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雅云

作品数:61 被引量:189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工程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水稻
  • 15篇枯病
  • 14篇叶枯病
  • 14篇白叶枯
  • 14篇白叶枯病
  • 12篇病菌
  • 11篇野生
  • 11篇野生稻
  • 7篇稻白叶枯病
  • 7篇叶枯病菌
  • 7篇水稻白叶枯
  • 7篇水稻白叶枯病
  • 7篇基因
  • 7篇白叶枯病菌
  • 6篇稻种
  • 6篇植株
  • 6篇粳稻
  • 4篇蛋白
  • 4篇药用
  • 4篇药用野生稻

机构

  • 58篇云南省农业科...
  • 10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云南大学
  • 5篇云南省农业生...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云南省种子管...
  • 1篇云南西双版纳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61篇杨雅云
  • 40篇汤翠凤
  • 39篇董超
  • 39篇阿新祥
  • 36篇戴陆园
  • 35篇张斐斐
  • 24篇张恩来
  • 24篇徐福荣
  • 17篇张敦宇
  • 15篇陈玲
  • 15篇殷富有
  • 15篇柯学
  • 15篇付坚
  • 15篇钟巧芳
  • 15篇余腾琼
  • 15篇程在全
  • 15篇肖素勤
  • 15篇陈越
  • 14篇王玲仙
  • 14篇曾民

传媒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6篇植物遗传资源...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遗传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第八届海峡两...
  • 1篇第八届海峡两...
  • 1篇全国生物遗传...

