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宪洲

作品数:140 被引量:2,579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经济管理
  • 1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6篇青藏
  • 36篇青藏高原
  • 30篇生态系统
  • 30篇草地
  • 27篇草甸
  • 26篇高寒草甸
  • 22篇土壤
  • 18篇藏北高原
  • 17篇气候
  • 13篇植被
  • 11篇气候变化
  • 10篇生态
  • 10篇高寒草原
  • 10篇草原
  • 9篇生物量
  • 9篇涡度
  • 8篇冬小麦
  • 8篇农田
  • 8篇草地生态
  • 8篇草地生态系统

机构

  • 140篇中国科学院
  • 47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西藏农牧学院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河北工程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大理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140篇张宪洲
  • 68篇石培礼
  • 42篇何永涛
  • 35篇沈振西
  • 24篇余成群
  • 23篇武建双
  • 21篇钟志明
  • 19篇付刚
  • 17篇牛犇
  • 13篇成升魁
  • 13篇宗宁
  • 11篇孙维
  • 10篇张扬建
  • 10篇徐玲玲
  • 10篇欧阳华
  • 9篇于贵瑞
  • 9篇宋明华
  • 9篇王景升
  • 9篇武俊喜
  • 9篇李猛

传媒

  • 19篇Journa...
  • 15篇生态学报
  • 9篇资源科学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7篇草业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科学院院...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草地学报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地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数据...
  • 3篇科学通报
  • 3篇草业科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10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测量被引量:8
1996年
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作物生长期4—10月太阳总辐射的分光辐射能量的分配特征,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天气条件等对太阳分光辐射相对通量的影响;与中国东部平原区相比,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对通量稍低,但其绝对量仍远远高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
张宪洲王其冬张谊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被引量:26
2017年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全球生态地位极为重要。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保护类、建设类和支撑保障类三大类10项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15年,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根据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完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成效评估。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目标;高寒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生态系统服务稳中略增,增幅3%—5%。但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筑牢屏障任务依然艰巨。
王小丹程根伟赵涛张宪洲朱立平黄麟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工程
高寒退化草地中垫状点地梅的生态系统工程师作用被引量:3
2022年
垫状植物是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类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被称为高寒生态系统工程师,其在高寒退化草地中的作用如何?本研究以位于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4500m的一处高寒退化草地为例,调查了垫状点地梅覆盖区域内外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以及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垫状点地梅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幅度大约为16%-48%,其中有机质和总氮(N)分别增加了16.2%和18.9%;局部土壤含水量提高约12%;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都随着垫状点地梅盖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垫状点地梅在退化草地中具有显著的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应加强保育以促进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复。
何永涛王芳王芳王志鹏牛犇石培礼李猛
关键词: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和草原化草甸CO2通量动态及其限制因子被引量:22
2018年
高寒灌丛草甸和草甸均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在生态系统碳通量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其碳通量动态的时空变异还缺乏比较分析,对碳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认识还不够清晰,不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碳通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该研究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北站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原腹地当雄站高寒草原化草甸年降水量相近的5年(2004–2008年)的涡度相关CO_2通量连续观测数据,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P)及其组分,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年际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灌丛草甸的CO_2通量无论是季节还是年际累积量均高于草原化草甸,并且连续5年表现为"碳汇",平均每年NEP为70 g C·m^(–2)·a^(–1),高寒草原化草甸平均每年NEP为–5 g C·m^(–2)·a^(–1),几乎处于碳平衡状态,但其源/汇动态极不稳定,在2006年–88 g C·m^(–2)·a^(–1)的"碳源"至2008年54 g C·m^(–2)·a^(–1)的"碳汇"之间转换,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两种高寒生态系统源/汇动态的差异主要源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因为NDVI无论在年际水平还是季节水平都是NEP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灌丛草甸还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CUE,CUE=NEP/GPP),而年降水量和NDVI是决定两生态系统CUE大小的关键因子。两地区除了CO_2通量大小的差异外,其环境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的通径分析表明,灌丛草甸生长季节CO_2通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NEP和GPP主要受气温控制,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而草原化草甸的CO_2通量多以季节性干旱导致的水分限制为主,其次才是气温的影响,受二者的共同限制。此外,两生态系统生长季节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GPP和5 cm土壤温度的直接影响,其中GPP起主导作用,非生长季节生态系统
柴曦李英年段呈张涛宗宁石培礼何永涛何永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CO2通量温度土壤含水量涡度相关
走向区域协同:协调草地生态功能与牧草生产服务被引量:7
2020年
