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龙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震源
  • 3篇应力场
  • 3篇震源机制
  • 2篇地壳
  • 2篇应力场特征
  • 2篇强地震
  • 2篇中强地震
  • 2篇核爆
  • 1篇地壳深部
  • 1篇地壳深部构造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裂缝
  • 1篇地下核爆炸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学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灾害
  • 1篇灾害预测

机构

  • 6篇长安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6篇王卫东
  • 6篇卞龙
  • 5篇郑怡
  • 2篇赵云峰
  • 1篇刘芳
  • 1篇张永志
  • 1篇祝意青

传媒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地震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陕西渭河盆地地裂缝的构造机理被引量:2
2016年
分析研究了渭河盆地及邻区介质品质因子分布、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和形变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裂缝,特别是渭河盆地东部的西安地裂缝,存在明显的深部构造背景:1在渭河盆地的东部地区存在结构较为松散、介质强度较弱、近北东向展布的巨厚沉积层,渭河盆地东部的西安地区位于地震波低Q值区的梯度陡变带边缘和第四系沉降梯度陡变带上,两梯度陡变带的延伸方向均接近北东向,与临潼—长安断裂的展布方向一致,也与西安地裂缝的延伸方向相同,表明此区域深部的地质结构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构造基础。2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处于NNW向水平拉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容易产生NE—NEE向的正断层活动,地表则表现为以垂直沉降和水平张开活动为主,呈NEE向展布的地裂缝。3形变测量结果表明,盆地中部与南北两侧相比,张应变较大,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应力环境。
王卫东郑怡张永志赵云峰卞龙
关键词:渭河盆地地裂缝介质品质因子震源机制应力场
核爆与地震的区域记录特征分析
2015年
检测与识别地下核爆炸,是军控核查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各类识别方法中,地震学方法是最主要的,识别小当量核爆炸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核爆识别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2009年5月25日8点54分朝鲜发生了震级ML4.9的核爆事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了该事件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多个天然地震记录的时频特征,计算了该事件倒谱的特征并与天然地震的倒谱进行了比较,计算了该事件 Rg 波的波谱并由此估算了这次事件的震源深度。
王卫东郑怡卞龙
关键词:地下核爆炸地震学识别方法天然地震
陕西南部地区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2015年
陕西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属秦巴断块隆起,系由东西走向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为我国东西和南北巨型构造的交汇地带,是连接青藏块体和华北、华南地块的过渡区,也是多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用来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特别是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形变特征,对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
王卫东郑怡卞龙
关键词: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应力场特征地壳深部构造构造应力场动力学过程
陕西南部地区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属秦巴断块隆起,系由东西走向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为我国东西和南北巨型构造的交汇地带,是连接青藏块体和华北、华南地块的过渡区,也是多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王卫东郑怡卞龙
关键词: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场特征地壳稳定性灾害预测
核爆与地震的区域记录特征分析
朝鲜发生了震级ML4.9的核爆事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了该事件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多个天然地震记录的时频特征,计算了该事件Rg波的波谱并由此估算了这次事件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其Rg波低谷点频率为0.25Hz;利用Patton...
王卫东郑怡卞龙
关键词:震源深度小波变换
文献传递
双差地震定位法误差定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双层地壳模型,在下地壳中构造若干地震事件构成事件簇,分别在真实震源位置中添加不同程度的噪声后作为初始震源位置进行重定位,重定位中分别使用均匀分布和仅分布于事件簇一侧的台站,分析了初始震源位置和台站分布情况对双差重定位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台站均匀分布情况下,当初始震中位置偏离真实震中小于22.3km时,双差重定位后事件的震中位置平均偏离真实震中小于3.1km,事件间的相对震中距离为2.9km与真实值3.35km接近,重定位后事件深度分布比真实事件集中;重定位后事件间的相对震中位置与添加的噪声水平关系不大,表明双差重定位法得到的事件间的相对震中位置更加稳定。当台站仅分布于震群一侧时,重定位结果与台站均匀分布时基本相同,表明台站分布对双差重定位结果影响不大。最后对双差重定位中最大震源对距离参数MAXSEP的分析表明,当事件簇中震源对平均距离比MAXSEP稍大时,重定位结果中部分事件的震源位置可能是不可靠的。
赵云峰王卫东祝意青刘芳卞龙
关键词:误差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