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东

作品数:66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3篇脊柱
  • 32篇脊柱侧
  • 28篇儿童
  • 23篇脊柱侧凸
  • 23篇侧凸
  • 22篇先天
  • 21篇畸形
  • 20篇手术
  • 20篇外科
  • 20篇先天性
  • 13篇椎体
  • 11篇后路
  • 11篇半椎
  • 11篇半椎体
  • 9篇外科手术
  • 9篇外科学
  • 9篇先天性脊柱侧...
  • 8篇脊柱侧弯
  • 6篇治疗儿童
  • 6篇儿童先天性

机构

  • 6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66篇郭东
  • 59篇张学军
  • 43篇白云松
  • 41篇祁新禹
  • 32篇曹隽
  • 21篇李承鑫
  • 17篇孙保胜
  • 12篇高荣轩
  • 11篇潘少川
  • 11篇刘虎
  • 11篇李浩
  • 10篇冯磊
  • 8篇孙琳
  • 6篇于凤章
  • 6篇李多依
  • 5篇范竟一
  • 5篇孙记航
  • 4篇李成鑫
  • 3篇彭芸
  • 2篇刘薇

传媒

  • 29篇临床小儿外科...
  • 8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中华骨与关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武警医学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5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11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尺骨延长治疗儿童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前臂畸形26例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总结26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尺骨截骨Ilizarov技术和骨外固定器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进行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尤其是伸直功能锻炼。结果8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肘内翻、腕关节尺偏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增加10°-16°,旋后增加11°-14°。1例发生暂时性桡神经麻痹,1例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低龄患儿出现指间关节屈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结论采用尺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前臂畸形具有改善外观和功能的作用。治疗期间应注意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问关节的康复训练,尤其是低龄儿童。
孙琳郭东孙保胜于凤章张学军李成鑫祁新禹潘少川
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管理方案的效果评价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7.4±4.1)岁。根据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ERAS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ERAS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高蛋白饮食、缩短禁食水时间、优化麻醉方案、多模式镇痛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饮食、疼痛评分、化验检查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 d内ERAS组患者体温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为(1.0±0.8)d和(2.5±0.9)d,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的(3.4±0.8)d和(4.0±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ERAS组患者C-反应蛋白为38(8,46)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22,9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水平ERAS组为(110.7±9.6)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5±1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术后ERA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例(27.6%)和9例(30.0%)患者出现并发症(P=1.000),两组均以轻度腹痛、腹胀最为常见,多数未予特殊处理。结论ERAS是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瀚文刘昊楠赵梦奇郭东李多依祁新禹曹隽姚子明石海霞张学军
关键词:脊柱疾病脊柱畸形儿童
迭代重建算法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及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是否可以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扫描中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以减少放射线对患儿的损伤。方法:连续选取36例因脊柱病变需要复查脊柱CT的患儿行80kV,50mA低剂量扫描作为观察组,将所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0.625mm的MBIR图像、ASIR图像、FBP图像。所有患儿治疗前的脊柱CT检查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120kV,余扫描参数不变,图像重建为0.625mm的FBP图像。四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1~4分制(3分合格,4分最好)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椎体结构显示能力;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L1椎体以及同层面背侧肌肉的CT值及噪声值,并计算椎体的SNR及CNR。同时并记录两次检查剂量报告表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图像以及观察组的MBIR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客观噪声结果:观察组MBIR、ASIR、FBP以及对照组FBP图像分别为17.35±2.70、50.89±4.24、76.68±7.11、28.49±3.25,信噪比分别为5.75±1.05、2.74±0.41、1.90±0.28、4.19±0.43;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14±0.91、2.74±0.38、1.892±0.33、4.46±0.86;观察组放射剂量CTDIvol、DLP分别为(0.77±0.02)mGy,(51.28±11.67)mGy·cm,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5.47%,64.76%。结论:应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结合MBIR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达到减少患儿放射损伤的目的。
孙记航于彤刘勇李昊岩王东潜郭东曹隽彭芸
关键词:儿童
