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虎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畸形
  • 7篇后路
  • 7篇儿童
  • 6篇手术
  • 6篇脊柱
  • 5篇外科
  • 4篇治疗儿童
  • 4篇先天
  • 4篇内固定
  • 4篇颈椎
  • 4篇脊柱侧
  • 3篇手术治疗
  • 3篇椎体
  • 3篇外科手术
  • 3篇先天性
  • 3篇小儿
  • 3篇脊柱侧凸
  • 3篇侧凸
  • 2篇治疗小儿
  • 2篇枢椎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儿童医...

作者

  • 16篇刘虎
  • 12篇张学军
  • 11篇郭东
  • 8篇李承鑫
  • 6篇白云松
  • 6篇潘少川
  • 6篇祁新禹
  • 6篇曹隽
  • 6篇李浩
  • 3篇孙琳
  • 2篇李成鑫
  • 2篇范竟一
  • 2篇高荣轩
  • 2篇孙记航
  • 1篇孙保胜
  • 1篇孙琳
  • 1篇于凤章
  • 1篇范竞一

传媒

  • 7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武警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路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初步探讨后路寰枢椎螺钉钢板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治疗的22例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2例,女10例;年龄(8.2±2.8)岁。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系统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损伤程度及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记录植骨融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8±14.5)个月。20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术,2例经口松解后再行后路复位融合术;22例患儿术中无一例脊髓或椎动脉损伤。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ADI分别为(2.6±1.3)mm、(2.7±1.0)mm,CAA分别为(143.1±6.4)°、(142.7±8.5)°,SAC分别为(18.7±3.4)mm、(18.9±3.0)mm;与术前ADI[(9.0±3.2)mm]、CAA[(120.5±13.1)°]、SAC[(13.6±5.2)mm]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3例患儿ASIA分级均达到E级,所有患儿颈椎CT重建可见骨性融合良好,寰枢椎均达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定及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解剖复位及良好固定,并可获得较理想的植骨融合效果。
刘虎郭东张学军姚子明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先天畸形
唐氏综合征患儿寰枢椎不稳定颈后路内固定术的疗效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患儿寰枢椎不稳定(atlantoaxial instability,AAI)行颈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6至2018-11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DS伴AAI患儿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14岁,平均(6.9±3.1)岁。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并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椎体、C_(1)侧块、C_(2)椎弓根发育情况及椎动脉(VA)情况,有脊髓受压表现的患儿进一步完善颈椎MR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行颈椎CT平扫+重建了解寰枢椎对位、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距(atlas-dens interval,ADI)及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数值。结果术后随访1.6~4.9年,平均(2.6±1.2)年。10例行C_(1)侧块螺钉及C_(2)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用枕骨板连接C_(1、2)螺钉行枕-颈固定融合。ADI由术前的(7.0±2.1)mm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0.8)mm(P<0.01),SAC由术前的(13.6±5.2)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0)mm(P<0.01)。术后第3及6个月定期行颈部CT检查,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结论对DS患儿伴AAI行后路C_(1)、C_(2)螺钉固定及枕骨板等内固定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虎李承鑫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寰枢椎不稳定内固定
8字钢板技术治疗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肢体过度生长44例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及定期随访,探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生长引导技术)在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控制肢体过度生长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对44例(共61例患肢)存在下肢成角畸形及肢体过度生长的患儿进行矫治。通过影像学检查,随访患儿术后下肢成角及长度变化。结果上述患儿术后随访5—36个月,其中膝关节矢状面、冠状面成角共50例患肢,术后股骨一胫骨角(Femur—Tibiaangular,FTA)平均纠正9.1°;胫骨弯曲畸形1例,术后纠正8°;踝关节外翻1例,胫骨与远端平面成角(Lateraldistaltibialangle,LDTA)纠正11°。肢体过度生长共13例患肢,术后下肢长度差平均减少0.5cm。上述病例中,13例患儿已拆除钢板。1例因阻滞螺钉松动,于术后7个月更换;1例K—T综合征患儿拆除钢板时发现骺板变形。1例下肢成角畸形患儿因术后骺阻滞、螺钉意外断裂更换。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骺早闭、伤口感染及畸形复发等情况。结论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可以有效矫正有生长潜力的下肢成角畸形,限制肢体过度生长,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花费低,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注意掌握其适应证和技术要点,规范操作,定期随访,并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相关并发症。
范竞一孙琳张学军李承鑫孙保胜祁新禹白云松郭东曹隽刘虎高荣轩于凤章潘少川
关键词:下肢畸形先天性外科学四肢四肢外科学
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术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儿童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1个月~14岁(5.32±4.48岁)。颈椎后凸病因:神经纤维瘤病2例,先天性4例,医源性1例,结核性1例,成骨不全1例。8例术前有颈部疼痛,5例合并神经功能损伤(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2例伴颈椎脱位,2例伴脊柱侧凸畸形。术前采用Halo头环牵引2例,颅骨牵引1例,悬吊牵引1例,平衡悬吊牵引2例。5例单纯行前路矫形手术(神经纤维瘤病2例,先天性1例,医源性1例,成骨不全1例);4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先天性3例,结核性1例),其中一、二期(松解后牵引)各2例。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计算矫形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及脏器损伤并发症。单纯前路手术患者后凸Cobb角度由术前45°~85°(72°±16°)矫正至术后0°~30°(12.6°±14.1°),矫正率63%~100%[(83±19)%];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40°~85°(55°±20°)矫正至术后0°~30°(16.3°±12.5°),矫正率33%~100%[(64±28)%]。随访3~6年(4±1年),融合节段均在术后3个月实现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矫正率无丢失,无内固定失效。4例患儿末次随访出现邻近节段退变,3例患儿出现远端交界性后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为E级。结论:根据病因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不确定性,远期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和远期交界性后凸的风险不容忽视。
