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皮瓣
  • 4篇动脉
  • 3篇游离皮瓣
  • 3篇创面
  • 2篇动脉穿支
  • 2篇血管吻合
  • 2篇游离组织瓣
  • 2篇组织瓣
  • 2篇穿支
  • 1篇断指
  • 1篇断指再植
  • 1篇对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球
  • 1篇血管球瘤
  • 1篇血管危象
  • 1篇血流
  • 1篇叶型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王锟
  • 6篇陈燕花
  • 6篇陈振兵
  • 5篇艾方兴
  • 5篇李进
  • 4篇陈振斌
  • 3篇丛晓斌
  • 3篇洪光祥
  • 3篇李涛
  • 3篇黄启顺
  • 2篇周攀
  • 2篇翁雨雄
  • 2篇李涛
  • 1篇郑怀远
  • 1篇刘娟
  • 1篇陈江海
  • 1篇王发斌
  • 1篇雷伟
  • 1篇朱海军
  • 1篇刘汉林

传媒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薄型分叶游离组织瓣在手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车祸伤或机械伤等常常造成手指/手掌/手背出现多个创面,合并有肌腱骨的外露或缺损。此时常用的方案有腹部皮瓣,多个局部皮瓣组合,多个游离皮瓣组合。但是腹部皮瓣常有需要断蒂,过于臃肿的缺点;多个局部皮瓣常常受伤情的限制不...
李进陈燕花郑怀远从晓斌王锟艾方兴黄启顺陈振斌
关键词:超薄皮瓣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对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扫描,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球瘤。结果术前9例患者手指病变均被发现,肿瘤信号在T1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他像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高分辨率MRI可以准确反映血管球瘤的真实大小,7例患者可在肿瘤周围发现包膜影,5例发现肿瘤压迫邻近指骨。结论高分辨率MRI可以很好地显示手指血管球瘤的微小病变,对术前肿瘤定位、界限确定有很大帮助,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
王锟李涛黄启顺陈振兵
关键词:血管球瘤高分辨率MRI
游离组织移植术后坏死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游离移植的皮瓣等组织术后坏死的危险因素,便于术前规避,提高游离移植的皮瓣等组织的成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游离皮瓣等组织移植术后坏死16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原因、手术时机、损伤部位和受区血管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总结游离移植的复合组织术后坏死的高危因素。结果16例游离皮瓣等组织移植术后坏死中股前外侧皮瓣6例,腓肠内侧动脉皮瓣4例,骨皮瓣2例,足趾移植1例,足底内侧动脉皮瓣1例,骨间背皮瓣1例,腹股沟皮瓣1例。游离移植的复合组织术后坏死的发生率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原因方面,复合组织坏死发生率高的是交通事故伤(7.9%),而低的是非交通事故伤(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机方面,4周以上组的复合组织坏死发生率高于4周以内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损伤部位方面,复合组织坏死发生率在肢体部位差异显著,下肢(9.2%)显著高于上肢(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组织缺损患者最高,为9.6%;在受区血管方面,复合组织坏死发生率高的是足背动脉(21.9%)、胫前(后)动脉(5.9%),最低的是桡动脉(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在4周以后进行、交通事故伤和下肢组织缺损是游离移植的皮瓣等组织术后坏死的高危因素。
沈其孝陈燕花陈振兵翁雨雄李进李涛周攀王锟
关键词:外科皮瓣血管危象坏死回顾性分析
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瓣在手创伤中的应用
目的: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能修复手指手掌皮肤缺损的方法 很多,比如局部带蒂皮瓣,腹部皮瓣,游离骨间背穿支皮瓣,游离腕掌侧皮瓣.但这些方法 存在一下问题:1.供区在手部或腕部的皮瓣,供区瘢痕还是比较明显.有人认为手...
李进王锟艾方兴王发斌洪光祥陈振斌
关键词:游离皮瓣
四角形掌背皮瓣在软组织并指中的应用
目的:锯齿切口结合指(揲)成形术是软组织并指的传统方法 ,效果良好,但是往往需要植皮。指(揲)临近区植皮存在小部分成活不良,或者成活后的指(揲)植皮区皮肤生长速度不及正常皮肤,容易发生晚期的瘢痕牵拉,指(揲)变浅。我们采...
