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荧
- 作品数:97 被引量:176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135”重点学科科研基金江苏省“135”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 个体化分组治疗ALL及AML前瞻性随机研究
- 已有的研究表明,WTI基因不仅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的独立预后因素指导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且可用于微小残留病灶监测以及潜在治疗靶点,在急性白血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病程...
- 孙爱宁刘跃均薛胜利赵晔王秀丽王荧吴小津周海侠周惠芬顾斌李渭阳吴德沛颜灵芝陈晓晨金正明仇惠英唐晓文韩悦苗瞄傅(王争)(王争)何广胜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基因表达
- 文献传递
- 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对18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探讨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 3例,AML-M4 1例,AML-M5b 2例),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1例),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B组)1例,以母亲为供者进行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供者动员方案:G-CSF 300μg/12h×5d后采集造血干细胞。输注D34^+细胞(3.58~8.90)×10^5/kg。预处理方案为:MeCCNC 250mg·m^-2·d^-1×1d,Ara-C4g·m^-2·d^-1×2d,Bu4mg·kg^-1·d^-1×3d,CTX1.8g·m^-2·d^-1×2d。ALL患者以全身放疗(TBI)代替Bu。以CsA、MMF、MTX和AL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处理。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16例、慢性GVHD10例,出血性膀胱炎1例。全部患者在移植后10~20d获造血重建。18例患者中12例存活。结论: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提示在以后的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优先选择母亲供体,对降低GVHD的严重程度、提高移植成功率是有帮助的。
- 周玲何广胜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唐晓文傅铮铮苗瞄马骁韩悦王秀丽陈苏宁王荧薛胜利赵晔吴小津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恶性血液病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回顾性疗效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SCT治疗的2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同期经诱导化疗达良好部分缓解(VGPR)或以上疗效后巩固化疗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ASCT对缓解程度、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0s)时间的影响以及MM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完全缓解(CR)率由移植前的25.9%(7/27)提高到70.4%(19/27)(P〈0.01)。ASCT组、非ASCT组的预计5年PFS率分别为56.2%(未达中位PFS时间)和24.9%(中位PFS时间为29个月)(P〈0.05)。ASCT组、非ASCT组预计5年0S率分别为52.2%(未达中位0s时间)和33.1%(中位0S时间为60个月)(P〉0.05)。ASCT组患者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后是否接受维持/巩固治疗与PFS(P=0.010)及OS(P=0.008)密切相关;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诱导治疗,缓解后早期行自体移植,并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PFS时间延长(P=0.010)。结论A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并可能会延长OS。新型靶向药物加入移植前后的诱导及巩固/维持治疗可优化ASCT,对改善MM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汪娟傅琤琤吴德沛孙爱宁薛胜利辛雪胡晓慧王荧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唐晓文韩悦马骁何广胜常伟荣陈苏宁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 MDS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出现Ph染色体1例报道
- 目的:本文介绍了1例MDS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患者,复发后出现了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方法:对1例20岁的男性MDS-RAEB 2患者进行持续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监测。结果:患者转化为急性红细胞白血...
- 吴倩何广胜王荧白淑潇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唐晓文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红白血病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DC1亚群的变化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1型(DC1)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人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轿.(SAA)为埘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MDS、SAA 骨髓中 Th1细胞数、DC1亚群-CD11_+CD1~a^+细胞、CD11_^+CD83^+细胞数量及比例改变;评价 CD11_+CD83^+细胞与 Th1细胞、网织红细胞(Re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MDS 患者 Th1细胞及 DC1亚群均未见增高(P<0.05),CD11_+CD83^+细胞与 Th1细胞、ANC 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 Ret 呈正相关(P<0.05)。SAA 的 Th1细胞、CD11_+CD1_a^+细胞、CD11_+CD83^+细胞、CD11_+CD83^+细胞/CD11_+CD1_a^+细胞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A 患者 CD11_+CD83^+细胞数与 Th1细胞呈正相关(P<0.01),与 Ret、ANC 均呈负相关(P<0.01)MDS 的 CD11_+CD1_a^+细胞、CD11_+CD83^+细胞、CD11_+CD83^+细胞/CD1_a^+CD11_+细胞均低于 SAA(P<0.01)。结论:MDS 患者 DC1亚群处于相对静息状态.但激活 DC1可能有助于 MDS 造血恢复。MDS 和 SAA 的免疫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 何广胜苗瞄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唐晓文付铮铮韩悦马骁陈苏宁王秀丽王荧薛胜利吴晓津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由于前期接受过超大剂量的放、化疗预处理以及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导致严重的免疫缺陷,结核病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众所周知,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容易播散、严重感染发生率高、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8例HSCT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 苗瞄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唐晓文傅琤琤陈峰王荧颜灵芝周惠芬
- 关键词:结核病患者移植后并发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不典型免疫功能低下
- 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无关供体干细胞移植1例
- 2015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典型的DLBCL表现为淋巴结和结外快速生长的肿块,常伴发热、疲乏和盗汗。40%的DLBCL原发于结外,最常见部位是胃肠道(胃和回盲部),单一起病于骨的很少见。本文报告1例单一起病于骨难治DLBCL患者经无关供体干细胞移植最后获得完全缓解和长期无病生存的诊治情况。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32岁。因"反复左髋部酸痛半年余,加重伴发热、盗汗1周余"于2010年9月1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出现左髋部反复酸痛,未诊治。近1周来疼痛加重,
- 徐婷苗瞄颜灵芝王荧吴倩李渭阳
- 关键词:原发性骨淋巴瘤异基因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出现Ph染色体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介绍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急性红白血病患者,复发后出现了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方法:对1例20岁的男性MDS-RAEB2患者进行持续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监测。结果:患者转化为急性红白血病(M6型),染色体正常男性核型,RT-PCR阴性,诱导缓解后短时间内复发,再诱导缓解后定期巩固治疗,1年后第2次复发,再诱导化疗未缓解,染色体46,XY,t(9,22),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论:极少数情况下,MDS患者在疾病进展中会出现Ph染色体。
- 吴倩何广胜王荧白淑潇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唐晓文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红白血病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应用MSCs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本文就MSCs在治疗急、慢性GVHD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王荧吴德沛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
- 醋酸卡泊芬净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应用
- 目的:评价醋酸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12例,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5例, 多发性骨髓瘤(MM)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陈苏宁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苗瞄唐晓文傅铮铮马骁韩悦何广胜赵晔刘跃均王秀丽王荧薛胜利吴小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