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茹芬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碘131联合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碘131联合甲巯咪唑用于治疗甲亢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骨代谢指标及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C趋化因子配体22(CCL2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碘131联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骨代谢指标及血清CXCL10、CCL22水平。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_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_4)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7%,高于对照组(76.1%)(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CT)、骨钙素(BGP)水平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H水平均升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XCL10、CCL22水平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碘131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骨代谢情况,调节Th1/Th2细胞的失衡,降低CXCL10、CCL22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
- 陈茹芬叶伟坚罗剑彬刘苑红黎秀娟
- 关键词:碘131甲巯咪唑甲状腺功能亢进骨代谢
- 99mTc-MIBI双时相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分析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行以99mTc-MIBI双时相显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门急诊就诊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并检出高钙血症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及调查回访等方式,收集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如99mTc-MIBI双时相显像、超声、CT等,手术患者的病理结果等资料,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所选患者分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组和非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组。通过对数据统计及分析,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中99mTc-MIBI双时相显像的应用价值。结果:58例高钙血症患者中,经99mTc-MIBI双时相显像检查,35例确诊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其中甲状旁腺腺瘤32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甲状旁腺癌1例。经B超检查,35例确诊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其中甲状旁腺腺瘤20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另外有38例CT检查资料,30例确诊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其中甲状旁腺腺瘤14例。结论: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中,尤其甲状旁腺腺瘤,99mTc-MIBI双时相显像的应用临床价值显著。
- 刘苑红谢胜刘育业陈茹芬李德祥
-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X线片证实为单侧粗隆间骨折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X线片、64排CT扫描,记录X线片、64排CT扫描结果,对其股骨粗隆间骨折块数、骨折骨皮质连续性及骨折端稳定性评估进行统计。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块数方面,64排CT扫描与术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与X线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5)。骨折骨皮质连续性方面,64排CT与X线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64,P<0.05);骨折端稳定性评估结果方面,64排CT与X线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6.97,P<0.05)。结论:64排CT三维重建能够更准确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解剖学变化,更能确切的体现出骨折部位的真实情况及稳定性、骨折块的数量。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内固定方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缪海雄陈茹芬黄启弟王斌邵晏清黄守镔
- 关键词:64排CT三维重建股骨粗隆间骨折
- 放射性^131I对甲亢TRAb、TSH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放射性131I对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影响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1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RAb的水平变化,探讨甲减患者TSH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患者三碘甲状腺氨酸(T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TRAb、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总甲状腺素(FT4)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TPOAb)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44例(36.67%),以治疗后TSH水平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T3、TT4、TRAb、FT3、FT4、TGAb、TPOAb为自变量,结果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治疗后TSH水平与TT3、TT4、TRAb、FT3、FT4呈负相关(P〈0.05),与TGAb、TPOAb呈正相关(P〈0.05)。结论放射性131I治疗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效果显著,但要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 陈茹芬叶伟坚罗剑彬刘苑红
- 关键词:GRAVES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促甲状腺激素
- 原发性肝癌双介入化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方法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泵+门静脉泵灌注化疗.用增强CT、B超和核素显像测定肿瘤所属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范围,数目及血流情况.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72.0%;术后门静脉血流量(1 429.6±96.6)ml/min,明显低于术前(1 615.8±71.3)ml/min(t=2.314,P<0.05);脾静脉血流量(7 863.1±27.6)ml/min,明显低于术前(10611.5±30.1)ml/min(t=2.411,P<0.05);25例肝癌中,CT、B超、核素显像的阳性率分别为88.8%、80.0%、90.0%,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对评价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 涂建新张春云闻旭威陈茹芬
- 关键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肝血流
-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和胱抑素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 2014年
-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临床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组3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6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采取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对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检测,并检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比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结果各组GFR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99mTc-DTPA GFR以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对于判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 陈茹芬李斯毅林占钟伟强李枢叶伟坚
-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C糖尿病肾病
- 速避凝与普通肝素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比较速避凝与普通肝素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安全性。方法将30例CRRT患者分为2组,A组是有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患者,用速避凝抗凝;B组是无出血倾向患者,用普通肝素抗凝。观察用药前后血滤器凝血情况、血滤器使用寿命、临床出血情况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TT)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凝血情况、血滤器使用寿命及静脉穿刺点压迫时间上结果相似,但速避凝对APTT、TT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较普通肝素小。结论在有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患者行CRRT时,应用速避凝抗凝较用普通肝素安全有效。
- 陈茹芬张小珍
- 关键词:速避凝普通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出血
- 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清除术后血清Tg与^(131)I-全身显像的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与131I-全身显像(131I-WBS)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清除术后诊断及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检测48例DTC患者甲状腺清除术后血清Tg水平,在给予5.55GBq131I-治疗5~7d后行131I-全身显像,对131I-全身显像所示肿瘤转移灶的数量和范围行半定量法评分,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Tg与131I-全身显像评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DTC血清Tg与131I-全身显像评分之间关系的差异。结果 87.95%(73/83)的DTC患者甲状腺清除术后血清Tg水平和131I-WBS显像符合,9.64%(8/83)的DTC患者血清Tg阳性(Tg>0.10μg/L)而131I-WBS阴性,有2.41%(2/83)的DTC患者血清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肿瘤转移灶浓聚131I)。DTC甲状腺清除术后血清Tg水平与131I-全身显像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725~0.849,P<0.01),不同病理类型的DTC血清Tg水平与131I全身显像评分之间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C甲状腺清除术后血清Tg水平与131I全身显像有相关性,Tg水平升高预示DTC患者体内存有大量肿瘤转移灶,应对其密切随访并给予适当治疗。
- 陈茹芬叶伟坚罗剑彬刘苑红黎秀娟王梅珍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 DR、CT和ECT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对比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放射性核素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对于骨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怀疑为骨转移患者149例,对比分析其DR、CT及ECT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ECT对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75.17%、71.67%、43.33%)均显著高于DR(51.68%、41.67%、27.84%)和CT(54.36%、55.50%、2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T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89.66%、96.63%)与DR(93.10%、96.15%)和CT(93.10%、96.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T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优于DR和CT,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 陈茹芬叶伟坚罗剑彬刘苑红蓝博文代海洋
- 关键词:骨转移瘤计算机断层扫描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配合不同骨水泥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后骨密度变化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行不同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配合活性维生素D3、钙剂和密钙息治疗后骨密度变化,了解两种骨水泥对骨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改善的意义。方法两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3~7d及术后12个月测定骨密度。结果4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骨密度均有好转,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和预混合磷酸钙骨水泥对骨折外其他部位骨密度改善并无多大意义,而对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改变是否存在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 陈茹芬叶青山姚伟琼郭汉明吕汉文
- 关键词: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