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坤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病毒
  • 6篇鸭瘟
  • 4篇鸭瘟病
  • 4篇鸭瘟病毒
  • 4篇瘟病毒
  • 3篇组织学
  • 3篇SPF
  • 3篇病理组织
  • 2篇血常规
  • 2篇鸭源
  • 2篇鸭源新城疫
  • 2篇鸭源新城疫病...
  • 2篇疫病
  • 2篇诊治
  • 2篇种鸭
  • 2篇组织学变化
  • 2篇新城疫
  • 2篇新城疫病
  • 2篇新城疫病毒
  • 2篇病理组织学变...

机构

  • 9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张坤
  • 8篇刁有祥
  • 6篇程彦丽
  • 3篇杨建朋
  • 3篇国纪垒
  • 3篇肖坡
  • 2篇崔京腾
  • 2篇王蛟
  • 1篇陈琳
  • 1篇宋晓娜
  • 1篇刘鑫
  • 1篇孙晓艳
  • 1篇鞠小军
  • 1篇欧全宾

传媒

  • 4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家禽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鸭瘟病毒强毒株感染SPF鸭后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
2013年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
张坤刁有祥程彦丽
关键词:病理组织学变化鸭瘟病毒SPF强毒株组织器官
鸭瘟与鸭副黏病毒混合感染种鸭的诊治被引量:6
2011年
2010年7月,山东省潍坊市某种鸭场暴发疑似鸭瘟与鸭副黏病毒混合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肿大,流泪;咳嗽,呼吸困难;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并引发产蛋明显下降症状。
张坤刁有祥陈琳
关键词:副黏病毒种鸭场鸭瘟诊治白色稀便
鸭瘟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6
2013年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鸭瘟病毒(DPV)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DPV基因组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经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LAMP方法能够在63℃恒温下,1h内实现目的核酸的大量扩增。结果判定时只需要在扩增产物中加入SYBRGreenⅠ染料,就可以直接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观察颜色变化。该方法敏感性可达0.245μg/L,比普通PCR灵敏性高10倍;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鸭副黏病毒、鸭源偏肺病毒等的核酸无交叉反应;利用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对40份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30%。该方法简便快捷,省时省力,是一种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DPV的方法。
张坤刁有祥鞠小军
鸭瘟病毒对SPF鸭的致病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坏死,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血管壁损伤为主,肝、脾细胞变性、坏死,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PV感染后,在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食道、泄殖腔、肠道、肾脏、肺及气管中均检测到DPV抗原,且以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荧光最强;在脑和心脏中均未检测到DPV抗原。DPV感染组鸭血清中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小板总数(PLT)和总蛋白(TP)、血红蛋白(HGB)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DPV感染主要引起SPF鸭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首先受到攻击和损害,并造成免疫抑制;皮下注射接种DPV比点眼滴鼻接种对SPF鸭的致病性强。
张坤刁有祥程彦丽崔京腾王蛟刘鑫
关键词:鸭瘟病毒淋巴细胞转化病理组织学
鸭源新城疫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2
2013年
为制备鸭源新城疫病毒(NDV)的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以原核表达并纯化的鸭源NDV的核衣壳蛋白(NP)为免疫原,免疫6周龄~8周龄的BALB/c小鼠,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经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了2株能稳定分泌抗重组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A1和B2,经ELISA检测A1株和B2株细胞上清效价均为212,诱生的腹水的效价分别为107和106。Western blot和IFA检测显示,仅A1株能与鸭源NDV NP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抗鸭源NDV NP蛋白MAb的研制,为鸭源NDV的免疫学诊断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程彦丽刁有祥欧全宾杨建朋张坤国纪垒肖坡
关键词:鸭源新城疫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
Ⅰ群禽腺病毒血清10型的致病性被引量:11
2013年
将Ⅰ群禽腺病毒血清10型山东分离株(SDXT株)通过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1日龄SPF雏鸡,观察试验鸡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鸡只,采集心脏、肝脏、肺脏和肠道等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同时,应用IFA对SDXT株人工感染雏鸡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DXT株接种后,引起雏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肝脏脂肪变性、肝脏结构紊乱、肝窦间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在肝细胞核内可见嗜碱性包涵体为主;肠道内肠绒毛脱落;肺脏广泛性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IFA检测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肠道、肺脏均可检测到SDXT株,其中肝脏和肠道检出率最高,表明这2个器官是其主要靶器官。HGB、WBC、RBC、ALT和ALP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10型对雏鸡有较强的致病性。
国纪垒刁有祥程彦丽宋晓娜张坤肖坡杨建朋孙晓艳
关键词:SPF雏鸡SPF雏鸡
一例种鸭鸭瘟与鸭副粘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0年7月,山东省潍坊市某种鸭场暴发疑似鸭瘟与鸭副粘病毒混合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肿大,流泪;咳嗽,呼吸困难;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并引发产蛋明显下降症状。剖检可见皮下组织有不同...
张坤
鸭瘟病毒强毒株感染SPF鸭后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张坤刁有祥程彦丽崔京腾王蛟
关键词:鸭瘟病毒病理组织学变化
鸭源新城疫病毒NP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013年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鸭源新城疫病毒SDWF02株N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源新城疫病毒的NP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NP,经鉴定后转化Rosetta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54 000的融合蛋白得以表达,该蛋白能与鸭源新城疫的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的反应。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源新城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方阵滴定确定最佳包被质量液为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最佳包被质量浓度为10ng/孔,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 000。经应用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重复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检测鸭源新城疫抗体水平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
程彦丽刁有祥张坤杨建朋国纪垒肖坡
关键词:NP蛋白原核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