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

作品数:11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博物馆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宋代
  • 3篇铜镜
  • 3篇铜器
  • 3篇青铜
  • 3篇镜面加工
  • 3篇古代铜镜
  • 3篇馆藏
  • 3篇出土
  • 2篇战国
  • 2篇青铜器
  • 2篇木器
  • 2篇
  • 1篇东周
  • 1篇东周时期
  • 1篇修补工艺
  • 1篇异噻唑啉酮
  • 1篇音乐
  • 1篇音乐学
  • 1篇荧光
  • 1篇预防性

机构

  • 11篇首都博物馆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1篇李健
  • 3篇何秋菊
  • 1篇赵国柱
  • 1篇刘云
  • 1篇赵瑞廷
  • 1篇邵芳

传媒

  • 7篇首都博物馆论...
  • 2篇文物春秋
  • 1篇博物院
  • 1篇自然与文化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首博“穿越”展中一件铜爵制作年代的讨论
2020年
1954年杭州环城西路曾出土3件铜器文物,其中2件为铜爵,1件为铜尊。目前已有的发表资料及介绍材料,将这3件铜器的制作年代均记录为南宋。3件铜器中的1件铜爵、1件铜尊,于2019年因赴京参加"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而来到首都博物馆。通过对来首博参展的铜爵做近距离判察,笔者认为关于其制作年代的所谓"南宋说"似乎有待商榷。结合实物观察所见,本文试从此件铜爵的形制、纹饰、锈蚀、铸造工艺特征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
李健
关键词:铜器宋代仿古
宜阳右仓簋(敦)考
2021年
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件战国宜阳右仓簋,笔者认为其旧称为"簋"有待商榷,应为"敦"。对器物的铸造地点以及铸造时间、记刻题铭的国别与时间、器物置用地点的相关问题等,笔者亦进行了分析讨论,初步认为它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中叶期间,在晋都新田(今侯马)一带铸造,并由韩国配置使用于宜阳城内,且被记刻置所名称铭文的韩国府库用器。
李健
关键词:战国三晋
古代铜镜镜面加工修补工艺浅议——以馆藏古代铜镜观察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镜面加工修补,是针对铜镜铸后镜面砂眼、铸洞等缺损现象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对这种古代工艺,尤其宋代以后的工艺发展状况,学界关注不多,相关实物资料也几乎未见公开发表、披露。笔者根据文物实践工作中的观察收获,将首博馆藏铜镜中具有明显的铸后镜面加工修补痕迹特点的部分例证,予以公示、介绍。并在实物观察、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对这种古代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进行蠡测,同时就该工艺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展开初步讨论与探究。
李健
关键词:铜镜宋代
对一件战国燕式铜豆器表装饰工艺的再探讨被引量:3
2013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镶嵌蟠螭纹铜豆,相关著录认为该豆器表的镶嵌装饰物为松石,并定其名为"嵌松石蟠螭纹豆"。本文以存世的燕式青铜器与此铜豆进行形制、纹饰与装饰技法的比对,并通过对镶嵌物性状及锈蚀状况的分析,对故宫藏铜豆器表镶嵌物为松石这一结论提出否定意见,认为该豆的器表装饰工艺应为红铜嵌错。
李健刘云
关键词:战国时期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部分馆藏及私人收藏东周青铜剑的观察整理,笔者发现在存世东周青铜剑中存在一些经过改制加工的个体,故认识到东周时期对残损铜剑进行改制加工、再次利用的现象并非个别或偶然情况,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对东周铜剑改制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探析。
李健
关键词:东周青铜器铜剑
几种考古出土漆木器用防霉剂的筛选与评估
2020年
漆木器出土后需要进行保湿处理,但高湿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威胁漆木器安全。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真菌IT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了高湿环境下保存的北方地区出土半饱水漆木器的霉菌种属,通过出土木材样块、模拟漆糊以及PDA培养基上的防霉试验对比了Rocima342(二氯辛基异噻唑啉酮)、纳米银离子、新洁尔灭和达克宁4种防霉剂的抑菌效果,筛选出了防霉效果显著的防霉剂。实验结果表明,漆木器主要霉菌种属为木霉,还有少量青霉、弯孢霉、白腐菌。0.5%二氯辛基异噻唑啉酮的杀灭、抑制霉菌繁殖效果显著,在潮湿环境下不易流失,对漆膜颜色影响小,有效期可达30天以上,根据漆木器保护现场观测抑菌有效期可达两个月以上。达克宁防霉效果次之,但达克宁抗流失效果较差。
何秋菊许璇张雪鸽李健赵国柱
关键词:高湿环境防霉达克宁
北方地区出土半饱水漆木器的环境影响因素与预防性保护措施
2020年
区别于南方保存较好的饱水漆木器,北方半饱水漆木器木质胎体多发生降解,极度糟朽、木材有一定的含水率、漆皮强度不高,多存在脆化、起翘等现象。调查漆木器出土后的环境影响因素,开展预防性保护,建立与地下埋藏环境类似的稳定储存环境成为北方半饱水漆木器保护的首要问题。研究通过建立高湿可控保存环境,进行微生物、虫害主动防治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对漆木器进行精确、稳定控湿,最大程度地减缓环境突变带来的影响,为下一步的抢救性修复争取时间。
何秋菊李健许璇张雪鸽
关键词:病害环境控制
古代铜镜镜面加工修补痕迹现象浅议——以首都博物馆馆藏古代铜镜观察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镜面加工修补是针对铜镜铸后镜面砂眼、铸洞等缺损现象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对这种古代工艺,尤其宋代以后的工艺发展状况,学界关注不多,相关实物资料也几乎未见公开发表、披露。文章根据文物实践工作中的观察收获,将首都博物馆馆藏铜镜中具有明显的铸后镜面加工修补痕迹特点的部分例证,予以公示、介绍。并在实物观察、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对这种古代工艺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进行蠡测,同时就该工艺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展开初步讨论与探究。
李健
关键词:铜镜镜面宋代
馆藏古代铜镜镜面加工修补工艺痕迹的显微观察与科技检测
2022年
镜面加工修补,是针对铜镜铸后镜面砂眼、铸洞等缺损现象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博的科技工作者利用体视显微镜与X荧光光谱仪(XRF)等仪器设备,对馆藏宋代以后铜镜中明显存有镜面加工修补痕迹的部分实物个体开展了显微观察与科技检测分析。此次科技检测研究结论,为宋代以后古镜修补大量采用“钉铜法”的事实,以及对其工艺方法曾进行前期初步蠡测的正确性提供了进一步佐证。此外,研究中发现,几乎全部古镜的镜面均存有微量汞元素,我们认为,这是宋代以后铜镜在磨镜工艺中使用“锡汞齐”的重要证据,此亦是本次馆藏古镜科技检测中的重要收获。
李健赵瑞廷邵芳张雪鸽
关键词:铜镜X荧光
对一件馆藏西周青铜甬钟的再探讨
2018年
首都博物馆收藏一件西周青铜甬钟,就其真伪问题,笔者依据并遵循青铜器鉴定的传统一般方法,从器形、纹饰、锈蚀状况、铸造工艺痕迹等几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入手,同时凭借一定的音乐学理论,开展相关考察研究,最终认为该甬钟属西周中期的器物。此外,对于该甬钟'有旋无斡'的现象,笔者提出了合理化解释;对于钟体侧鼓位的鸟纹,笔者指出应系后世添刻。
李健
关键词:西周青铜甬钟辨伪鸟纹音乐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