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采用活动平台或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Ovid Medline和Pub Med(1966年至2008年6月),Embase(1980年至2008年6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riftals(2008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至2008年),搜集全部有关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差异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4.2.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篇,英文文献8篇、德文文献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活动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两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值-1.63,95%置信区间[-2.51,-0.74],P=0.0003;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0.25,95%置信区间[-1.09,0.59],P=0.56)、髌骨倾斜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2,0.03],P=0.64)、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率(相对危险度0.88,95%置信区间[0.61,1.29],P=0.52)、膝关节翻修率(风险差0.01,95%置信区间[0.00,0.03],P=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的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但活动平台平均仅增加1.6°,无明显临床意义。在膝关节评分、髌骨轨迹、假体周围放射透光影、膝关节翻修等方面活动平台没有明显优势,但却存在易脱位的风险。
目的探讨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解剖形态学异常,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997年5月-2008年7月,收治49例(57髋)HartofilakidisⅢ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男6例,女43例;年龄18~56岁,平均29.4岁。左侧24髋,右侧33髋。通过术前X线片、CT以及术中观察,测量患髋(脱位组,n=57)股骨长度、峡部、股骨头垂直高度、颈干角、偏心距、前倾角、髓腔闪烁指数、髋臼前后径、髋臼后壁厚度、髋臼深径,术中观察患髋关节情况,测量髋臼前后径、髋臼深径。以上观察指标与健侧正常髋(对照组,n=41)进行比较。结果X线片显示术前脱位高度为(45.41±2.15)mm,双下肢不等长(40.41±2.02)mm。脱位组股骨峡部及股骨头垂直高度短缩,颈干角及偏心距变小,股骨前倾角增大。CT显示脱位组股骨髓腔闪烁指数>4.7,根据Noble等分类股骨为漏斗形;髋臼前后径变小,髋臼后壁增厚,髋臼深径较浅。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髋臼前后径为(32.98±1.02)mm,髋臼深径为(14.21±0.56)mm,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内充满脂肪和纤维组织。40例坐骨神经走行发生改变,为向上外侧。结论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THA时,应充分考虑其解剖形态学变异,向髋臼后上方扩臼,避免过大扩髓造成股骨骨折,并选择合适或特制的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