被引量:34
2005年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设计专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而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 ,利用三维反演方法反演重建了该区莫霍 (M)界面的构造形态 ,得到了研究区M界面的三维构造图像和地壳深断裂的展布 .研究区M界面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呈逐渐下倾趋势 ,而在不同的块体内部又具有不同的倾斜态势 ,反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 .鄂尔多斯块体M界面变化平缓 ,内部结构完整且坚硬 ;弧形构造区M界面的倾斜趋势发生了逆转 ,此现象可视为该区域在挤压、变形构造作用下M界面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变形 ;秦祁块体M界面呈现出较陡的倾斜趋势 ,在本块东南端与弧形区结合部 ,M界面所显示出的局部隆起可视为地壳发生了强烈扭曲变形的迹象 .综合二维、三维结果认为 ,特殊而复杂的构造变形环境 ,为海原 8 6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和深部背景 .
赵金仁李松林张先康杨卓欣张成科刘宝峰张建狮潘素珍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三维反演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被引量:36
2001年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 ,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其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 ,地壳厚度变化大 ,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 (深 4 5 0km) ,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李松林张先康任青芳张成科石金虎赵金仁刘宝峰潘素珍张建狮刘建军
关键词:地震测深深部构造
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被引量:15
2008年
对塘沽—玉田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得知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剖面具有层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在渤海湾附近塘沽至宁河之间M界面有一斜坡带,地壳深度由塘沽的28km向北至宁河附近逐渐加深至31km.
王帅军张先康方盛明张成科王夫运赵金仁张建狮刘宝峰潘素珍黄灿
关键词:地震测深地壳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及邻近地区壳幔结构探测研究被引量:26
2002年
对长白—敦化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程序包进行走时拟合及地震图计算 ,得到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及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 .结果表明 ,以C2 界面为标志 ,研究区地壳可分为上部地壳和下部地壳 .上部地壳厚 1 9— 2 3km ,P波速度为 6 0 0— 6 2 5km s;下部地壳厚 1 2— 1 7km ,它是由一个较均匀的速度层和一个厚 6— 9km的壳幔过渡层构成 .地壳厚度由敦化一带 31— 33km向东南逐渐增厚 ,至天池火山区最深达39km .在天池火山区地壳存在低速体 ,其速度较周围介质低约为 0 1 5km s.利用地震剖面探测、地震CT和大地电磁测深等结果显示 ,在天池火山区地壳内存在低速、低密度及低阻异常体 ,该异常体可能表明壳内岩浆囊的存在 .
张成科张先康赵金仁刘宝峰张建狮杨卓欣海燕孙国伟
关键词:地震剖面地壳结构上地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