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汉青

作品数:38 被引量:387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气溶胶
  • 17篇污染
  • 9篇城市
  • 8篇大气气溶胶
  • 5篇数浓度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值模拟
  • 4篇污染过程
  • 4篇污染气体
  • 4篇PM2.5
  • 4篇长江
  • 4篇长江三角
  • 4篇长江三角洲
  • 4篇城市群
  • 4篇大气污染
  • 3篇沙尘
  • 3篇气溶胶光学
  • 3篇气溶胶光学厚...
  • 3篇夏季
  • 3篇流层

机构

  • 38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中国大气本底...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科罗拉多州立...

作者

  • 38篇康汉青
  • 27篇朱彬
  • 11篇王红磊
  • 8篇高晋徽
  • 5篇潘晨
  • 4篇侯雪伟
  • 4篇银燕
  • 3篇刘晓慧
  • 3篇肖辉
  • 2篇王咏薇
  • 2篇沈利娟
  • 2篇赵鹏国
  • 2篇苏继峰
  • 2篇陈魁
  • 2篇刁一伟
  • 2篇樊曙先
  • 2篇张亮
  • 2篇杨鹏
  • 2篇李月娥
  • 2篇刘璇

传媒

  • 10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气象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江苏省气象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模拟被引量:20
2015年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夏季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这次长江三角洲夏季典型O3污染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2013年8月10~18日,长江三角洲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高温和小风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场、地理位置、区域输送和化学生成都对O3的时空分布有影响.敏感性实验表明,上海O3浓度在海洋性气流影响下较低,但上海排放源对长江三角洲O3浓度时空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南京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贡献为化学生成(烯烃和芳香烃)和高层O3的垂直输送,杭州和苏州近地面高浓度O3主要来源于物理过程.在O3生成速率最大时(11~13h)对O3前体物减排,对长江三角洲15:00的O3峰值浓度影响较为明显.
张亮朱彬高晋徽康汉青杨鹏王红磊李月娥邵平
关键词:臭氧排放源长江三角洲
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新粒子生成事件分析
为了研究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的基本特征和气溶胶新粒子生成事件(NPF)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子.本文应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和双光路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对南京市2010年7月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污染...
王红磊朱彬沈利娟康汉青刁一伟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后向轨迹污染气体
东亚沙尘分布、源汇及输送特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采用全球气溶胶模式(GOCART)模拟结果,讨论了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排放与沉降以及区域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境内沙源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排放强度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逐渐减小,冬季最弱,且强度逐年减弱,区域年平均排放为581Tg/a.模拟的沙尘光学厚度(AOD)分布与卫星观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AOD大值与沙尘暴活动密切相关,其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区域平均而言,干沉降和湿沉降可以分别清除77%和22%的沙尘排放,其中沙尘源区干沉降起主导作用,远离源区的东北及西北太平洋,湿沉降更加重要.沙尘大粒子主要通过重力干沉降移出,而湿沉降对小粒子贡献超过60%.重力干沉降全年(特别是春季)起主导作用,对流降水湿沉降在夏季作用显著增强,总体来说,沙尘总沉降速率逐年减小.东亚沙尘气溶胶通过3条输送带自西向东传输,可以影响我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对散度的研究表明,气溶胶平流项对沙尘源区气溶胶辐散作用较大,沙尘排放显著影响该地区沙尘的输送和AOD;而塔里木盆地西侧沙尘辐合中心是风场辐合辐散项导致的,说明地形和风场对该地区沙尘输送和AOD很重要.
郭俊银燕王咏薇康汉青肖辉陈魁郝囝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干湿沉降
气溶胶云下清除理论及观测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基于气溶胶云下清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雨滴与气溶胶碰并机制理论,详细探讨碰并系数与雨滴和气溶胶直径的关系,并针对雷暴天与非雷暴天,从理论上对比这2种天气条件下雨滴碰并不同尺度气溶胶的清除系数.利用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与汤口寨西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对比黄山地区雷暴与非雷暴天气条件下的清除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并讨论黄山地区清除系数与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粒径为0.01~0.1μm时,清除系数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一致,实测值高出理论值5—6倍;在0.1~1μm粒径段,清除系数的实测值雷暴天高于非雷暴天;且清除系数与雨强呈正指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81.
王瑛朱彬康汉青高晋徽江琪刘晓慧
关键词:雷暴
一次冷锋过程中我国区域空气污染边界层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和探空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PM2.5浓度数据,针对2015年3月7~11日一次冷空气南下的锋面天气过程中,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空气污染,开展了高空各层天气形势分析,以及本次过程中污染区域由北至南6个城市(北京、章丘、郑州、南阳、武汉、长沙)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垂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染前期(3月7~8日)中高纬度500hPa平直的纬向环流和地面均压场,为污染天气的发生和维持以及空气污染物的集聚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污染中期(3月8~10日)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高压向华东地区移动,重污染区域随冷高压前部的弱低压场或均压场由北向南移动.伴随着天气系统移动,六个地面观测站的边界层特征在时空上表现出相似性,由北向南各站在污染期间先后出现多层逆温,风速较小,逆温层下相对湿度较大.此次多层逆温的形成是由于夜间近地面辐射冷却、冷锋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锋面逆温以及边界层以上的下沉运动造成的.本研究揭示了在天气系统移动中,位于天气系统相同部位站点的边界层结构具有共同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张晨朱彬刘晓慧侯雪伟牟南南康汉青王丽娟