李承鑫田苡任刘虎任强祁新禹张学军
关键词:儿童手术治疗疗效
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对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郭东曹隽张学军潘少川祁新禹白云松刘虎孙琳李成鑫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 研究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CT确诊并手术的29例颈椎畸形伴上颈椎不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立颈椎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置钉及内固定手术,获得个体化置钉数据,再进一步术中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矫形及内固定治疗.结果 22例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术中置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全部置钉成功,无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所有22例术后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寰椎齿突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明显缩小,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明显增大,延髓腹侧受压明显减轻或消失.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二次植骨融合,1例同期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1例行枕骨大孔减压术,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结论 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可提高置钉成功率,有效保护椎动脉及神经根,提高安全性,特别是对儿童颈椎畸形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李浩李承鑫张学军郭东范敬一刘虎孙记航潘少川
关键词:颈椎骨钉
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
目的研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伴枕颈不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CT确诊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手术的38例上颈椎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一期采取...
李浩李承鑫张学军郭东范敬一刘虎潘少川
关键词:后路儿童
椎体-肋骨撑开术及椎体-椎体撑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2019年
目的针对椎体-肋骨撑开术与椎体-椎体撑开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2010年接受椎体-肋骨撑开术(为椎体-肋骨撑开组)或椎体-椎体撑开术(为椎体-椎体撑开组)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初次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廓(T1至T12)椎体高度及肺功能变化,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例患儿(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各14例)。两组患儿脊柱侧凸类型构成比、初次手术年龄和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肋骨撑开组主弯Cobb角的初次手术矫正率及末次手术矫正率均低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0.05)。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患儿初次手术前的平均胸廓(T1至T12)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的胸廓(T1至T12)高度与各自初次术前的胸廓高度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胸廓(T1至T12)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FVC、FEV1值均高于初次手术前水平(P<0.05)。椎体-肋骨撑开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大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0.05)。结论椎体-肋骨撑开术与传统生长棒椎体-椎体撑开术矫形效果相同,均可有效地矫正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畸形并改善术后肺功能。对于胸廓畸形严重、椎体发育较差的EOS患儿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刘虎孙琳张学军
关键词:脊柱侧凸矫形外科手术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椎体破坏患儿手术治疗后脊柱及椎体形态改善情况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脊柱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患儿行后路器械局部固定术后,病变椎体的生长等问题缺乏相关报道。目的:评价LCH椎体破坏患儿行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及随访观察术后矫正效果的维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椎体破坏入院治疗且病理确诊为LCH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及内固定取出前均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行脊柱CT检查,测量椎体病变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椎体高度。末次随访复查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椎体高度。比较后路矫形手术前后、内固定取出时、末次随访时椎体破坏部位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角、病变椎体高度变化。结果:共纳入21例患儿。与术前比较,术后Cobb角(18.6°±13.2°vs 4.4°±3.4°)和局部后凸角(4.7°±17.2°vs-0.1°±10.4°)降低(P<0.01)。首次手术后与取出内固定器械后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器械取出后与末次随访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取出内固定器械后病变椎体高度增加[(8.2±4.3)mm vs(9.3±3.7)mm,P<0.01]。与取出内固定器械后比较,末次随访时病变椎体高度增加[(9.3±3.7)mm vs(10.5±4.7)mm,P<0.01]。后路器械固定术后至内固定取出期间椎体年生长速度与内固定取出后至末次随访期间椎体年生长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0.2)mm/y vs(1.0±1.0)mm/y,P<0.05]。结论:脊柱LCH患儿经后路手术可改善局部后凸及侧弯畸形,其矫形效果能稳定维持,病变椎体术后能继续生长。
刘虎张学军曹隽祈新宇白云松郭东李浩
关键词: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椎体破坏
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儿童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4~11.4岁,平均(5.0±3.1)岁。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颈椎后凸畸形1例,椎管内肿瘤手术后颈椎后凸畸形2例。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畸形节段的后凸角。结果治疗前颈椎后凸角为(62.8±30.8)°,术后为(14.3±9.2)°,颈椎后凸矫正率为(77.1±12.2)%。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角为(16.6±9.8)°。结论对于存在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行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虎李承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