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夫运

作品数:146 被引量:1,020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5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78篇地震
  • 58篇地壳
  • 23篇地壳结构
  • 22篇测深
  • 20篇地震测深
  • 18篇深地震
  • 16篇反演
  • 15篇剖面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盆地
  • 10篇上地壳
  • 10篇基底
  • 9篇岩石
  • 9篇岩石圈
  • 8篇震区
  • 8篇深地震测深
  • 8篇青藏
  • 7篇断层
  • 7篇人工地震
  • 7篇块体

机构

  • 144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陕西省地震局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3篇江苏省地震局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作者

  • 146篇王夫运
  • 59篇张先康
  • 36篇赵金仁
  • 36篇段永红
  • 29篇杨卓欣
  • 28篇张成科
  • 27篇刘宝峰
  • 26篇张建狮
  • 20篇刘志
  • 20篇嘉世旭
  • 18篇潘素珍
  • 18篇田晓峰
  • 15篇王帅军
  • 12篇方盛明
  • 10篇徐朝繁
  • 8篇潘纪顺
  • 8篇刘巧霞
  • 7篇郭文斌
  • 7篇刘明军
  • 7篇刘保金

传媒

  • 26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篇地震地质
  • 10篇地震学报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2014年中...
  • 3篇CT理论与应...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2016中国...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中国地震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5中国...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0篇2016
  • 11篇2015
  • 15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应用及效果
本文通过实例表明,重力-地震联合反演结果不但对纵向地层结构有清晰的划分,对横向上各个地质区域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反映,而且,联合反演所反映的各地质区域内部结构特征,在稳定地质单元和地震多发区域也有明显不同。结合联合反演结果和...
Guo Wenbin郭文斌Duan Yonghong段永红Wang Fuyun王夫运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层、块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被引量:56
2010年
阴山造山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北缘,这一地带不仅是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异地域,且为盆、山的耦合地带,故在造山带与盆地地域具有各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基于高精度人工源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通过反演求得了满都拉—鄂尔多斯—榆林—延川长达650 km剖面辖区的岩石圈精细层、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沿该剖面由南向北地壳厚度为40~45 km;在不同构造单元其介质、结构均不相同;速度分布、空间结构形态和界面起伏及属性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 km/s;②沿剖面存在5条深、大断裂,且将该区切割成为壳、幔结构明显差异的4个构造单元,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山耦合地带、阴山造山带、内蒙构造带,它们各自具有固有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同时厘定了阴山造山带与内蒙构造带之间的白云鄂博深、大断裂带是古亚洲洋的南界.在这里不仅导致了阴山造山带的形成,而且聚集了诸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地震亦频繁活动.基于上述研究表明,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耦合地带的壳、幔结构复杂、呈现出速度结构各异的层、块状展布.显然,在这一错综的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地带,有着特异的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
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张永谦张先康闫雅芬赵金仁李明杨辉张洪双阮小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动力过程
京津地区顺义-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在大中型城市汇集的城市群及其邻近区域,利用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方法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对于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构建城市减灾参考模型和防范地震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文中运用正则化层析反演方法,对穿越京津地区的高分辨折射地震剖面进行走时成像,构建了控制京津地区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京津地区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近地表速度低至1.6km/s,结晶基底最浅埋深位于北京凹陷(约2km),最深位于武清凹陷(约8km),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结晶基底埋深与结构性质主要受新生代期间的断陷沉降作用影响。文中还利用成像结果的速度差和地震记录的横向变化,对速度差异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研究区主要构造单元主控断裂的成像结果及其在上地壳的展布特征,为活断层探测中利用地震折射成像方法判定断层形态提供了参考。
田晓峰田晓峰熊伟王夫运徐朝繁段永红
