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
- 作品数:46 被引量:21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被引量:28
- 2010年
- 《伤逝》被公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本论文认为该小说虽然以"涓生的手记"形式规定的是涓生讲述他与子君的故事,但实际上涓生的讲述又同时是被隐含作者讲述着。鲁迅是以一种反讽的观点来观照和讲述涓生与子君故事的,尽管这种反讽是不动声色和隐性的,但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是《伤逝》的一个结构原则。作者或者并置其自相矛盾的意见,或者以言行不一,表象和事实的对比构成反讽性事态,使叙述者的讲述反而成为嘲讽自己的来源。通过辨析"讲述的与被讲述的涓生"、"双重被讲述的子君"中隐含作者与涓生叙事的分裂,揭示出文本的两种声音,双重意义。涓生和子君虽然程度不同地处于被嘲讽的位置,却并非是反讽的特殊对象,而是作者所具有的反讽世界观使然。
- 李今
- 关键词:《伤逝》反讽隐含作者鲁迅小说涓生
- 以洋孝子孝女故事匡时卫道——林译“孝友镜”系列研究兼及五四“铲伦常”论争被引量:7
- 2016年
- 本文通过对林译《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双孝子噀血酬恩记》《孝女耐儿传》改写原作小说类型和主题的辨析,进一步揭示其"业儒"身份、"不类而类"的翻译策略及其匡时卫道意图对其翻译行为的操控;并将林纾的翻译与其创作结合在一起,作为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的典型个案,重审林纾卫道的历史因缘、思想理路及其功过,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次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旨在"改革家庭"的社会改良运动的性质特征。
- 李今
- 关键词:小说类型翻译行为新文化派
- 选择:我的1977
- 2017年
- 我们1950年代生人,在今天隔着四十年的日子往回看,再怎么着也不可能体会到张爱玲笔下那个千年如一日,循环往复的神仙洞府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强大有力,以致个人渺小如蚁,全凭时代巨浪的裹挟而沉浮。有人用了系列被动语态总结这一代人的遭际是被停课、被下乡、被下岗。所以,1977年高考对于我最深的意义,与其说是改变命运,不如说是开始有了自己人生的选择权。
- 李今
- 关键词:恢复高考读书种子
-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被引量:9
- 2013年
- 论文着重从社会的维度读解《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卖血故事背后"隐藏的力量",人物及其关系"异貌同质"的潜在"重复"配置所隐示的内涵,以及两者间所形成的反讽性结构。分析由纵横交错的"重复"编织而成的内在结构所凸显的隐喻意义,并根据创作自述,探析作者预先设定的高潮在写作中发生变化所引发的文本歧义,作者所经历的从嘲讽更悲悯更感佩的精神历程及其在文本中留下的情感痕迹。
- 李今
-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隐喻意义
- 一部城市虚构传记:衣修伍德小说《再见,柏林》中的都市现代性研究
- 美籍英裔小说家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1904-1986)的成名作《再见,柏林》,是一部书写和反思20世纪30年代魏玛末期德国历史的艺术作品。目前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中,评论者多关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或将其视为一本关于作者成...
- 李今
- 关键词:美国小说
- “我不是一架相机”——当代西方衣修伍德研究述评
- 2014年
-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是上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然而有关他的研究一直与其作品声誉不符。纵览50年来西方的衣修伍德研究历程,依然存在着对作家作品的种种偏见和谬误。不过明显可见,从最初切入作家身世和性格的传记研究,到从文本与社会历史关系入手的社会历史批评,再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综合研究,衣修伍德研究渐由平面趋向立体化,对其作品价值也由争议走向肯定。
- 李今
- 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以瞿秋白和鲁迅的翻译观为考察对象被引量:7
- 2007年
-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 李今
- 关键词:瞿秋白翻译理论
- 一个“社会主义”文本的东移——贝拉米的《回顾》与其最早汉译李提摩太的《回头看纪略》
- 2024年
- 李提摩太汉译美国贝拉米的《回顾》,中国学界一般视之为乌托邦小说。实际上,从贝拉米在不同版本的前言、后记及自我陈述中,可见其写作意图的变化。小说的传奇故事只是他为“减少说教”而采用的形式,其实质性内容是提出一个国有化产业组织的详细方案,并被普遍认为是“采用虚构框架的一部伟大的经济论著”。当该小说的思想激起强烈反响,催发了美国国家主义运动后,贝拉米又称其为“社会主义的最新阶段”。虽说美国学界也有人从乌托邦的发展流脉来评价这部小说,不过,乌托邦主义多被视为美国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该作被誉为“最有影响的美国社会主义文本”。1891年李提摩太将其缩译为《回头看纪略》,不仅出于传教目的,更旨在为中国输入“养民新法”,也并未视同乌托邦。无论是原作,还是李提摩太的改写本均混合了乌托邦、社会主义、基督教教义等多种学说的元素。对这一最早汉译社会主义文本的研究,并不旨在澄清概念,而是揭示“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就不是社会主义者的专有名词”之混杂性,以呈现社会主义“落地”中国时的历史现场,触摸、反思其初心,认知历史“合力”作用的纷纭面相。
- 李今
- 关键词:李提摩太社会主义
- 穆时英年谱简编被引量:29
- 2005年
- 李今
- 关键词:穆时英年谱简编《蜜蜂》《无题》创刊号都市
- 李欢著《“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序
- 2022年
- 我对学衡派只限于阅读,未做过研究,本不适合为李欢的这部专著写序,但作为她曾经的博导,又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此序就权当一个熟悉她的读者写下的读后感言吧。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占的位置并不重,以前不过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而被提及,即使现在被冠以"现代保守主义",纳入20世纪初期的文化启蒙之一派后,它在文学史上的分量也未见增长多少。但可以明显感到,学界对其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我想,也许是学衡派所持有的文化姿态在今天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其思想的价值意义超越了历史意义的缘故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其历史意义尚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认知。
- 李今
- 关键词:学衡派文化启蒙白璧德文化姿态人文主义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