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青春

作品数:109 被引量:1,06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5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9篇盆地
  • 60篇四川盆地
  • 32篇勘探
  • 27篇油气
  • 26篇成藏
  • 23篇储层
  • 20篇二叠统
  • 19篇茅口组
  • 16篇中二叠统
  • 13篇地质
  • 12篇岩溶
  • 12篇油气成藏
  • 9篇盐岩
  • 9篇碳酸
  • 9篇碳酸盐
  • 9篇勘探方向
  • 8篇岩溶储层
  • 8篇油气勘探
  • 8篇二叠世
  • 7篇中二叠世

机构

  • 9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2篇中国石油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西华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勘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青海...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石油西南...
  • 2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109篇江青春
  • 45篇汪泽成
  • 35篇姜华
  • 31篇黄士鹏
  • 23篇苏旺
  • 18篇鲁卫华
  • 14篇胡素云
  • 13篇徐兆辉
  • 13篇池英柳
  • 12篇李秋芬
  • 11篇王铜山
  • 10篇卞从胜
  • 9篇翟秀芬
  • 9篇冯庆付
  • 8篇黄志龙
  • 8篇宋金民
  • 7篇刘树根
  • 7篇叶玥豪
  • 7篇金鑫
  • 7篇王海真

传媒

  • 15篇天然气工业
  • 12篇石油勘探与开...
  • 6篇石油学报
  • 5篇2015年全...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岩性油气藏
  • 3篇第四届中国石...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地球科学
  • 2篇第八届中国含...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9篇2024
  • 7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7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含海泡石层系源储组合新模式及其油气勘探新领域被引量:10
2022年
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海泡石的特征、产状、成矿机理以及含海泡石层系源(烃源岩)储(储层)配置新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丰富对二叠系的认识,促进油气勘探。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海泡石为层链状结构的海泡石-坡缕石族黏土矿物,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主要为层状自生矿物、透镜状和交代生屑状3种赋存状态,多形成海泡石-滑石-燧石的共生矿物组合;大多数海泡石属海相沉积型成因,由火山活动引发的富SiO_(2)流体与较高的碱度(pCO_(2)低、pH值为8~9.5)、中等盐度的海水混合后直接沉淀形成。海泡石吸附和聚集有机质,提升了烃源岩的品质和生烃潜力,使中二叠统含海泡石层系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5%~1.5%,平均值为1.16%,生气强度在(10~22)×10^(8) m^(3)/km^(2),为中等烃源岩。海泡石在中-深埋藏期的成岩转化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孔和黏土微孔,形成优质的非常规储层;同时释放镁离子和水分子,富镁成岩转化水在流体势的驱动下使高部位生屑滩相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形成优质常规层状白云岩储层,由此形成自生自储和旁(下)生侧(上)储型的新型高效源储配置模式,提升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油气勘探潜力。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分布指示四川盆地中二叠世“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距含海泡石层系沉积中心20 km内、含海泡石层系厚度在40~60 m范围内区域为(古)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含海泡石层系可形成两大类(古)油气藏,即凹陷边缘的旁生侧储型常规层状白云岩油气藏和凹陷内的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油气藏。中二叠统非常规油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在“C”形的通江-元坝-南充-长寿凹陷内;中二叠统常规油气藏最有利勘探区主要沿凹陷以南的广元-江油-遂宁-重庆和凹陷�
宋金民刘树根金鑫金鑫范建平江青春江青春田小彬叶玥豪李智武李智武杨迪罗平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海泡石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不同区域成藏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气源对比揭示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志留系及其自身烃源岩,针对川西北、川中、蜀南及川东地区进行了气藏解剖与分析工作,明确了气藏类型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储层包裹体并结合单井埋藏史分析了不同地区油气充注及成藏的时...
江青春黄士鹏苏旺姜华鲁卫华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成藏特征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预测
四川盆地茅口组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且发育程度不完全受构造控制,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荷包场区块为例,通过钻井与录井、测井与地震分析相结合,分析储层发育模式,并进行储集层预测。研究区主要发育裂缝...
陈晓月李建忠江青春黄世鹏宋建勇任梦怡
关键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中部下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地震预测被引量:26
2017年
基于近年来新的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对四川盆地中部(川中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开展研究。定量岩石物理建模和分析表明,随着孔隙度、泥质含量以及含气饱和度的增加,岩溶储集层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均呈减小的趋势。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地震正演分析结果证实,川中地区岩溶储集层在茅口组顶面具有弱振幅、低频率的"暗点"地震反射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和波阻抗反演预测了4个规模有利岩溶储集层发育带。综合评价认为川中地区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具备形成上倾岩性尖灭型岩性气藏的成藏条件,预测射洪西部和盐亭地区为川中地区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戴晓峰张明江青春冯周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部下二叠统茅口组有利勘探区带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和有利储层分布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是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和区域盖层,也是目前川西地区勘探的重点和热点,但是与雷顶风化壳相关的储层主控因素和分布特征一直没有搞清楚。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取样分析和高频伽马曲线分析,开展了全盆地雷口坡组层序地层划分对...
卞从胜汪泽成池英柳徐兆辉江青春
关键词: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沉积相岩溶风化壳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分布与发育控制因素
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层系,已发现气藏主要分布于川南地区,其他地区未获重要发现.中二叠统地层较致密、储集条件普遍较差,寻找有效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研究的关键环节.采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布相结合...
池英柳鲁卫华王海真徐兆辉卞从胜江青春
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及意义
陈晓月李建忠江青春毕赫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深层走滑断层构造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意义
走滑断层对于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断层构造解析方法,分析研究区走滑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并探讨走滑断层的天然气成藏意义。
马德波汪泽成段书府高建荣江青春姜华曾富英鲁卫华
关键词:四川盆地走滑断层成藏意义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超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2025年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为常压-弱超压系统,凸起区超压最大;烃源岩超压以生烃增压作用为主,其次为欠压实作用,而储层超压为烃源岩超压对其的超压传递造成,与断裂及背斜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②研究区沙河子组烃源岩超压主要为煤层和富有机质泥岩的生烃增压作用,通常煤层生烃增压贡献率最大,富有机质泥岩次之,贫有机质泥岩超压较低,而生烃凹陷及周缘富有机质泥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煤层;凹陷区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斜坡带和凸起区。③研究区沙河子组超压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早—中期为缓慢增压阶段,烃源岩因欠压实作用和缓慢生烃作用产生超压,经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期活动性断裂和背斜传递至储层,储层超压缓慢增长;白垩纪晚期为快速增压阶段,烃源岩大量生气,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持续传递,储层超压快速升高,该阶段造成的储层超压占现今总超压的90%;古近纪早期至今为保持稳定阶段,构造稳定,烃源岩的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稳定,超压基本保持不变,储层超压稳定增长。④研究区沙河子组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差异性演化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源、储过剩压力差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贫有机质泥岩盖层为下覆储层提供了封闭条件。
陈红果张凤奇张凤奇江青春刘红艳孙立东
关键词:欠压实煤系烃源岩沙河子组白垩系徐家围子断陷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南部石油地质规律总结
黄志龙李君高岗张振英赵力彬江青春江巍王伟明
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委托石油大学(北京)承担的基础研究项目。以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从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入手,积极应用新技术、...
关键词:
关键词:石油地质理论油气藏形成油气勘探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