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光动力联合电灼治疗尖锐湿疣222例被引量:7
- 2010年
- 国内外已有学者将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用于尖锐湿疣(CA)的治疗,均有疗效。为探讨这种治疗方法,我们于2007年3月,采用ALA—PDT治疗CA,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朱林榆陈彬宣暄李秉煦
- 关键词:电灼治疗尖锐湿疣PDTALA
- 温州地区8591例浅部真菌病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评估直接镜检法对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8591例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进行直接镜检。结果:近五年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种浅部真菌病发病种类和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以手足癣(33.3%)、甲癣(23.3%)、花斑癣(12.8%)为前三位。镜检阳性率排在前三位的是股癣(68.8%)、花斑癣(68.4%)、马拉色菌毛囊炎(63.1%),总阳性率为55.0%。结论:温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直接镜检法作为真菌学检验方法经济、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使用。
- 吴玲剑陈彬李超徐云升李秉煦
-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显微镜检查阳性率
- 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伴脑炎及癫痫一例被引量:1
- 2010年
- 患儿男,6岁,因反复皮疹伴发热、头痛、呕吐4年.间歇性癫痫发作1年余,复发加重8天,于2009年2月18日入院.患儿4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全身红斑及散在皮疹,皮疹在1天内迅速增多,弥漫全身,并在原有皮疹的基础上出现小脓疱,无黏膜破损,脓疱出现时开始发热,体温高达39.0℃,伴有头痛,于当地诊所治疗(诊疗经过不详),约5天后全身脓疱干洞脱屑,遗留脓痂及鳞屑,体温降至正常.
- 宣暄朱林榆陈彬李秉煦
- 关键词: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癫痫发作反复皮疹脑炎全身红斑
- 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荨麻疹组(322例)和皮炎、湿疹组(201例)进行分类;应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吸入、食入、其他变应原检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阳性率荨麻疹组为87.89%,皮炎、湿疹组为83.08%;从过敏原分布特征来看,以多种、多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多;皮炎、湿疹组内少年组与中老年组之间阳性率差异较大。荨麻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4.97%)、霉菌(占49.38%)、海鲜类(占31.37%)、组胺(占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剂(占14.29%)、抗氧化剂(占13.66%)、蛋黄(占12.11%)、甜味剂(占9.01%)、香料和药草(占7.45%);皮炎、湿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5.22%)、霉菌(占36.82%)、海鲜类(占31.84)、重金属(占15.92%)、抗氧化剂(占13.43%)、组胺(占12.44%)、食用防腐剂(占11.44%)、酵母(占8.46%)、谷类(占7.96%)、蛋黄(占7.46%)、广泛环境毒素(占7.46%)。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宣暄吴灵欧朱林榆陈彬李秉煦
- 关键词:生物共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
- 温州地区103例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了解近6年来温州地区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拟诊为头癣的患者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结果:103例头癣中脓癣45例(43.69%)、黑点癣31例(30.10%)、白癣27例(26.21%),未发现黄癣。主要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菌27例(31.03%)、紫色毛癣菌23例(26.44%)、须癣毛癣菌18例(20.69%)。结论:温州地区头癣患者中以脓癣为主,黑点癣次之;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为主。
- 吴玲剑杨毅陈彬
- 关键词:头癣病原菌
- 生物共振仪对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脱敏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仪对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脱敏的疗效。方法运用德国生产的MORA-SUPER生物共振仪对143例慢性、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并按疾病和年龄分组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检测前三位的是螨虫、霉菌及海鲜类;其次为组胺、酵母、食用防腐剂、抗氧化剂、蛋黄等。143例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脱敏的痊愈率为27.3%,有效率为62.9%。特应性皮炎有效率最高(80.0%),湿疹最低(53.8%);荨麻疹痊愈率最高(32.7%),颜面再发性皮炎最低(14.3%)。三组之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共振对慢性、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
- 宣暄吴灵欧朱林榆陈彬李秉煦
- 关键词:生物共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脱敏治疗
- 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伴脑炎及癫痫一例
- 患儿男,6岁,因"反复皮疹伴发热、头痛、呕吐4年,间歇性癫痫发作1年余,复发加重8天"于2009年2月18日入院。患儿4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全身红斑及散在皮疹,皮疹在1天内迅速增多,弥漫全身,并在原有皮疹的基础上出现小脓...
- 宣暄朱林榆陈彬李秉煦
- 文献传递
- 银屑病伴发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7例住院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高尿酸血症组、尿酸正常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银屑病伴发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8.56%;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红皮病型损害、泛发性脓疱型损害、伴有脂肪肝及伴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高血压病、红皮病型损害是影响银屑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5.571,3.611,2.884。泛发性脓疱型损害可能是银屑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OR值为0.082。结论银屑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可能与红皮病型损害、泛发性脓疱型损害、脂肪肝、高血压病有关;银屑病的特殊损害是影响血尿酸增高的重要因素。
- 张琼翔陈彬吴云李秉煦
- 关键词:银屑病高尿酸血症
- 银屑病与系统性疾病被引量:2
- 2010年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重度银屑病患者常伴发一系列的内科疾患,如: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因此,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而非单纯的皮肤病.Th1型细胞因子是银屑病与其伴发症的共同免疫基础.为了更有效的治疗银屑病及其伴发症,应提倡综合治疗,需考虑到银屑病与其伴发症在治疗方面的相互影响,另外以潜在炎症基础为治疗靶点的药物可同时治疗银屑病及其伴发症.
- 陈彬李秉煦
- 关键词:银屑病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
- 普瑞巴林和消炎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的患者30例,采用消炎痛治疗的患者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持续睡眠时间、疼痛问卷简表分值的改变、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显著好转,但普瑞巴林组疼痛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后持续睡眠情况均显著好转,但普瑞巴林组好转更明显(P<0.01)。普瑞巴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治疗4周后各维度与消炎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普瑞巴林组治疗前后SF-MPQ分值显著下降(P<0.01),治疗4周后与消炎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炎痛组眩晕、腹痛、恶心呕吐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普瑞巴林组(P<0.05或<0.01)。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好、副作用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
- 丁蓉林小敏金永真徐贤挺许洁陈彬
- 关键词:普瑞巴林消炎痛带状疱疹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