北京及附近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研究区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解释及多条剖面段的模型数据计算出了研究区结晶基底及莫霍面深度等深线结果,对该地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研究区莫霍面等深线总体特征显示出从东向西逐渐加深趋势,局部区域显示异常变化,变化较大的区域在三河平谷和唐山附近,而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有地壳深部断裂带存在,且在地壳内部上、中、下地壳中均显示有低速块体的存在,而且低速块体通常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显示。
王帅军王夫运张成科黄灿杨雅琼齐浪
关键词:地震测深等深线地壳地震剖面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渭河盆地西安坳陷的地壳精细结构被引量:29
2013年
2005年,跨西安坳陷完成一条NW方向,69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获得该区域的地壳精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图像.地震反射CMP叠加时间剖面显示,以反射事件C为界,地壳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地壳由多组近水平反射带组成,具有分段连续性好、局部存在反射带明显错断或形态突变等特征,清晰地刻画出西安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坳陷底界、渭河断裂带、临潼—长安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和关系.反射事件C是结晶地壳内宽度约0.5s的反射带,最深处位于桩号30km,底界约6.5s,向西北缓慢抬升至5.5s,向南东迅速抬升至5.5s.下地壳有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A、RB:RB是位于桩号40~47km之间的局部反射团,而RA为宽度约2s、向坳陷倾斜的反射带.以桩号38km为界,反射Moho形态截然不同,而且出现了显著的错断:大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位于双程走时11~14s水平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宽度约3s;小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一宽度约2s、并向大桩号倾斜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其形态和反射事件RA相同.根据地震波速度资料,求得这几个反射带顶界的深度分别为:10.5~13.5km(反射带C)、20.3~21.5km(反射带RB)、16.8~34.3km(反射带RA)和32~36.7km(反射带Moho)左右.作者认为形态一致的反射事件RA和反射Moho很可能是古秦岭洋向华北地台俯冲的遗迹.此外,西安坳陷内错断新生界深达反射事件C的渭河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和莫霍错断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地壳现今活动性很强,是未来强震发生值得注意的地区.
任隽冯希杰王夫运彭建兵刘晨戴王强李高阳张艺马冀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渭河盆地大陆动力学秦岭造山带
利用人工地震台阵技术重建云南及邻区三维地壳结构
<正>云南及邻区毗邻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地带,各种地质作用具有长期和多期活动的历史,地壳变形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该区与龙门山断裂带同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内,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至今...
杨卓欣王夫运赵金仁田晓峰刘宝锋张先康
中国煤矿第一爆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结构研究的启示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贺兰山中中国煤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矿山大爆破,以爆破点为起点向南东方向穿过银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块体布置了一条超长地震观测剖面,在中国大陆地震探测研究中获得了观测距离超过1300km来自上地幔上部反映不同深度的地震波信息.上地幔顶部折射波Pn明显的特点是可以有效的对比追踪至500km以远,其稳定的动力学力运动学特征预示着鄂尔多斯地块的上地幔顶部是一个构造变化不大、比较弱的正梯度层结构;如果认为Pm1和Pm2两波组是来自上地幔的波组,则在上地幔结构中有着发育的构造层面,其平均速度分别为7.70~7.80和8.10~8.20km/s.根据Pm1和Pm2波组的走时特征推测其反映的界面M1与M2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厚度的速度逆转层,它们所反映的深度范围约为110~120和200~220km,这些现象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上地幔岩石圈的结构特征.由此得到的信息可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构造探测研究、认识地球内部上地幔不同圈层的形状、结构与相互作用关系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赵金仁张先康王夫运张成科张建狮刘保峰潘素珍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
玉树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震区速度结构研究
玉树地震发生后,物探中心迅速在玉树震区布设应急流动台站进行余震监测。物探中心玉树地震课题组利用2010-4-18-4-29日期间的流动台站监测资料,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发生于该时间段内的1级以上214个地震重新...
刘巧霞王夫运田晓峰
文献传递
武清—北京—赤城二维地壳结构和构造被引量:17
2007年
对武清—北京—赤城剖面段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常规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武清的31.0 km向北西至延庆逐渐加厚为40.0 km.在北京下方壳内界面起伏较大,莫霍面在北京的北西方向有一急剧加深,在约20 km范围内M面起伏变化达5.0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二维地壳速度等值线和地震界面起伏变化等特征,沿剖面推测了5条地壳浅部断裂.
王帅军张先康张成科王夫运赵金仁张建狮刘宝峰潘素珍盖玉杰
关键词:地震测深
阿尼玛卿缝合带东段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
<正>在从四川红原至甘肃武威测线上布设了2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共接收到81个质量较高的远震。在接收函数提取中,采用最大熵反褶积方法将深地震测深的结果作为接收函数反演的初始模型。对17个测点的接收函数的径向分...
段永红张先康刘志徐朝繁王夫运潘纪顺
文献传递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