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红
- 作品数:30 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共建共享促进儿科临床教学同质化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 2024年
- 在中山大学的7个直属附属医院中,由于各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不同,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探索了儿科临床教学同质化管理模式的方法,包括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建立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推动跨院合作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措施。通过实践,期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各医院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儿科学临床教学质量和水平。
- 林少汾周敦华张碧红李晶田琦硕王淑珍梁立阳
-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教学标准师资培训教学评价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 2008年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异源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能介导有效的抗白血病作用(GVL),降低复发率。目前认为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或HLA)Ⅰ类分子,靶细胞不表达NK细胞抑制型KIR的HLA配体时即被杀伤。现就KIR的结构、功能、基因表达及KIR与配体的关系,GVL效应的产生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张碧红陈纯
- 关键词:移植物抗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然杀伤细胞
- 以党建引领“一体两翼”儿科学思政体系的构建
- 2024年
-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德高尚、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重任。做到课程承载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是各医学院校的重要目标。本研究旨在将党建与医学生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党建活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医风及人文素养、法治教育和科学思维4个重点,依托讲授故事、教学查房、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探索多维路径。以党建引领“一体两翼”的儿科思政体系的构建,提升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 董红刘婷华王琴张碧红梁立阳
- 关键词:党建儿科学医学生思政教育
- 两种剂量r-ATG联合Cs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组不同剂量的兔源抗胸腺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A(Cs A)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接受r-ATG联合Cs A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的儿童SAA 95例,其中55例的r-ATG治疗剂量为2.5 mg/(kg·d),连用5 d(Ⅰ组),另40例r-ATG治疗剂量为3.5 mg/(kg·d),连用5 d(Ⅱ组)。95例患儿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1-16岁。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3、6、9、12个月评估并比较两组间治疗有效率,观察早期不良反应、早期死亡、远期克隆性疾病及复发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第3、6个月,Ⅱ组的治疗反应率稍高于Ⅰ组(50%vs 32.1%,P=0.08;65%vs 45.3%,P=0.059);第9、12个月,Ⅱ组和Ⅰ组的治疗反应率无明显差异(70.0%vs 71.1%,P=0.904;82.5%vs 80.8%,P=0.832);第12个月,Ⅱ组完全反应率稍高于Ⅰ组(40.0%vs 23.1%,P=0.08);第3、6、9个月两组的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病、近期感染及早期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Ⅰ组39例已随访至2年以上,有3例复发,1例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死亡。对Ⅱ组15例随访至2年以上,未出现复发、死亡及多克隆性疾病病例。结论:r-ATG联合Cs A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安全治疗方法。r-ATG 3.5 mg(kg·d)方案6个月内疗效优于2.5 mg/(kg·d)方案,但两组最终疗效相当,且近期不良反应和早期死亡率未增加。对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生存率需进一步探讨比较,以便为临床选择合适的r-ATG剂量提供依据。
- 林少汾薛红漫王健张碧红陈纯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菌素
- 临床医学儿科见习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研究
- 2024年
- 为了使临床医学本科生在儿科学见习后,达到“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针对临床医学本科见习的特点,调整儿科见习教学内容与路径,实践思政道德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本项目使用调查问卷、笔试考核评价、访谈的方法评价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本项临床医学本科儿科见习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设计达到了专业教学目标,且加深了学生对儿科学专业、儿科医生职业的正面理解,提升了专业胜任力和专业从事意愿。
- 李欣瑜张碧红王海燕梁立阳
- 关键词:儿科学医学教育临床见习
- IL-2和IL-15刺激脐血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的杀伤活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cord blood,CB)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IL-2和IL-15对NK细胞杀伤K562/Jurkat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autoMACS及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单个核细胞纯化NK细胞,分选后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纯度,通过IL-2及IL-2和IL-15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培养3天,用LDH释放法检测培养前后脐血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Jurkat的细胞毒活性(效靶比10∶1),并记录不同细胞因子培养体系条件下NK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CB-MNC中CD3-CD56+细胞含量为(14.88±9.2)%,分选后CD3-CD56+细胞含量为(92.39±0.8)%;培养3天后,IL-2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148.60±13.0,IL-2复合IL-15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31.80±2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以K562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的杀伤活性为(27.76±8.8)%,IL-2组杀伤活性为(61.9±9.1)%,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87.62±3.