畜牧业和种植业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长期处于分离发展状态,这种分离的格局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加剧和草场与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农牧结合可通过行业间生态位互补提高粮食和饲料生产力,并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因此,通过协调畜牧业和饲料作物生产,走向区域协同成为农牧业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解决途径。通过区域耦合,协调专业化畜牧业和集约化农业,是解决放牧系统牧草不足和畜牧业生产瓶颈的有效办法。目前,要实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还必须从局域农场向区域层面推进。为此,从2016年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与技术示范"开始实施,旨在通过建立生产和生态功能相协调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协调生态-草-牧关系,实现遏制草地退化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双赢目标。面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严峻威胁,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协调的方式实现区域协同。本专辑组织发表草地生态和管理的相关论文,以期促进高寒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石培礼张宪洲
关键词:农牧结合
西藏高寒草甸冠层光合参数的遥感估算:站点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太阳辐射驱动的植物光合作用是所有生物圈功能的基础。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范围广,土壤碳密度高,气候变化剧烈,因此是高寒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响应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然而,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的主要参数,包括被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占比(FPAR)、冠层消光系数(k)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季节动态的研究较为缺乏。利用2009–2011年太阳辐射各组分和植被叶面积指数观测,分别估算了位于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个典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这三个光合参数,并与最新MODIS(collection6)遥感FPAR(FPAR_MOD)和LAI产品(LAI_MOD)进行了对比。此外,基于比尔–朗伯吸收定律和MODIS植被指数产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本研究介绍了一个纯遥感手段估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冠层光合参数季节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2009–2011年该研究区高寒草甸日均FPAR分别是0.33、0.37和0.35,所有4个基于遥感的FPAR产品,包括FPAR_MOD、基于比尔–朗伯吸收定律(常数化消光系数为0.5)估算的FPAR_LAI,以及2个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与FPAR地面观测(FAPRg)建立非线性统计模型估算的FPAR(FPAR_NDVI和FPAR_EVI)均对FPARg的年内季节变异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相比而言,FPAR_MOD严重低估了FPARg,低估量超过了FPARg本身的40%;FPAR_LAI也明显低估了FPARg,低估量将近20%,这主要是由于比尔–朗伯吸收定律中k值在整个生长季都被设置为常数0.5,因此用FPAR_LAI去校准FPAR_MOD在该高寒草甸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遥感估算,该高寒草甸的k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变异范围是0.19–2.95。考虑k值的季节变化后,FPAR_NDVI和FPAR_EVI明显地提高了对FPARg的估算精度,二者对FPARg虽然有轻微的高估,但高估量均不到5%(RMSE=0.05)。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EVI)模拟的FPAR和k的季节动态,利用比尔–朗伯吸收定律估算的植被叶面积指数(LAI_
牛犇何永涛张宪洲张宪洲杜明远
关键词:消光系数叶面积指数高寒草甸
西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多功能性及其阈值被引量:1
2020年
生态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认知有助于我们准确评估系统承载能力,并对维持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单个功能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彼此非独立,使得准确量化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具有很大的挑战。我们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收集的NDVI数据,通过整合四个重要的单个功能,量化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多功能性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对沿青藏高原北部样带分布的四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多功能性值进行提取,区分了气候和放牧强度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功能性在高寒草甸具有很高的值。多功能性的低值在不同草地类型中是具有可比性的。年降水量可以解释多功能性沿四种不同草地类型的较大变异,即对多功能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放牧强度可以进一步解释多功能性的变化,即对四种草地类型的多功能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地下生物量、有机碳以及物种丰富度的持续快速下降导致了多功能性的急剧衰退,此时,裸土覆盖率达到了75%,对应的多功能性值为0.233。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展示了高寒草地多功能性的空间格局。多功能性的迅速下降表明,在植被覆盖率降低到25%之后,多功能性可能会崩溃,还会伴随着物种和其他个别功能的快速丧失。本研究可为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退化草地恢复提供依据和指导。
宋明华李猛霍佳娟吴良张宪洲
关键词:放牧强度高寒草地植被覆盖
藏北高原高寒草地草畜平衡评估方法比较被引量:4
2020年
放牧是世界各国利用草地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草畜平衡又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草畜平衡评估方面的方法相对较少,而且往往忽略了非生物因素对牧草产量的动态影响。本研究将长期的野外数据与遥感数据以及温度和降水的气候记录相结合,量化了2000–2016年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藏北高原高寒草地草畜平衡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是基于平衡理论的静态方法和基于非平衡理论的动态方法,同时还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在制定草地可持续管理潜在政策时的不确定性和缺陷。静态算法的结果表明,2000–2016年,除尼玛县(包括双湖县)外,所有县的草地都存在严重的过度放牧现象。相比之下,动态方法结果显示,2000–2016年仅有8年过度放牧,其余9年整个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有盈余。此外,动态方法还发现藏北高原东南和西南地区县域的高寒草地过度放牧,而中部地区县域的高寒草地放牧较少,草地有盈余,这与实地调查结果一致。然而,对于受到人类不合理活动严重干扰的高寒草地,静态方法仍然值得推荐。
曹亚楠武建双张宪洲牛犇牛犇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高寒草地载畜量草畜平衡藏北高原
围栏封育对藏北地表热量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围栏封育是西藏政府用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这项工程不仅会改变围栏区域的植被特征,也会影响藏北地区的地表热量平衡。关于现行的围栏封育工程对当地热量平衡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我们从当地的农牧局收集了藏北各县围栏的范围坐标,将其空间数据化,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表热量平衡系统的模型计算,来探究围栏封育后地表温度、地表反照率和蒸散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会影响藏北高原的地表热量平衡和陆表温度。研究发现日间和夜间的陆表温度变化趋势呈现出非对称日变化,日间的升温幅度大于夜间的降温幅度;反照率的增加导致藏北高原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引起陆表温度降低,中部地区降温幅度最大,达到了每10年下降0.4?0.5℃;东部地区降温幅度最小,为每10年下降0.1?0.2℃;蒸散的减少导致潜热能量输送减少,引起的地表温度升高最大的地区在中部地区,升温幅度大于每10年上升1℃,升温最小的地区在西北部,升温幅度为每10年上升0?0.1℃。
冯云飞邸迎伟张晶张宪洲石培礼牛犇
关键词:围栏封育反照率蒸散藏北高原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被引量:173
2015年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陈德亮徐柏青姚檀栋郭正堂崔鹏陈发虎张人禾张宪洲张镱锂樊杰侯增谦张天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