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超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语篇
  • 2篇话语
  • 1篇学术书评
  • 1篇学说
  • 1篇演说
  • 1篇演说辞
  • 1篇意会
  • 1篇异化
  • 1篇语段
  • 1篇语段推导
  • 1篇语类
  • 1篇语料
  • 1篇语篇互文性
  • 1篇语篇连贯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 1篇元话语
  • 1篇顺应性
  • 1篇顺应性理论
  • 1篇强势

机构

  • 8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作者

  • 8篇赵文超
  • 1篇张发祥
  • 1篇李翠英

传媒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双语学习
  • 1篇重庆工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元话语与主体间性的关系刍议被引量:6
2015年
元话语是人表义过程中的常用语言资源,人的表义过程会标示主体间性。通过考察话语分析领域对元话语的认识和梳理语言学领域对主体间性的释解,揭示了主体间性的本质内涵,分析了元话语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体间性是元话语使用中自然带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元话语不仅是人话语交际过程中主体间性意识的外在表达,而且是展示话语主体间性的主要符号资源。
赵文超
关键词:语言学元话语主体间性
试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以顺应性理论为基础被引量:4
2008年
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话语不仅具有强烈的对话性质,而且具有典型的多语杂存和多体裁混合即语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现象。文章试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角度就该现象的生成过程加以阐述,以期找到不同风格、话语或体裁特色的语言能在这些演说辞中和谐共存却又不伤连贯流畅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期望对解读其他类似语篇有所裨益。
赵文超
关键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顺应性语篇互文性
语段推导理论框架内“被”字句派生模式新探被引量:2
2008年
现代汉语"被"字句结构在语言学界一直是一个聚讼未决的问题,尤其在对"被"字的句法范畴的定位上更是众说纷纭。很多学者曾试图就此语言现象作出一个统一的阐释,以最大限度增大其可学性。然而结果虽令人鼓舞,却远未实现既定目标。作者以Chomsky最简句法理论的新发展———语段推导理论思想为基础,对其作出新的诠释,对典型"被"字句和带有保留宾语的"被"字句的生成演绎出统一的派生模式。
赵文超
关键词:功能语类
意会偏离意向的语用能愿解释
2010年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言者意向的表达和听者意会的生成一直是语用学研究所关注的中心议题。话语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发于言者意向却归于听者意会的过程。在具体交际语境中,无论前者的表达,还是后者的生成,它们都是基于交际者的语用所能和语用所愿完成的,交际双方在语用能愿方面潜存的互不匹配性直接导致了听者意会对言者意向的偏离。
赵文超
关键词:话语交际
语篇连贯的建构原则——兼评Brown & Yule的连贯学说
2008年
语篇连贯的理论化问题一直是一个聚讼未决的问题,表现在语篇连贯的建构原则上,这一问题更是明显。在讨论影响语篇解读和连贯建构因素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对Brown & Yule的连贯学说进行了修正,指出人对语篇的解读是在假设连贯的前提下,以自身的"世界知识"和相关语言语境(和/或情景语境)为基础,在类推和就近解读两个潜在原则的支配下进行的。
赵文超张发祥
关键词:语篇连贯
Seeing the World Differently
<正>知识是人类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也大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编码理论创始人伯恩斯坦(Bernstein 1999)提出知识结构的概念,认为不同人群以...
卡尔·梅顿李翠英赵文超张冬冰
文献传递
浅谈强势文化压力下的中外互译策略
2007年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重压,在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中,中国译者在中外互译中应采取何种策略,从而有利于繁荣和弘扬汉语文化,提升其与西方语言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力?本文作者以韦努提提出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为出发点,就此提出了个人见解,并加以分析和阐述。
赵文超
关键词:归化异化
介入性投射与对话空间建构——一项基于两种学术书评语料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评价理论将投射视作调控作者与假定读者之间对话空间的重要介入资源之一。通过考察介入性投射资源在语言学和金融学两种英文学术书评中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在对话空间建构方面,两种书评不仅因语类上的相同而表现有共性倾向,而且因学科差异表现有个性特征。其中一种书评倾向于建构较为狭窄的对话空间,另一种书评倾向于建构相对宽松的对话空间。据此文章指出,学术语篇写作教学不仅要强调衔接连贯和语类结构的分析,而且要重视各种介入策略的配置和适宜对话空间的构建。
赵文超
关键词:学术书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