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以Jurkat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为(29.32±2.5)%,IL-2组杀伤活性为(69.43±4.4)%,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92.95±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新鲜纯化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自发细胞毒活性较低,IL-2/IL-15刺激后杀伤活性显著提高,IL-15复合IL-2对促进脐血NK细胞的生长和提高其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单用IL-2。
- 张碧红吴燕峰岑丹阳魏菁刘勇陈纯
- 关键词:脐血白介素2白介素15NK细胞JURKAT细胞
- IGF-ⅠR和I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3年
-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receptor,IGF-ⅠR)、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收集43例儿童ALL和14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IGF-ⅠR和IR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儿童ALL和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均表达IGF-ⅠR mRNA。ALL初发组、复发组及高血糖组的IGF-ⅠR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0,P=0.002和P=0.05)。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IGF-Ⅰ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00和P=0.018)。初发组和复发组ALL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I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18)。完全缓解组与初发组和复发组相比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01)。ALL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IGF-ⅠR mRNA和IR mRNA在不同病程阶段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及初诊时白血病计数无关。结论:IGF-ⅠR的表达与儿童ALL病程相关,病情进展时(初发、复发)表达升高,病情缓解(CR)时则降低,提示IGF-ⅠR在ALL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反映了ALL细胞恶性增殖倾向。
- 陈彦如张碧红陈纯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胰岛素受体儿童
- 复方黄黛片与三氧化二砷在45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 王健黄俊彬刘祖霖张碧红徐宏贵薛红漫陈纯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方黄黛片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一家系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TRAPS)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个广东普宁家系4例TRAPS患儿及其家族中3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NK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表达水平;应用二代基因测序分析TNFRSF1A基因突变情况;通过Swiss-Model预测基因突变对TNFRSF1A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该家系7例患者均以周期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点,有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眶周水肿和皮疹,伴有发作期急性炎症反应物及白细胞升高。每代均有发病,男女均可受累。发病年龄为6月龄~30岁。患者血浆中的TNFR1水平为0~12.4 ng/L,家系正常成员为18.0~22.2 ng/L,血浆中TNFR2表达水平正常;患者NK细胞水平为0.070±0.034,低于家系正常成员0.152±0.122,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表达水平正常。基因检测提示先证者及家系中6例均存在TNFRSF1A点突变,位于外显子3:c.295T>A, p.C99S,突变体三维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位点突变导致氨基酸的侧链发生了变化,可能影响与受体的结合,进而影响功能。结论TRAPS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周期性发热、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眶周水肿和皮疹,血浆TNFR1水平显著下降及NK细胞数量减少。基因测序分析显示TNFRSF1A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
- 李莎欧榕琼张碧红张燕楠王海燕檀卫平
- 关键词:发热基因
- 儿童恶性血液病化疗期间并发感染性休克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化疗期间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01-01—2010-07-0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化疗期间发生感染性休克患儿9例。分析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及死亡高危因素。结果 9例患儿1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3例治愈,病死率62.5%(5/8)。全部患儿白细胞(WBC)计数<1×109/L,革兰阴性杆菌感染5例,阳性率55.6%(5/9)。粪培养示,革兰阴性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1例。双肺感染5例(55.6%),胃肠道感染2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处皮肤感染1例,部位不明感染1例。死亡5例中3例肺部感染,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血液病患儿感染性休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低下、严重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导致休克及死亡的高危因素,早期、足量、高效广谱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对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杨三珍路素英张碧红薛红漫陈纯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儿童恶性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