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31例报告与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统计分析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为儿科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上报至北京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1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儿童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涉及药品以抗微生物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结论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合理用药等可能导致儿童严重ADR发生。
刘薇史强郭东
关键词:儿童药品不良反应
儿童SDSG 5/6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后骨盆平衡情况变化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伴不平衡型骨盆[即脊柱畸形研究学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分型5和6型]患者中手术复位及重建腰骶前凸对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手术治疗的23例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男2例,女21例,年龄9.6±2.4岁。均为L5滑脱,术前均伴有骨盆后倾。SDSG分型5型21例,6型2例。均行减压复位腰骶后凸矫正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L5倾斜角(L5 slope,L5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程度(slip percentage,SP)、SDSG发育不良腰骶角(SDSG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Boxall′s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Dubousset′s腰骶角(Dub-LSA)、腰骶后凸角(kyphotic Cobb angle,k-Cobb)。根据术后1年时骨盆旋转情况分为术后平衡型骨盆组和不平衡型骨盆组,对比两组患者后凸改善、滑脱复位率及近端固定椎的差异。结果:随访26±11个月(13~48个月),术后1年时PI无显著性改变(P>0.05),SS及Dub-L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PT、L5S、LL、SP、SDSG dys-LSA及BSA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k-Cobb由术前11.6°±12.8°改善至-11.5°±16.3°(P<0.05);滑脱复位率为(85.5±16.4)%。术后1年时23例患者中有5例(22%)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平衡组患者滑脱复位率显著性高于不平衡组(90.9%vs.76.2%,P<0.05),两组腰骶后凸改善及近端固定椎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儿童SDSG5/6型发育不良性腰骶滑脱可有效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部分患者可从不平衡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且骨盆平衡的改善与滑脱复位相关。
郭东姚子明张学军李承鑫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
关键词:腰椎滑脱发育不良儿童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2021年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
曹隽张学军白云松高荣轩郭东冯磊
关键词:半椎体切除术
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对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郭东曹隽张学军潘少川祁新禹白云松刘虎孙琳李成鑫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7.6±2.3)岁;病程范围为3~10个月,平均病程为(5.6±1.5)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时间达36~48个月,平均(41.2±3.4)个月。分析患儿术前及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局部后凸角、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ESR值为(20.2±5.8)mm/1 h,较术前[(50.2±13.3)mm/1 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8,P<0.01);CRP值为8(2,10)mg/L,较术前[20(4,30)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2,P<0.01);Cobb角为(11.6±3.7)°,较术前[(25.2±6.7)°]明显改善(t=10.334,P<0.01);腰椎后凸角为(35.6±5.4)°,较术前[(15.2±47)°]明显改善(r=23.500,P<0.01)。术前共有54例患儿(79.4%)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术后末次随访时降至8例(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4,P<0.01)。患儿术后植骨融合均达到BridwellⅠ级标准,融合率达100%,融合时间为3~11个月,平均为(6.6±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有4例(5.9%)发生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在使用抗结核药品有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腰椎结核患儿腰椎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植骨融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确切。
白云松张学军曹隽冯磊祁新禹郭东姚子明李承鑫
关键词:腰椎儿童外科手术
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郭东姚子明高荣轩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关键词:早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后路融合
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自1989年至2007年应用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的体会。方法对于下肢成角畸形,以及由于肢体过度生长造成的肢体不等长,采用U型钉皮下置入方法(亦即Blount临时骺阻滞钉技术)。如果达到治疗效果,即时取出,如果暂时未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在置入U型钉后1年左右暂时取出,3个月后重新置入,以避免损伤骨骺。结果共有16例患儿接受了临时骺阻滞技术的治疗。1例先天性单侧肢体过度生长,1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单侧肢体过度生长,2例K-T综合征,2例Proteus综合征,4例重度双侧膝外翻,1例内生骨软骨瘤合并膝外翻畸形,2例外伤骺早闭造成的膝外翻,1例骨骺发育不良合并膝外翻,1例Blount's病,1例佝偻病合并膝内翻。2例U型钉脱出,无断裂现象,1例出现骨骺变形,1例在置钉位置出现软骨样组织增生,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结论骨骺未闭合之前的儿童存在生长发育的潜力,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患有肢体过度生长导致的肢体不等长,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下肢成角畸形,可以采用临时骺阻滞技术,依靠自身的生长发育能力,自动调节后予以矫治。该方法具有创伤小,近似微创,手术较为简单,效果良好的优点。但是,置入钉的数量、位置、体内维持的时间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孙琳孙保胜张学军李承鑫祁新禹白云松郭东于凤章潘少川
关键词:儿童下肢不等长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