关键词:空气污染
长三角冬季PM2.5污染的形成原因及来源追踪
在冬季风的影响下,长三角地区冬季会受到北方冷空气或寒潮的入侵。当冷空气或者寒潮过程结束后冬季风又会相对稳定一段时间,整个冬季基本上就是这样一次次冷空气活动一再重复的过程。
康汉青朱彬
关键词:PM2.5长三角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霾过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霾污染过程为例被引量:34
2015年
利用MODIS、CALIPSO卫星观测的气溶胶产品和地面空气质量、气象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持续性的严重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代表城市大部分时间处于霾污染的状况下,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显著增长,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达到或超过污染限值,且以中度以上污染为主.污染发生时,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地面至2km的大气层内,尤其是850m以下.根据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得出球形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非球形气溶胶,大粒径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小粒径气溶胶,进而得到污染期间气溶胶的主要类型为"污染型"气溶胶.污染物的近距离的输送和持续小风,无降水的静稳气象条件而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而累积在本地是造成长江三角洲区域污染范围广、时间长、程度重的主要原因.
刘璇朱彬侯雪伟陈烨鑫李锋康汉青高晋徽
关键词:MODISCALIPSO气溶胶光学厚度
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雾日与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9
2016年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南京、杭州、合肥、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时间变化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大城市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减少趋势;城市化水平低的小城市年雾日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下降时间滞后于大城市.大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小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呈双峰型特征,即春季和冬季较多.大城市和小城市年平均霾日数一直呈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变大.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空气污染加剧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雾日、霾日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郭婷朱彬康志明桂海林康汉青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化空气污染
长江三角洲地区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空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12年
基于长江三角洲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地区2008年粮食产量的统计年鉴,结合作物谷草比、排放因子等估算了上述地区2008年秸秆焚烧排放污染物清单,重点完善了各县级市污染物排放.结果表明2008年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地区SO2、NOx、CO、CO2、PM2.5、BC、OC、NH3、CH4、NMVOC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4.28、86.01、1 744.56、36 893.03、517.54、11.74、114.63、19.93、89.37和208.57 kt.江苏中部和北部、安徽北部地区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较多,而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将建立的秸秆露天焚烧排放污染物清单应用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式,结果表明,考虑秸秆焚烧排放源后,对PM10、CO等大气污染物的模拟能力大幅提高,模拟浓度比使用原始排放源分别提高42%和28%,模拟浓度与实测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0.25和0.17,模拟值较使用原始排放源更加贴近实测值.
苏继峰朱彬康汉青王红磊王体健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式
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新粒子生成事件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研究了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的基本特征和气溶胶新粒子生成事件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子.应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和双光路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对南京市2010年7月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污染气体(O3、SO2和NO2)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和后向轨迹模式模拟,探讨了南京市夏季大气气溶胶新粒子生成的条件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京市夏季10~500nm气溶胶平均数浓度为1.7×104cm-3,与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典型城市观测值相近;10~25 nm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占总数浓度的比例为25%.观测期间共出现6次新粒子生成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比较稳定的风速风向、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利于南京夏季新粒子的形成.南京夏季新粒子生成事件的相对湿度条件在50%~70%,通过后向轨迹模式模拟的结果发现偏东风或偏南风带来的海洋性洁净气团有利于新粒子的生成.南京夏季新粒子生成事件发生时,10~25 nm气溶胶数浓度与SO2的浓度呈正相关,与O3的浓度呈负相关,而与NO2的浓度相关性较差.
王红磊朱彬沈利娟康汉青刁一伟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后向轨迹污染气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