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文

作品数:1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上饶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朱子学
  • 3篇子学
  • 3篇佛教
  • 2篇致知
  • 2篇入世
  • 2篇视域
  • 2篇良知说
  • 2篇佛教制度
  • 2篇阐发
  • 1篇道统
  • 1篇道义
  • 1篇德福一致
  • 1篇德性
  • 1篇心性
  • 1篇心性论
  • 1篇幸福观
  • 1篇学科
  • 1篇学科综合
  • 1篇学科综合性
  • 1篇学人

机构

  • 15篇上饶师范学院

作者

  • 15篇郭文
  • 4篇李凯
  • 2篇徐公喜

传媒

  • 4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淮论坛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王学研究
  • 1篇朱子学刊
  • 1篇中国文化与管...
  • 1篇朱子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俗施僧制”与早期国家管辖制的思想开展
2021年
所谓“俗施僧制”,它不是单纯地用世俗的法律规范来整肃和管理佛教僧伽事务,而是通过国家给予佛教僧团一定程度的法律自治权,即“以僧治僧”的方式,以使佛教出家僧众严格遵守戒律规范,遵守世俗礼制,从而实现国家对佛教事务有效管理的统治目的。当然,“俗施僧制”是早期专制王权在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对佛教所采取的一种较为温和的制度管理措施。且国家对佛教事务的制度设置与管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逐渐完备的制度建构过程。
郭文
关键词:制度管理
朱熹与王阳明“良知说”异同比较
2015年
朱熹的'良知'说是由其'格物致知'论生发开来的。就朱熹的'良知'说来看,'良知'乃是'出于天',是一种'不待学'而能的灵明昭觉之知。朱熹的'致知'论就是在穷极事物之理的过程中,推极吾之本具之知识。而'格物'与'致知'在朱熹看来是同一个过程,'格物致知'即是知觉之知与物之理的映照、对应。同时,朱熹又从心性论的角度来阐发其'良知'说以及'致知'说的思想理境。正是朱熹'良知'说以及'致知'论的如上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色。
李凯郭文
关键词:良知
论朱熹的理学时间观
2015年
朱熹对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学说理论的论说,体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理学时间观。在这一理境中,时间具有传统中国哲学"人文型"的时间意味。由于在朱熹理学中"理"或说"天理"的绝对先在性与永恒性,"时间"不仅成为天道纵贯流行的具体表征,更呈现出可循环往返的特性。由于"天理"笼罩一切,在"天理"的照察下,线性的时间观处于被最终消解的位置。
郭文李凯
关键词:天理
论三教关系模式及其对“文明对话”的启示
2014年
儒佛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主要的学说思想派别,它们的关系模式可以概括为"冲突——并立——融合"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早期以接触、辨难为主题,中期以"三教合一"为主题,后期以相互融合为主题。这种以融合、共存为主要方向的文化交流模式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绝无仅有,对于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思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郭文
关键词:三教关系文明对话
论朱熹对“德礼”与“刑政”关系的发展——兼论朱熹“严刑”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2018年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郭文
关键词:人性论
朱陆“异端”辩的道义考察——兼论儒家以“道义”为“道统”的价值建构之维
2022年
作为儒家思想史上一桩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学术公案,“朱陆之辩”一直是后世儒者汲取思想、获得灵感、进行自我反思的精神之源。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拥有一系列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历史和思想事件的宋代,正如论者所指认的:“的确,宋代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远承汉唐、近启明清的重要的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形态皆呈现出与前代社会不同的面貌,并引发了巨大的士风与世风转变。”
郭文李凯
关键词:陆九渊圣人之道
孟子“仁者得位”思想发微被引量:1
2015年
关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孔子主要强调德性修养对"位"的前提性和先决性。孟子的"仁者得位"的政治主张则认为,由于"德性"与"位"的关系只是一种应然而非必然的关系,"德性"修养也即"内圣"并不必然开出"位"的"外王"实践。因此,在孟子"仁者得位"的理论架构中,对德行修养的关注让位于对"位"的重视,"位"成为德性修养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德性修养自我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看,孟子认为,要实现"仁者得位"这一理境,唯有"王"位才是最根本的方式和手段。而"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成为孟子"仁者得位"思想的理想之境。
郭文李凯
关键词:德性
论“何谓朱子学”?——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
2017年
'朱子学'宏大的体系规模与博厚的思想意蕴决定了要对其下一个精当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近现代以来的学术界通过从内涵性定义、价值性定义、学科性定义等不同的研究进路对此一问题做过探讨。对于'何谓朱子学'这一问题,一种可能的捷径即从'朱子学'的时空背景入手以及学说义理自身的逻辑开展来加以阐发。'朱子学'概念的历史演化'朱子学'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意义边界因时空的不同以及学术思想的开展而呈现出不断演变的特征。
徐公喜郭文
关键词:朱子学后学学人
近代佛教制度的“入世”转型与问题反思
2022年
近代佛教制度“入世”转型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之前佛教制度“入世”开展存在着低效率乃至扭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与近代社会“世俗化”的时代趋向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太虚的僧制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化开展与制度创新,成为近代佛教制度“入世”转型的两大典范性实践。而近代佛教制度在“入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世俗化、滞后性、实践性不够等问题,以及佛教自身一直存在的所谓的“路径依赖”问题,使得近代佛教制度的入世转型最终陷入功败垂成的境地。
李凯郭文
关键词:佛教制度入世
批判与融合:儒佛关系视域中的佛教朱子学论略
2020年
作为儒佛道三教融合在宋以后的突出代表,朱子学说中既有与佛学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因着朱熹个人强烈的辟佛立场,二者也有思想上相冲突的因素。正是这种冲突的因素构成了宋以后禅宗高僧批判朱子学的关键性条件,也是佛教朱子学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禅门高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朱子的门户意识、佛学素养、儒佛之异这些有碍双方融合的思想立场方面。对于佛教而言,批判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厘清认知、消除偏见,进而为儒佛的全面融合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这种以批判求融合的方式对于形成佛禅自身的儒学观或者说朱子学立场而言,具有鲜明的佛教思想特色,对于建构佛教朱子学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郭文
关键词:儒佛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