李进陈燕花刘娟王锟艾方兴陈振斌
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的血流桥接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缺损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血流桥接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腹壁下动脉-腹壁上动脉为轴心血管、脐旁穿支为皮瓣供血,形成血流桥接皮瓣术式移植,术后检测皮瓣感觉和神经功能,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对患肢功能行Enneking评分.结果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应用上述方法修复5例四肢缺损创面,创面最大面积30 cm×11 cm,最小11 cm×5 cm,皮瓣最大面积33 cm×13 cm,最小13 cm×7 cm.术后随访12 ~ 24个月,5例皮瓣均存活,桥接血管均通畅,供区切口一期愈合良好,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术后12个月感觉功能评级为S3+级,Enneking评分达到正常侧的82% ~95%,平均值为正常侧的87.2%.结论 腹壁下动脉脐旁穿支血流桥接皮瓣是修复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术式,修复四肢创面的同时可桥接血管缺损,并可改进为横行或斜行皮瓣术式移植.
李涛陈振兵陈燕花丛晓斌艾方兴王锟洪光祥
关键词:穿支缺损
免打结可吸收线减张缝合伤口在闭合四肢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免打结可吸收线减张缝合在闭合四肢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2-2013-12我院手外科收治的37例四肢急慢性皮肤缺损患者,创面均使用免打结可吸收线进行减张缝合,使创面一次闭合。男25例,女12例;年龄4~72岁,平均(34±2)岁。车祸伤19例,机器损伤10例,重物砸伤4例,感染3例,刀砍伤1例;急性创面26例,慢性创面11例。观察伤口愈合过程和愈合时间,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Vancouver疤痕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35例创面一次减张缝合后愈合,拆线时间为15~25d,平均20d;2例二次手术后愈合。减张缝合的愈合率是97.3%,一次减张缝合的愈合率是94.6%,感染率是5.4%。疤痕疼痛VAS是0~5分,平均1.7分,疤痕外观VAS是0~8分,平均2.9分。Vancouver疤痕评价得分是1~8分,平均2.4分。结论:免打结可吸收线减张缝合可以直接闭合创面,显著降低术后皮肤坏死、二期缝合、游离植皮和皮瓣转移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病程。
陈燕花翁雨雄王锟刘汉林朱海军
关键词:减张缝合创面愈合
同指指动脉移植修复指动脉缺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同指指动脉移植修复指动脉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5例复杂性断指患者(22指)用同指指动脉移植修复指动脉缺损。结果再植的22指术后均存活。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指,良11指,可3指。结论利用同指指动脉移植修复指动脉缺损创伤小,手术过程简单,疗效满意。
王锟陈江海黄江陈振兵
关键词:断指再植
组合游离组织瓣在手足创伤中的应用
目的:复杂的手足创伤往往无法用一个游离组织瓣来覆盖创面,或者为减轻供区的损害,在某些游离组织瓣的供区采用游离皮瓣移植来重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组合游离皮瓣技术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空...
李进陈燕花李涛丛晓斌王锟黄启顺陈振斌
关键词:显微血管吻合创面修复
“T形”血管吻合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T”形血管吻合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创面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对9例四肢创面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腓动脉皮瓣以“T”形血管吻合的方式移植修复,包括创伤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合并有肢体主干血管损伤3例,糖尿病溃疡创面2例,足背肿物切除后感染导致皮肤坏死缺损1例,手背烧伤瘢痕1例。术后行显微外科常规治疗。结果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切除栓塞的静脉吻合口并予以重新吻合,9例皮瓣最终存活良好,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个月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桥接血管血流均通畅(9/9,100%)。7例获得有效随访12个月,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7/7,100%),术后6个月皮瓣恢复两点辨别觉,术后12个月平均值为(9.9±2.1)mm,皮瓣感觉评级为S3+级,AOFAS评分平均值为87.2,优3例,良4例。结论“T”形血管吻合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可以较好的修复创面,同时能重建或避免破坏肢体远端血运,对于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创面以及肢体远端血运不良导致的慢性缺血性创面的修复具有良好的适应证和应用价值。
李涛陈振兵丛晓斌艾方兴周攀王锟洪光祥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血管吻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