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钢
- 作品数:28 被引量:317H指数:1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下)被引量:11
- 2003年
- 本期《文化理论》继续讨论消费社会的理论研究问题。消费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来,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受到来自不同学科、属于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的广泛关注。罗钢教授认为,在对消费文化的众多研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构成了三种最重要的路向。在上期文章中,罗钢教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在消费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本期他将继续介绍人类学与社会学领域中的消费文化理论。
- 罗钢
- 关键词:消费结构文化资本
- 关于“意境说”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 2018年
- 长期以来,"意境"被视为中国美学和诗学的核心范畴。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挑战。彭锋将这场论争中出现的观点概括为"正统说""西来说""突变说"与"渐变说"等四种。他的分类问题颇多。其基本策略是将反对者的观点以"现代意境说"加以掩盖和收编,从而抹杀了这场论争的实质。作者就"意境说"与西方美学的关系,"意境说"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与彭锋、肖鹰展开了对话。作者指出,尽管两位学者在捍卫"意境说"时诉诸西方解释学理论,但他们不仅曲解了解释学,而且其观点也经不起"解释传统"的检验。
- 罗钢
- 关键词:意境说西方美学中国传统思想解释学
- “词之言长”--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二被引量:3
- 2010年
- 王国维用"词之言长"来概括词的审美特质,这一认识是在中国古代词学,尤其是常州词派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观点与王国维依据西方美学建构起来的、以"境界"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也得不到王国维在具体的文本批评中的支持,但在《人间词话》内部,它显示了一种与西方诗学异质的诗学传统的存在,值得给予充分的重视。
- 罗钢
- 关键词:常州词派比兴寄托
- “被发明的传统”——《人间词话》是如何成为国学经典的被引量:13
- 2014年
- 晚清词坛对《人间词话》保持了集体沉默,辛亥革命前后王国维诗学几乎无声无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等人的推阐发扬才使之声誉日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唐圭璋等人纷纷撰文批评王国维的观点,但这种来自中国诗学传统的狙击,并未阻挡这部著作影响的扩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接受苏式文艺理论训练的年轻学者撰写了大量有关研究论著,推动了其经典化进程。这批学者集中阐发了《人间词话》与苏式文艺理论的一致性,给予"境界说"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最接近于现代文艺理论的概念。而实际情形是,王国维把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容翻译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这些中国学者又把它再度翻译成接近现代文艺理论的内容,通过这种循环创造了一种适合现代需要的古代诗学传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间词话》又成了中国古代诗学的总结性代表作。然而,"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传统仍然是在西方理论帮助下建构起来的。事实上,"意境说"正是霍布斯鲍姆所说的"被发明的传统",当我们把王国维等人依据德国古典美学传统建构的"意境说"视为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和审美理想时,同时也就埋葬了自己民族的诗学传统与审美理想。
- 罗钢
- 关键词:意境说
- 再论“比兴”与“讽寓”——答张隆溪教授之一
- 2022年
- “比兴”和“讽寓”(allegory)分别是中西诗学中两个重要的观念,它们都具有某种“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忽视这种差异,用所谓“讽寓解释”(allegoresis)来描述和概括中国学者用比兴方式进行的诗歌批评,造成了对中国诗学传统的严重歪曲和“误读”“误释”。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并不依赖“讽寓解释”这样抽象的“概念工具”来实现,而只能通过不同文化,包括“比兴”和“讽寓”之间的对话来获得。
- 罗钢
- 关键词:比兴《诗经》比较诗学
- 也谈“讽寓”与《诗经》——答张隆溪教授之二
- 2023年
- 张隆溪认为,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讽寓解释”既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中国,因此可以成为跨文化理解的“概念工具”。就像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对《圣经》雅歌的解释,汉代儒者对《诗经》的评注,也属于这种“讽寓解释”。在《讽寓解释:东西方经典的阅读》一书中,他分析了儒者对《关雎》《野有死麕》《将仲子》等诗的阐释,以此证明其在东西方经典释读中的普遍存在。如儒者认为《关雎》是“美后妃之德”,就是用道德和政治的意涵取代了这首“民歌类情诗”原来的字面意义。近年来《诗经》研究者聚焦于诗歌文本(text)与历史语境(context)关系的考察,指出《关雎》的性质不是民歌,而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曾具有房中乐的功能,诗歌文本与儒者的阐释之间并非全然断裂,而具有内在的关联。张隆溪企图用“清楚明白”的字面意义来抵抗儒者的“讽寓解释”,但《诗经》的字面并不易解,如《野有死麕》“无感我帨兮”中的“帨”,就远非张隆溪理解的普通的围裙,而负载着更为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意涵。汉儒不仅是《诗经》意义的诠释者,同时也是其字面的最终写定者,张隆溪用《毛诗》的字面来否定《毛诗》的阐释,在方法论上是值得怀疑的。从先秦《孔子诗论》开始,儒者就采用“以色喻以礼”的方式来解读《将仲子》这样的爱情诗歌,这种解读后来在比兴诗学中形成了一种“托意男女”的模式,如果将之视为“讽寓解释”必然会造成对中国诗学传统的严重歪曲和误读。我们可以在研究中借鉴采用西方的理论,但必须依据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经验加以检验,一旦回到《诗经》的历史,无论是其产生的历史,语言的历史,阐释的历史,作为一个“概念工具”的“讽寓解释”就会遭遇挫败,铩羽而归。
- 罗钢
- 关键词:《诗经》文化差异
- 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被引量:34
- 2006年
- 论文追溯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与之相关的“造境、写境”,“优美、宏壮”诸种范畴的思想来源。指出上述范畴是分别依据叔本华美学和席勒肇端的西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美学建构起来的。这两种美学传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在王国维围绕着“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中,并最终导致这一理论体系的解体。
- 罗钢
- 关键词:西方现实主义美学建构美学传统
- “把中国的还给中国”——“隔与不隔”与“赋、比、兴”的一种对位阅读被引量:12
- 2013年
-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 罗钢
- 关键词:赋比兴
- 王国维与泡尔生被引量:7
- 2005年
- 文章探讨了王国维早期思想发展与德国哲学家泡尔生(FriedrichPaulsen)的联系,分析了泡尔生在哲学观和有机论的历史观两方面对王国维早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并揭示了在王国维接受和疏离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泡尔生所起的中介作用。
- 罗钢
- 关键词:哲学观叔本华
- 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被引量:30
- 2009年
- 王国维把自己提出的"境界"与中国古代的"兴趣"、"神韵"之间的关系描绘为"本"与"末"的关系,近百年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实际上,王国维的"境界说"来源于以叔本华"直观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而"兴趣说"、"神韵说"植根于中国古代"比兴"的诗学原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本"与"末"的关系,王国维的"本末说"本身恰恰是近代东西方不平等文化关系的一种历史写照。
- 罗钢
- 关键词:境界说神韵说兴趣说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