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民

作品数:29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艺术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篇戏曲
  • 9篇曲生
  • 9篇戏曲生态
  • 5篇戏剧
  • 3篇艺术
  • 3篇生态重构
  • 3篇美学
  • 3篇民国
  • 3篇《陶庵梦忆》
  • 3篇《北洋画报》
  • 2篇当下
  • 2篇学史
  • 2篇义务
  • 2篇应景
  • 2篇生态
  • 2篇士大夫
  • 2篇嬗变
  • 2篇文人
  • 2篇文人士大夫
  • 2篇戏剧观

机构

  • 22篇四川大学
  • 7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铁路工程造...

作者

  • 29篇吴民
  • 2篇石良
  • 2篇罗永平
  • 1篇黄娇
  • 1篇白洁
  • 1篇陈莉萍

传媒

  • 14篇戏剧文学
  • 8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戏剧之家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戏曲研究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199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戏曲生态学视域下的戏曲创作、观演、批评探微被引量:5
2011年
戏曲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的状况与可能,从历史的纵深予以把握可以窥见戏曲生态的发展脉络。戏曲生态至始至终离不开对戏曲创作、观演、批评理论这三者的观照。可以说,任何时代的戏曲生态都首先需要创作铺垫,需要批评反映,需要理论予以最终总结。
吴民
笔记小说中的戏曲原型演绎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2014年
笔记小说作为传统文学体裁之一途,以随笔、杂录、闲话等灵活的艺术形式,对人、事、情感等内容进行精微而本真的描画。这些内容常常成为后世戏曲之原型,推动了民族戏曲剧目体系的完善。笔记小说中的戏曲原型在其往戏曲艺术演绎的过程中,承继了笔记小说本真、率性、真情、奇趣、闹热等朴素因子,同时结合民间说唱、话本、传奇等艺术形式同一题材的民间性审美因子和伦理道德取向,渐次转化为具有深厚观众基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因子极为丰富的戏曲艺术题材。这些驳杂的戏曲艺术题材经过戏曲规整,完善的艺术形式的演绎,遂成为历代戏曲名篇。当下戏曲艺术发展的最大问题即是剧目匮乏的问题,能否透过笔记小说戏曲原型的演绎之路探索戏曲剧目题材的来源,尤其是抓住其中由艺术创作主体的"情志",掺杂民间审美与道德信仰因子,以鲜活精微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一条戏曲原型演绎的精神脉络,是今天戏曲剧目体系重获繁兴不得不研究的课题。这也正是此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吴民石良
关键词:笔记小说
新潮演剧与二十世纪戏曲生态重构及其嬗变
2017年
新潮演剧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内涵包括清末民初的改良戏曲、文明新戏以及学生演剧等一切新的戏剧演出形式。但是,这种概括一方面夸大了新潮演剧内部诸多形式的同质性,企图以共同的精神内涵和美学本质去归纳、厘清;另一方面,过分标举了诸多演剧形式的区别。新潮演剧诸形式其实是在特定戏剧生态场域结构中的有机组成,其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必须从二十世纪戏曲生态重构与嬗变全局予以把握。
吴民
关键词:戏曲生态嬗变
从《陶庵梦忆》看明末戏曲生态与审美取向被引量:1
2010年
前言张岱的《陶庵梦忆》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晚明小品之经典,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时代变故的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美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吴民
关键词:家班戏剧研究中国美学史文人士大夫
鲁迅戏曲观及其对当下的启示——兼与南京大学陈恬商榷被引量:2
2015年
鲁迅在文学成就以外,其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研究也颇有成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和戏曲领域。鲁迅的戏曲观,乃是在乡土母体文化的背景下滋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精神的感召,具有极强的乡土意识和时代革命精神。在鲁迅看来,乡土母体文化滋长的民间民俗戏曲艺术,是值得同情地理解的;兼具传统乡土母体文化基因与时代启蒙精神的改良戏曲,也是值得激赏的;然而与乡土母体文化断裂,与时代启蒙精神无涉的都市雅致京剧,甚至精粹如梅兰芳博士,都是需要加以批判地理解的。
吴民
关键词:戏曲观
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建构初探被引量:1
2012年
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复苏到陷入危机的陡转。作为应对,戏曲艺术界提出"振兴"的口号,而戏曲理论界则着力于构建现代化的民族戏曲美学体系,以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构建是一种具有使命意义的艰苦卓绝的开掘,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之功。基于此,本文对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建构初成体系,但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对具体艺术实践的指导上,仍存在问题,需要同仁们继续探索。
吴民
关键词:戏曲美学体系戏剧观
从乡土到都市:“应节、义务戏”的衰败与近代戏曲生态嬗变被引量:2
2019年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戏曲生态格局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历史时期。总体而言,清代中后期形成的戏曲生态格局,在20世纪以后,受到多重外部生态要素影响,不断发生改变。其中,从乡土到都市的变迁,是所有影响要素中最大的影响因子。晚清民国报刊所载"应节应景戏""义务戏"史料及其衰败的事实,反映了民国戏曲生态由乡土向都市嬗变过程的艰难,以及注定无法完成的命运。
吴民
关键词:民国报刊
政治禁演与民间风情的悖谬——建国初期“坏戏”艺术趣味重估被引量:7
2015年
建国初期,"坏戏"遭到禁演。这些"坏戏"大部分都曾经是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在这些剧目的盛行与被禁之间蕴含着戏曲艺术接受(包括一些低级趣味,如色情、凶杀、暴力等)与国家政治教化的极大鸿沟。而1957年对禁戏的全面解放,是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第一次向艺术接受规律妥协,但这种妥协必然是不彻底的,也必然是短暂的。超越政治教化以外太远的艺术,或是完全依附于政治的艺术,都必然是短命的。
吴民
关键词:建国初期
从乡土到都市:晚清民国报刊“应节应景戏”“义务戏”史料与近代戏曲生态嬗变被引量:1
2019年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戏曲生态格局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历史时期。总体而言,清代中后期形成的戏曲生态格局,在二十世纪以后,受到多重外部生态要素影响,不断发生改变。其中,从乡土到都市的变迁,是所有影响要素中最大的影响因子。内在的母体乡土文化的驱动力渐次减弱,戏曲不再单纯叙说农耕文明与传统封建士大夫主张的文化价值体系。戏曲本体生态虽然延续了清代中后期戏曲生态体系中的精致化表演传统,但都市兴起的新的观剧诉求,又在悄然内耗着戏曲表演的体系。尤其是西方舞台经验和技术的传入,以及商业化票房的驱使,母体生态、本体生态随着外部生态嬗变,随着母体文化的驱动力丧失,都市戏曲新生态的独立品格诉求突出。即都市戏曲生态体系对乡土生态体系的取代之势,不断抬头。然而这注定是无法完成的历史任务。晚清民国报刊所载“应节应景戏”“义务戏”则反映了民国戏曲生态由乡土向都市嬗变过程的艰难,以及注定无法完成的命运。
吴民
关键词:民国报刊
从《清稗类钞·戏剧类》看清末戏曲生态及其流变
2014年
《清稗类钞·戏剧类》是关于清代戏曲发展流变的重要文献资料,透过其中的具体篇目,可以基本勾勒出清末戏曲生态发展与流变之原貌,并可进一步推究流变之缘由。此外,该著作中某些宝贵的资料为理解戏曲审美本质、戏曲艺术经营发展之基本规律等问题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力图寻找到戏曲历史生态发展之合理轨迹,并对照当下戏曲发展实际,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发展提供积极有益之借鉴。
吴民
关键词:清末戏曲生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