年份

  • 5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5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及其与致病性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冯云程阿新祥刘自单张斐斐董超杨雅云张恩来汤翠凤徐福荣戴陆园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生物活性
建设世界作物园、保护未被充分利用作物
2023年
一万二千年前开始出现的农业革命,驯化了动植物,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带来了曙光,为城镇、社会分工、社会发展、文化文明出现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489种作物,中国有大约600种作物,说明大约80%人类文明的结晶——作物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为我所用,而当前中国粮食生产对外来作物物种的依存度仅60%,这些未进入中国的未被充分利用作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云南具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及现代科研体系,建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资源种质库、热带万种植物园及国家甘蔗种质圃等一批国家种质资源库(圃),应通过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大科技工程、国际大科技网络引进中国没有的作物,开展国际联合研究,建设世界作物园,成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诺亚方舟,为应对气候变化、食物安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科技发展的增长点、切入点、新内涵。
陶大云陈秀华李林杨雅云屈云慧杨芳罗雁婕万红辉李立池李露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诺亚方舟气候变化食物安全
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
2024年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居群(Ⅰ~Ⅵ)的38份药用野生稻进行白叶枯病菌CX28-3和PXO99的抗性评价,以PXO99人工接种处理筛选到的药用野生稻36号(抗病)与37号(感病)植株为对象,于0、24、48 h取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预测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结果】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2个菌株(CX28-3和PXO99)表现为不同的抗病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其中抗病率最高的是Ⅴ居群、为93.50%,最低的是Ⅲ居群、为62.50%。38份药用野生稻对CX28-3菌株感病的植株有5份,感病率为13.15%;对PXO99菌株的感病率为42.10%,表明PXO99的致病力强。此外,抗2个菌株的药用野生稻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66.67%,37号材料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中感,36号材料对2个菌株都表现为抗。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7565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XO99处理后共包含45个显著富集的生物进程GO类别,其中富集DEGs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绑定、催化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抗病和感病野生稻材料共显著富集到19个KEGG通路,其中与抗病相关的蛋白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上升,进一步明确抗病药用野生稻36号的抗病性受白叶枯病菌激发显著。筛选到共同DEGs 256个,11个基因可能与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密切相关;Unigene1184、Unigene15669、CL1239、CL1421、CL4899、CL660、CL74637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上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下调表达;Unigene18206、CL210、CL3554、CL92485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上调表达。【结论】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CX-28和PXO
杨雅云张斐斐张发美阿新祥董超汤翠凤杨春云戴陆园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代谢通路抗病相关基因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地方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鉴定评价被引量:14
2010年
对当前(69份)与20世纪70年代(66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135份地方稻种的23个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23个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为1.801,其中当前和过去分别为1.766和1.784;当前和过去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1.7%和19.5%;表型类型丰富,当前地方稻种的多样性保存状况好。主要表型特性是红米类型多,有84份,占62.2%;落粒性强,7级以上的稻种有120份,占88.9%;大穗多粒型丰富,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平均分别为24.8cm和175.0粒。筛选出紫糯、月亮谷等16份优异资源,可供深入研究与育种利用。
徐福荣张恩来董超张敦宇汤翠凤余腾琼阿新祥彭新禧杨雅云戴陆园
关键词:地方稻种农艺性状
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对农业植物的传统利用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明确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对植物的研究利用现状,采用民族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广泛调查和研究了西双版纳布朗族所利用农业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布朗族对植物的传统利用主要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宗教崇拜和文化利用等方面,涉及到67个科201个种或亚种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有7科22种,庭院蔬菜类植物24科107种,野生蔬菜类植物19科24种,果树品种涉及15科26种,药用植物13科13种以及文化宗教植物7科9种等。讨论了西双版纳布朗族的传统文化在当地植物多样性利用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地传统文化知识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杨雅云张斐斐张恩来董超阿新祥汤翠凤徐福荣戴陆园
关键词:植物利用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当前农家保护的稻、麦、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品种选育的巨大成功,导致农民种植的地方品种多样性丢失,农作物遗传脆弱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调查评价方法(PRA),通过对云南省15个特有少数民族分布的11个州(市)、3...
徐福荣杨雅云张恩来阿新祥汤翠凤董超张斐斐刘旭戴陆园
一种药用野生稻大片段染色体DNA提取的方法
一种药用野生稻染色体DNA提取的方法,属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改进点为:a.选材为药用野生稻嫩叶;b.研磨后重悬的磁力搅拌器设置为300转/分,重悬液用4层神奇滤布过滤,离心1次后重悬沉淀,再用1层...
柯学程在全黄兴奇李定琴钟巧芳陈玲殷富有张敦宇陈越肖素勤付坚王玲仙王波曾民蒋聪杨雅云邢佳鑫
文献传递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 NA 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 rpfC 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 mg/L,而叶枯灵为10~100 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 rpfC 基因序列与 GenBank 中登录号为 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 RpfC 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 DH-L-1的 RpfC 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 REC 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⑤较为特殊,其 RpfC 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杨雅云张恩来阿新祥汤翠凤张斐斐陈丹董超吴坤徐福荣周英祁春学戴陆园
关键词:白叶枯病菌致病型抗药性基因分析
低纬高原和高纬平原粳稻主要耐冷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3个来自云南低纬高原的粳稻品种和3个来自日本、韩国高纬平原地区的粳稻品种,以及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30个F1为试验材料,利用加性-显性-母体效应(ADM)遗传模型,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对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等4个主要耐冷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耐冷相关性状中,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存在母体效应;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互作广义遗传率最高,分别为63.5%和56.5%。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717~1.000;单株结实率与穗抽出度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相关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61~0.975。穗抽出度的变异系数变幅最大,穗抽出度也是耐冷性鉴定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以广义遗传率为最大,分别为59.6%和81.4%。抽穗天数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受环境的影响最小。低温胁迫是选择培育耐冷性品种的必要条件,一品稻(Ilpumbyeo)×昆明小白谷是培育强耐冷性粳稻新品种的最优组合。
徐福荣汤翠凤余腾琼阿新祥张恩来杨雅云张敦宇董超彭新禧戴陆园
关键词:粳稻耐冷性抽穗期
一种利用蜈蚣草茎叶匀浆快速获得其组培苗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蜈蚣草茎叶匀浆快速获得其组培苗的方法,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是指将蜈蚣草的不同外植体,经过无菌处理,预培养之后,将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愈伤组织转入增殖培养基,形成绿色球状体(GGB)...
王玲仙陈玲程在全曾民李维蛟付坚王波陈越钟巧芳李定琴柯学殷富有张敦宇蒋聪蒋春苗罗红梅肖素勤杨雅云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