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光青

作品数:79 被引量:757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卒中
  • 35篇脑卒中
  • 21篇卒中患者
  • 21篇脑卒中患者
  • 17篇步态
  • 16篇偏瘫
  • 8篇三维运动学
  • 8篇偏瘫步态
  • 8篇卒中后
  • 8篇康复
  • 8篇关节
  • 7篇脑卒中后
  • 7篇磁刺激
  • 6篇吞咽
  • 6篇皮质
  • 6篇经颅磁刺激
  • 6篇步速
  • 5篇肉毒
  • 5篇肉毒毒素
  • 5篇吞咽障碍

机构

  • 7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3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广州市第一人...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罗湖人...
  • 1篇深圳市第五人...
  • 1篇澳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79篇徐光青
  • 55篇黄东锋
  • 43篇兰月
  • 28篇毛玉瑢
  • 12篇陈正宏
  • 12篇赵江莉
  • 12篇何小飞
  • 9篇裴中
  • 8篇胡昔权
  • 7篇刘鹏
  • 6篇丁建新
  • 6篇李奎
  • 6篇窦祖林
  • 5篇林拓
  • 5篇陈少贞
  • 5篇许燕玲
  • 5篇张群
  • 4篇梁秀龄
  • 4篇苏凤娟
  • 4篇李洵桦

传媒

  • 24篇中国康复医学...
  • 13篇中华物理医学...
  • 5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新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八次全国物...
  • 1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2014国际...

年份

  • 3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 8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BS对健康受试者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研究
林拓徐光青江力生刘丰兰月
脑卒中患者三维运动学分析及其对步行能力的影响
该课题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编瘫步态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测量出三维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包括跨步参数、下肢关节运动及其对称性、躯体和骨盆运动参数等;定量分析三维偏瘫步态的运动学特征.比较躯体、骨盆运动和下肢关节角度变化与患者步行...
徐光青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学步态分析
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态对称性及神经网络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肖湘毛玉瑢赵江莉吕衍春李乐徐光青黄东锋
关键词:脑梗死减重虚拟现实下肢弥散张量成像
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通过向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以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其上肢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2例脑卒中患者,其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Ashworth评级为2~3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选择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随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未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6周及12周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检测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偏瘫侧上肢肌痉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肌痉挛改善幅度以治疗后第2周时最为显著,随后改善幅度有所减缓,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一直持续至治疗后第12周;同时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各相应疗效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肌张力,并对改善患肢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疗效至少持续12周左右。
兰月窦祖林胡昔权徐光青丘卫红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脑卒中痉挛上肢
神经系统舒整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应
目的:采用神经系统舒整技术(Nervous system mobilization,NSM)干预脑卒中患者肌张力,观测其效应,并探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的前景。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转介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毛玉瑢黄东锋许燕玲徐光青
关键词:神经系统肌张力干预效应
Mckenzie诊疗法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Mckenzie疗法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方法将82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Mckenzie疗法组(M-组)。常规治疗组用牵引、手法复位或加用物理因子进行治疗;M-组在...
毛玉容黄东锋徐光青陈正宏
关键词: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MCKENZIE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三维运动学分析,定量分析三维偏瘫步态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客观反映脑卒中后偏瘫步态运动学特征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慢性单侧偏瘫患者39例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
徐光青黄东锋兰月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三维运动学
A型肉毒毒素溶于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本文通过评价和比较A型肉毒毒素(BTXA)溶入利多卡因与溶入生理盐水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探讨BTX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BTXA+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BTXA+生理盐水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d、2周、4周和12周进行功能评价,包括: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等。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时,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d,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就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反,对照组治疗后1d,肘关节痉挛却加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局部注射BTXA后,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12周时,两组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偏瘫上肢的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疗效维持更久,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式。
徐光青兰月赵江莉何小飞张群张涛黄东锋
关键词:痉挛A型肉毒毒素利多卡因上肢
脑卒中患者下肢关节运动对步行能力影响的三维运动学研究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徐光青黄东锋兰月毛玉瑢刘鹏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关节偏瘫患者步速学分
后顶叶皮质调控视空间注意功能的经颅磁刺激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后顶叶皮质与视空间注意功能的关联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40例参加本实验,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对左、右侧后顶叶进行真、假刺激。于刺激前和每次刺激后(刺激后)对40例受试者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和注意网络测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刺激前、后,受试者各项行为学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真刺激与假刺激比较,空间提示状态下平均RT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5);且右侧真刺激时与左侧真刺激时空间提示状态下的平均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1)。右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843,P〈0.01)及其比率(t=2.841,P〈0.01)明显降低,而左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324,P〈0.05)及其比率(t=2.225,P〈0.05)明显增强,且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135);定向网络——右侧PPC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t=5.535,P〈0.01)及其比率(t=5.245,P〈0.01)明显降低,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顶叶皮质主要与定向和警觉功能有关,具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在双侧大脑半球同源脑区间,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存在竞争性抑制。
徐光青兰月陈正宏赵江莉黄东锋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